丝路断章

2019-12-10 10:18付宁
艺术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

付宁

摘 要:丁善德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为我国的音乐创作及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在器乐创作中尤其以钢琴独奏最具代表性。1950年建国初期,他写下钢琴独奏曲《新疆舞曲第一号》(又称《第一新疆舞曲》),这部作品无论在贴合当时历史背景还是音乐创作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的创作特点,结合作品的作曲技法进行分析、解读该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时代价值。力求通过本文能彰显老一辈作曲家早在建国初期便对于民族音乐素材深厚的情感、敏锐的眼光与巧妙的运用,这种精神时至今日同样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具有宝贵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丁善德 新疆舞曲第一号 马车夫之歌 丝绸之路

一、《新疆舞曲第一号》创作缘起

丁善德(1911-1995年),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昆山。1928年入上海国立音乐院(1929年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学习。 在最初进入国立音专学习时为国乐组,师从朱英。半年后转入键盘教学组,将主科改为钢琴,师从李恩科,后随查哈罗夫学习钢琴,同时师从黄自学习配器和作曲。 丰富的学习经历使其在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的理解与融合上都胜人一筹。他的钢琴音乐作品更是在当时具有开创性意义。 兼备民族音乐文化修养与西方创作技法,也是《新疆舞曲第一号》诞生的原因。

丁善德于1947年考取公费留学赴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并全面掌握了各类作曲技法。 钢琴独奏作品是丁善德先生创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疆舞曲第一号》是丁善德钢琴作品中突出的代表。

二、《马车夫之歌》与《新疆舞曲第一号》

新疆地区的音乐是中国音乐历史上的骄傲。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音乐风靡中原,到隋唐时期西域音乐兴盛于宫廷,新疆地区的音乐精彩纷呈。丁善德在出国留学之前曾欣赏到舞蹈家戴爱莲的舞蹈作品《马车夫之歌》,这令他印象十分深刻。

《马车夫之歌》是一首历史悠久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本曲在清朝就已被维吾尔族人民广为传唱。1938年“西部歌王”王洛宾在兰州参加抗战剧团组织的联欢会时听到该曲,经他记谱并对歌词进行简单翻译改编后变成了广为人知的《达坂城的姑娘》。而丁善德先生对新疆音乐素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以自己所擅长的钢琴音乐创作为载体将新疆音乐融合进来,这在当时可谓匠心独运,令人耳目一新。

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节奏很有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兩种类型,分别是固定节奏型和非固定节奏型。《马车夫之歌》可以分为“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每一乐句的节奏型基本上都是相同的,采用了固定节奏型,以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型为主,同时旋律中采用附点节奏来增强音乐律动感,表现出新疆民歌的特色,具有很强的舞蹈性和跳跃性。

谱例1:

谱例2:

其次,《马车夫之歌》的节拍为典型的2/4拍,但对于这首民歌节奏的划分也有划分为4/4拍的,如谱例(谱例1、谱例2)所示。两种节拍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强弱的表现上。2/4拍为“强、弱、强、弱”的规律,4/4拍表现为“强、弱、次强、弱”,对于民歌来说,节拍的强弱规律会表现在演奏或演唱的过程中,"起、承、转、合"四个乐句在最后一句是可以采用空拍演唱的,空拍是新疆音乐的一大特色。另外笔者在查阅曲谱中发现也有人在打谱中将本首民歌的节拍变为4/4拍,在附点节奏的标记上也略有不同,有的乐谱中还含有小切分的节奏型,小切分的产生与维族语言有关,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维语重音往往会落到最后一个音节,这造就了其鲜明的音乐特点。

《马车夫之歌》的调式属于中国民族七声调式中的清乐,由此改编而成的《新疆舞曲第一号》具有较为丰富的转调,主要为E音为主音的多利亚调式。这种旋律由于具有五声的倾向,然而加上了变音又呈现出非五声调式特征,特点鲜明。如果说《马车夫之歌》是丝绸之路上一颗小小的宝石,那么《新疆舞曲第一号》便是宝石雕琢之后的大放异彩。

三、《新疆舞曲第一号》音乐分析

《新疆舞曲第一号》的曲式结构为典型的三部曲式。乐曲的第一部分表现了新疆人民欢快歌舞的场景,第二部分作曲家创作出一段较为抒情的旋律,象征着回忆苦难的过往,第三部分音乐回归欢乐场面,歌颂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民美好的生活。

第一部分,作者用6小节的引子模仿打击乐的音响,随后进入主题音乐即《马车夫之歌》,在主题反复的过程中音乐的织体逐渐变厚,左右手的旋律由单音变为和弦,力度产生强弱对比。第二部分旋律变化明显,通过左右手的平行八度勾勒出音乐的苍凉之感,伴奏音型模仿打击乐器的特点。这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以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的节奏型逐步转变为时值较长的音符。旋律中配合平行小二度的和声音程,突出了悲伤的主题。其次,第二部分的节拍是不固定的,作者同时运用了4/4拍、3/4拍、5/4拍等多种拍子,令音乐具有不稳定感。第三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相比于第一部分,第三部分的再现多了一些加花的处理,在织体上更为丰富,音乐显得更为炽烈。

丁善德先生在本曲中运用了尖锐的不协和的音。这种表达赋予作品新的风格。第一部分是丁善德先生对于民歌的变奏,在其中他一直使用“#A”音,(如谱例3),这部作品是建立在e多利亚调式上,主音E和“#A”增四度的音响更显空洞,因此,“#A”这一特性音的出现很有意义。另外,不协和音的出现也代表作曲家的创新,是现当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突破,这也体现了作曲家在这一创作时期的倾向:一方面关注于祖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音乐要素,另一方面在思考如何借鉴西方作曲技法来继承与发扬本民族音乐的创作。这种具有“中国风味”的音乐作品对于我们来说不仅具有时代意义,也是当时作曲家思想感情的一种寄托。

谱例3:

四、现阶段对作品价值的再解读与再认识

在国立音专及留法学习期间,丁善德一直在尝试以中国民族音调为基础,增加和声语言的复杂性与现代感。在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中注重“新”的感觉,而并非一味求“怪”。《新疆舞曲第一号》中多处为五声化旋律所配置了不协和音与不协和和弦,这种特殊的音响效果表现出新疆特有的民族乐器如手鼓等的音乐特征。正如作曲家在其著作《作曲技法探索》中谈到:“音乐作品需要有新颖的表现手法以及适应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质特征。”所以,作为现代中国作曲家,如何将地道的中国风味表现出来是很重要的。从《马车夫之歌》到《新疆舞曲第一号》,作曲家利用民间音调使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因此,丁善德先生在谈音乐创作民族化问题时,他认为“熟悉掌握民族的音乐语言,运用与群众生活感情相结合的民族音调是创作民族化的第二个关键。”

《新疆舞曲第一号》在演奏时要注意到特色鲜明的节拍,将重音诠释得准确而不突兀。而且由于该曲节拍灵活多变,弹奏时需要对较为复杂的节拍提前成熟于心才能完整而生动地演奏。乐曲中的跳音与延长音相得益彰,需要尽可能表现出张弛有度、动静结合的风格。另外,本曲的速度跟随乐曲形象的变化进行了三次改变:第1-38小节为快板,第39-56小节稍慢,第57-99小节再现第一部分的速度。这种速度的变化令笔者想起了新疆木卡姆音乐速度多变的魅力、想起了中国历史上唐大曲精妙的速度变化。可以说,这首乐曲描绘出了丝绸之路上活灵活现的生活画卷与古朴悠远的文化底蕴。

结语

贺绿汀先生曾提出:“伟大的艺术家必然是传统的儿子,同时又是传统的叛徒。”丁善德先生所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与他所谈到的关于音乐创作民族化的问题都给予了我们一定启示,也让我们更加重视对民族音乐的探究。

《新疆舞曲第一号》取材于丝绸之路上新疆地区一首著名的民歌,这确实受到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在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下去重新认知这首作品,仍能体会到其积极的影响。时至今日,音乐作品如何体现出丝绸之路独特的魅力与一带一路的精神,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化全球化的一时代,这是音乐工作者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魏廷格. 丁善德钢琴独奏曲的风格特征及创作成就[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1):75-79.

[2]苏夏. 丁善德中青年时期的钢琴音乐[J]. 音乐艺术,1992(1):58-64+51.

[3]王伟.丁善德钢琴作品的和声语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3):92-98.

[4]高拂晓.丁善德两首新疆舞曲的音乐学分析[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3):100-105.

[5]戴鹏海.丁善德音乐论著集[C].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6]余京.丁善德钢琴作品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中的地位[J].人民音乐,2007(3):46-48.

[7]李兰晶.丁善德两首新疆舞曲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8]王梅.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本真于熱情之外——丁善德《新疆舞曲第二号》的艺术分析[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2):90-93.

[9]张晓佳. 新疆民歌探微[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2):110-113.

[10]闫岩.论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性特征[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5-78.

[11] 彭云姝.解析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J].音乐生活,2014(8):76-78.

[12]杨懿娟. 浅析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J]. 大舞台,2014(10):161-162.

[13]杨燕迪,国立音专的钢琴名作:价值的再判定与再确认[J].音乐艺术,2017(4):62-69.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
新疆向西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分析
古代丝绸之路行旅佛教徒的新闻传播活动
丝绸之路背景下西安旅游业国际化发展对策建议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合作的发展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