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风格的比较分析

2019-12-10 10:18王毓
艺术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触键艺术歌曲音色

王毓

摘 要: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弹奏对于钢琴演奏学科、艺术指导学科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重点对中西方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风格的差异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并以风格的差异为主线,进一步对钢琴伴奏在中西方艺术歌曲中所承担的功能以及技术侧重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钢琴伴奏者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两者钢琴伴奏的风格特征与技术特征,正确诠释艺术歌曲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艺术歌曲 钢琴伴奏风格 节奏 音色 触键

艺术歌曲(Lied或Art song), 是声乐作品的体裁之一,系泛指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采用钢琴为伴奏乐器的小型的室内演唱的声乐独唱曲。①它将诗歌和音乐融为一体,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钢琴伴奏和人声旋律同等重要,连同歌词一起,三者高度融合,共同塑造出这一声乐体裁,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西方艺术歌曲主要是指19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由作曲家根据经典诗篇谱写的歌曲,中国艺术歌曲则是指中国音乐家将西方钢琴音乐的作曲技法与我国文学作品相结合,在各个时期创作的具有艺术性和专业性的歌曲作品。②中西方艺术歌曲在世界音乐文献中都是非常珍贵的财富,随着艺术歌曲本身的发展,与之相随的钢琴伴奏也经历着由简到繁、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同时也折射出钢琴音乐创作水平的发展与提高。艺术歌曲的内涵和特征决定了中西方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部分具有多方面的相同点,如:钢琴伴奏都占有重要地位、人声与钢琴伴奏高度融合、合作意识的一致等等,与此同时,中西方艺术歌曲从创作题材、审美观念、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些区别决定了二者钢琴伴奏的风格必然存在着差异。本文主要从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发展与特征、中西方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风格的对比分析、钢琴伴奏在中西方艺术歌曲中所承担功能的比较分析、以及中西方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技术侧重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一、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发展与特征

1.西方艺术歌曲起源于欧洲,盛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产生于德奥。在浪漫主义思潮的启迪下,艺术家们沿着人性超越理性,情感超越形式的新途径,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将诗歌和音乐融为一体,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出现了“艺术歌曲”这一新的音乐品种。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父”,一生创作了六百多首艺术歌曲,代表作有《鳟鱼》、《小夜曲》、《菩提树》、《魔王》等,他所用的选词以歌德、席勒、海涅、莎士比亚的诗歌为主,旋律抒情、单纯、朴素、具有民间风格,他有意识地把钢琴伴奏提高到与旋律和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钢琴伴奏不再是简单的陪衬与烘托,还起到提示场景、传达诗歌意境的作用。舒曼是继舒伯特之后重要的艺术歌曲作曲家,代表作有《莲花》、《核桃树》、《月夜》、《你好像一朵鲜花》等,舒曼有很高的文学修养,重视发掘诗词的意境,旋律不同于舒伯特歌曲那样的气息悠长,而以短呼吸的旋律居多。他非常重视钢琴伴奏的作用,甚至于人声与钢琴共同分担旋律。有时钢琴与人声形成二重唱(如《核桃树》),有时旋律线条是在钢琴伴奏中得以延伸(如《两个禁卫兵》中的间奏)。到了欧洲浪漫乐派后期,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喜爱并创作艺术歌曲这一体裁。如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也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艺术歌曲,最具代表性就是为海涅诗歌配曲的《乘着歌声的翅膀》,旋律抒情感人,钢琴伴奏和声色彩丰富,以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作为背景,以均匀柔和的音色不断推动,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所作的艺术歌曲虽然不多,代表作有《罗累莱》、《你好像一朵鲜花》,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的写作上呈现了许多他钢琴音乐创作中的个性化特点,如丰富的半音和声语汇、速度与力度的强烈对比。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一生创作了83首艺术歌曲,这些作品不但旋律优美、线条流畅,还充满着浓郁的俄罗斯气息。钢琴伴奏部分织体丰富、和声运用大胆新颖。这些伟大的作曲家都为外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中国的艺术歌曲产生于20世纪初期,青主的《大江东去》是我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选词为宋朝的苏轼同名名作。这首早期的艺术歌曲就已经加入了一些现代作曲技法因素,如钢琴伴奏部分没有传统的前奏段落,而是和人声同时出场亮相,先声夺人地表达出“大江东去,浪淘沙”的恢宏气势。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赵元任、萧友梅等,分别创作了《教我如何不想他》、《问》等艺术歌曲,这些作品的歌词有些选自中国古诗词( 如《我住长江头》是取材于宋朝的李之仪同名名作),有一些是选自高质量的文字精品,旋律优美精致、钢琴伴奏的结构较为规整、和声织体也相对简单。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我国钢琴音乐以及艺术歌曲的发展都达到了鼎盛时期,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运用为艺术歌曲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部分也结合了中国风格的因素。这一时期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中黄自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先后创作了《南乡子》、《点绛唇·赋登楼》、《花非花》、《卜算子》这些以古诗词为歌词的艺术歌曲,和高质量的艺术性独唱歌曲《玫瑰三愿》、《春思曲》、《思乡》、《踏雪寻梅》等等。他创作的艺术歌曲风格典雅,曲调优美、流畅,感情朴实、明朗,钢琴伴奏部分结构严谨、和声色彩丰富、形象鲜明,处处彰显他独立的创作个性。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创作日益繁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吴祖强的《燕子》、黎英海的《嘎俄丽泰》、《在银色月光下》、陆在易的《祖国,慈祥的母亲》、《彩云与鲜花》等等,这些作品或是歌颂祖国的壮丽山川、或是表达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或是表达对故乡的思恋、或是抒发内心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歌曲旋律民族性的因素增强,钢琴伴奏部分织体形式逐渐复杂,技术难度明显增加,和声功能运用丰富,艺术歌曲以及钢琴伴奏无论在题材还是风格上都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的特点。

二、中西方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风格的对比分析

两者钢琴伴奏风格的侧重点不同,一个偏重写实,一个偏重写意。西方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对艺术形象的刻画更为具体、形象,偏重写实,对于演唱中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主要起到加深和强化的作用。如舒伯特的《鳟鱼》中,右手十六分音符六连音与八分音符的组合以及左手八分音符半分解和弦的跳动,形象的描绘了鱼儿在水中的欢躍(如下图),另一部作品《纺车旁的玛格丽特》,连续的充满动力的十六分音符6连音形象的模仿了纺车不停转动的场景;中国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追求意蕴幽微,情境交融,偏重写意。如:黄自的《玫瑰三愿》(如下图)钢琴伴奏的节奏以及织体看似简单、柔和、淡雅,但同时又深沉而充满张力, 从表面上看似是描绘玫瑰花的妩媚与柔弱,红颜易逝的娇贵,实质上隐喻了当时封建思想影响下年轻女子含蓄细腻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含蓄深情的爱国情怀。

一部音乐作品的风格由时代思潮、时代气息、文化背景、审美倾向以及作曲家的个性、思想、气质所决定的,经过研究分析得出,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风格的差异主要是受到以下两点因素的影响。

1.创作题材的不同

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题材多取材于欧洲经典诗篇,这些文学作品表达比较直接,注重典型。③如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听!听!云雀》的歌词选自莎士比亚的原诗,钢琴伴奏热情奔放、充满活力,全曲在流动的音符中欢快的飞舞,描写了在早春的山谷里,阳光明媚、山花烂漫,清泉涓涓、马儿饮水、云雀歌唱的美好画面,表达出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之情。而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题材多取材于中国古诗词或者精美文赋,这些文学作品表达比较含蓄,讲究意境。由于西方和中国的文学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有较大的差异,从而造成了西方的艺术歌曲偏重写实,中国的艺术歌曲偏重写意的风格差异,这种风格差异在钢琴伴奏部分也得以具体的体现。如艺术歌曲《春江花月夜》的歌词取材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七言诗《春江花月夜》,原诗本来有36句,此曲选取了其中最为精华的四句诗词,为我们临摹了一幅别有声韵的春江月夜美景,情境交融,传达出“古朴”、“空灵”的古典韵味。钢琴伴奏分量繁重,时而独奏、时而烘托陪衬、时而与人声相融、钢琴伴奏的渲染与补充,描绘了“江上明月升,江畔花如锦”的美好画面,更抒发出富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空灵幽静、祥和宁静的意境。

2.审美观念的不同

西方古典美学思想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注重形式与结构,艺术歌曲通常更偏重于对艺术形象的模仿与刻画,钢琴伴奏对艺术形象的渲染与描绘也是更为具体客观。而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深受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讲究中庸之美、含蓄之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境界,这是中国传统审美觀念的基础。以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为导向,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包括钢琴伴奏的构思以及编配也必然遵循这一审美原则,以歌寄情,以词表意,追求含蓄朦胧、意蕴深长的意境,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追求情感上的升华和共鸣。

三、 钢琴伴奏在中西方艺术歌曲中所承担的功能比较分析

归纳其功能共性,无论中外,精雕细琢的钢琴伴奏都是艺术歌曲的一个重要特征,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创作和表演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旋律、歌词同等重要,或起到强化、加深艺术形象的作用,或起到提示、补充的作用,或起到烘托气氛、制造意境的作用。而通过对中西方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风格差异性的比较分析,可以进一步挖掘得出,钢琴伴奏在中西方艺术歌曲中所承担的功能也有具体的差异。西方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偏重于写实,钢琴伴奏更多的是紧跟其唱,对于具体的艺术形象更多的是起到加深、强化的所用,前奏、间奏和尾声往往都只是起到了音乐提示、补充的作用。强调与人声的高度融合,合作性更强。如舒伯特的《鳟鱼》、《摇篮曲》、《致音乐》、乔尔达尼的《我亲爱的》、柏戈莱西的《假如你爱我》等等大量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中都有充分体现。中国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偏重于写实,钢琴伴奏部分除了有紧跟其唱的任务外,对演唱更多的是起到烘托、渲染、补充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主导性。如黄自的《春思曲》,就是首先由钢琴伴奏部分模仿“雨滴”声的三连音引入安静、惆怅的意境,为主题“潇潇夜雨滴阶前”的画面感起到了恰当的渲染气氛、确定音乐基调的作用。之后的第5、第8、第9、第10小节中的间奏,不但起到了提示、补充的作用,实际上左手部分的旋律与人声部分根本就是一条浑然一体的统一旋律线,蕴含着强烈的一问一答的语气感在里面。接下来的11—17小节中,钢琴伴奏与人声看起来是完全独立的两个声部,乐句的速度稍稍加快,右手十六分音符六连音与左手具有动力感的八分音符组合在一起,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带动了主人公逐渐激动的心情,在第17小节中,此时的间奏更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连接作用,既是对前一段激动心情的平复,也是对后一段意境的引入,此时钢琴伴奏的速度、情绪都具有一定的主导性,直接关系着作品的情感处理和风格的把握。歌曲的结尾又回到最初的钢琴伴奏中,在抒情静谧的气氛中结束。中国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这些功能特点在《教我如何不想他》、《大江东去》、《点绛唇·赋登楼》、《春江花月夜》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四、中西方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技术侧重对比分析

中西方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演奏方法是相通的,就演奏技巧方面来讲,没有本质的差别,但有所侧重。这些技术侧重具体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节奏

西方艺术歌曲偏重写实,钢琴伴奏主要是用来加强和深化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作品的把握更加客观,创造性与夸张性相对较弱,节奏上要求更加严谨而规范。如前文所提到的舒伯特的《鳟鱼》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小鳟鱼在河里欢快地游来游去的画面,钢琴伴奏中节奏的把握应严谨准确、均匀而有弹性,十六分音符六连音与八分音符的组合应该弹奏的整齐清晰,活泼跳跃而具有强烈的律动感。中国艺术歌曲偏重写意,钢琴伴奏更为重视对人声旋律的补充和音乐气氛的渲染,对作品的表达更为主观,讲究气息。节奏的把握要以“形散而神不散”为核心理念。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中,钢琴伴奏的的前奏与间奏部分起到了提示音乐、制造意境、和补充乐句的的作用。前奏的句尾往往有稍稍减慢的速度要求,要做出收句的语气感,节奏上要准确而不呆板,稳而不停滞,连贯而流动的做出旋律线条。两句之间的小间奏往往都是对人声旋律的填补,如影随行,仿佛是云淡风轻的回声一般,是连贯的、抒情的、诉说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跟人声旋律一起,如同讲故事一般娓娓诉说,交相呼应一起阐述内心的深情。

2.音色与触键

西方艺术歌曲在触键上更具传统性与规范性,力度层次控制细微,音色控制上细致讲究,通常要基于不同的音乐风格掌握且运用不同的触键方式,弹奏出恰当的音色。如莫扎特的《阿利路亚》,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严谨、理性、简洁、明快,音色上讲究明亮、清晰,在钢琴伴奏的弹奏中也要遵循这种原则。作品在总体上要求手指独立、垂直触键,指尖保持明确的触感,音色要干净明亮。尤其在弹奏右手十六分音符半分解和弦与左手八度进行时,手腕要放松,右手手指要高抬指,触键要快,指尖结实而敏捷,声音干净、均匀、明亮,做出颗粒感强的音色,左手八度的弹奏节奏要稳而准确,手腕放松、一指与五指要支撑好,把力量要完全的送到指尖,做出结实而有支撑感的音色。(如图)。

猜你喜欢
触键艺术歌曲音色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探究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试论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