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文艺类专题创优节目的策划与创作

2019-12-12 06:10张军红
新闻传播 2019年16期

【摘要】本文从广播文艺类节目创优工作的概述入手,结合具体案例,以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方法揭示广播文艺类专题节目策划与创作的内在规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与探讨,并结合个人的创作经验对广播节目主持人如何做好创优节目作以思索和总结。

【关键词】广播文艺类专题节目;创优;策划与制作

广播节目创优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广播电台节目生产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下,随着媒体发展格局的改变,传播方式、传播载体、受众人群等也都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即创作优质声音作品、制作精品节目、传递美好精神食粮是广播节目生产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笔者在广播文艺类频率工作了二十余年,除了日常的节目播出之外,每年都会精心创作文艺类专题节目如广播文学专题、戏曲专题、曲艺专题等。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节目播出内容,同时也收获了各类参评奖项。基于多年来的广播节目生产经验并依托创优获奖节目的刨作经历,笔者试图从不同侧面梳理总结创作体会,解读广播文艺类专题创优节目的策划及创作流程,并以期引起更多广播从业人员特别是广播节目主持人来关注和研究其创作规律,不断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受听众喜爱的,并具有良好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的优秀广播节目。

广播“文艺类专题节目是广播的传统节目形态,是一种既有新闻特性、又有文艺广播特点的节目,它融新闻的纪实性与文艺的欣赏性于一体,以文艺为主体,这是文艺专题节目区别于其他广播节目的显著特征”[1]。广播文艺类专题节目一般包括文学、戏曲、音乐、曲艺、综艺专题等。虽然专题形式、题材、表现手法各有不同,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总结并遵循其共有的内在创作规律进行创作。笔者以多年来创作的获奖作品为例,对广播文艺类专题节目的策划与制作加以详细解读。

一、关于选材

创优节目的选材至关重要,题材的性质、特点往往也决定着作品呈现的走向和特质,或大气厚重或轻巧灵动。不论是新闻类还是文艺类节目创优,题材的选择确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日常不断关注、发现、积累,继而去筛选、确定的。

广播文艺类专题节目创优题材的选择要立足于发掘本地特有的地方文化资源,“本土”视角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可以就近深入开掘的优势,同时我们也有责任把立足点植根在本地丰厚的地域文化的土壤上,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优秀作品。

(一)大视野、广角度

这类作品题材典型、事件重大,选材一般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和事件影响力。举例说明:

1.文学专题

以获得中广协会专家奖一等奖的文学专题《(幻河)之水天上来》为例。文学豫军成绩斐然,十几年来,有不少小说家、散文家的作品都获得了国内文学大奖,读者在关注他们的同时也在期待河南诗坛、河南籍诗人能有更大作为。当第一时间得知河南诗人马新朝的现代抒情长诗《幻河》将参加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评选时,职业敏感与工作责任感促使我们开始关注这部现代长诗。我们对《幻河》能够获奖也是充满了信心与期待,这种信心缘于《幻河》题材的典型性与创作手法的独特性。“好的题材可遇而不可求”,这是同行之间常常交流的一句话。就在我们满怀期待并有条不紊地进行案头准备工作时,《幻河》这部作品终于不负众望获得了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会对《幻河》的评语中写到:“马新朝的长篇抒情诗《幻河》,以伟大的黄河为坐标,包容与歌颂了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诗人以个性独特的感觉方式和语言,触及政治和文化、哲学和宗教、民俗和爱情,并力争以对文化特征和时代精神作准确把握,谛听历史的回声,探究发展的奥秘。比较新美地完成了一种艺术传承,成功地尝试了一种艺术拓展。”《幻河》以它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质和深厚的思想内蕴征服了评委,它的获奖对于马新朝及河南诗坛乃至中国诗坛来说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历史性事件,也是不可多得的专题节目创优题材。于是,我们开始全力创作介绍马新朝和他获奖诗歌的文学专题《<幻河>之水天上来>,期望以这种方式让收音机旁更多的听众了解《幻河》并记住创作伟大《幻河》的河南诗人马新朝的名字。2016年9月,马新朝老师因病去世,令人深感遗憾的同时,我们也心存慰藉,毕竟,我们以广播特有的方式记录下了他与《幻河》的点点滴滴,留下了诗人珍贵的采访录音,更多的听众也通过文学专题《<幻河>之水天上來》感受到了诗人创作的艰辛和诗歌永存的魅力!

2.戏曲专题

以获得2015-201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文艺类专题节目一等奖的作品《永不消逝的声音>为例。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建台近七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录音,其中有一批钢丝带录音尤为特别,记录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张新芳、申凤梅、王二顺、金凤楼等戏曲流派艺术创始人及名老艺人的珍贵声音。1953年电台引进新的录音设备后三年多的时间,这些珍贵的钢丝录音带就逐步被尘封起来了。

2015年7月II日,国务院办公斤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在全国戏曲界引起强烈反响。为支持戏曲的传承与推广,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资料部经过多方努力,与专业钢丝录音转录公司达成协议,于2016年8月启动了钢丝带的数字化转录工程,尘封已久的珍贵之声得以再现。8月9日,当越调大师申凤梅的唱腔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资料部工作室响起时,即将退休的广播资料部主任李恪孟异常兴奋地说到:“1954年申凤梅唱的越调《楼台会》,你上哪儿找这去啊!极有可能是全中国、全世界就独此一份!”

承载着几代广播人的心愿,钢丝带数字化转录工程最终得以启动,李恪孟主任溢于言表的激动之情便不难让人理解了。正是基于老广播人的这样一种情怀,基于这批500多盘钢丝录音带的珍贵性,基于转录工程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因此,该专题节目在创作题材上具有了典型性、代表性和时效性。

(二)小切口、大情怀

这类选材“微、活、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小切口反映大时代,小故事诠释大主题。

以获得中广协会专家奖一等奖的戏曲专题《戏迷小郭的故事》为例。河南是戏曲大省,剧种丰富,影响力大,在全国拥有一大批戏迷朋友。该专题节目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两位戏迷——北京的郭庆璋和河南的郭伟峰,讲述了两个八零后小郭心怀爱戏梦、在与戏曲相伴的人生道路上无怨无悔、快乐前行的故事。

这个专题节目在选材时没有刻意去找大选题、大事件,而是将关注的视角投向了基层草根的两位戏迷,他们是普普通通的人,如你我一样在各自的城市为生活打拼奔波。然而,他们又是那样的与众不同,他们的生活因为“戏曲”而有了特别的意义和快乐,两位小郭所具有的执着、坚守的品格和热爱生活、追求梦想的情怀令人钦佩与感动。选材视角新颖、小切口展现大情怀,节目播出后引发听众及戏曲业界人士的关注与好评,也获得了评委专家的认可。

不论是重大题材或是以小见大的选题,必须遵循主题向上、内容健康、符合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的审美价值观,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歌唱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二、关于采访

一个成功的专题类创优节目离不开前期的周密策划、严谨统筹,采访作为创作中的一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到位的采访能够扩展节目维度、增强深度、升华主题,丰富信息量,使作品骨架坚实、内容丰满。

(一)关于采访对象

对于明确了选题的创作,采访计划、采访对象、采访提纲是需要提前确定和准备的。要求采访意图明确,采访对象准确,采访提纲到位,以便提高工作效率,为后续的编辑制作工作提供较好的基础。

1.采访对象确定的依据

(1)依据作品主题

不难理解,作品中的各个元素的使用都是为突出主题服务的,围绕主题表达需求来确定采访对象。

1)以”人物”为主题的作品,首要采访对象或主体采访对象便是作品中的“人物主角”,围绕他(她)的创作或生活故事展开采访;其次,依据与采访主角有关联的人物确定其他相关被采访者即间接采访对象,这类采访内容对主题起到关联、补充、丰富信息等作用。间接采访对象可以是他(她)的家人、朋友、领导、同事以及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相关人士。

2)以“事件”为主题的作品,采访对象的选择是与事件息息相关的,他们或者是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或者是与他们有关联的,或者是事件的影响者。

(2)依据创优标准

创作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跟作品主题相关的采访对象其实是很多的,方方面面的有关联的人不在少数,那么,如何在众多的参考对象中筛选出我们所需要的采访者呢?笔者认为主要有这样几个参考标准。一是采访主体对象本身是否具有新闻关注度,他(她)的经历是否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他(她)的故事是否具有较强的可说性等,这些是确定节目主题与节目分量不可或缺的重要客观因素。二是采访对象包括主体采访对象和间接采访对象既要兼具客观新闻性与典型故事性同时更应具备主观上的良好表达愿望及语言表述能力。采访对象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及语言表达水平也是确定采访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采访对象与作品内容的关联度、说服力最大化。

以《永不消逝的声音》作品为例。该专题节目采访人物众多,且各具典型性、代表性。既有负责钢丝带数字化转录工程工作的电台资料部工作人员、转录公司技术人员,又有与非遗文化传承相关的著名戏剧家,还有钢丝带录音中与戏曲流派艺术相关的流派传人及深受钢丝带老艺人录音影响的表演艺术家等。采访角度各有侧重,传递的采访信息准确、精炼,体现出清晰的创作思路。

(二)关于采访手段

采访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围绕选题充分论证,根据选题性质确定采访对象及采访话题,根据作品的呈现形式及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采访方式获取不同风格、形式的节目采访素材。

1.采访方式

根据媒体性质的不同,采访形式也不尽相同。广播通过声音传递信息,因而常用的采访方式有“直面采访、电话采访、追踪性采访及体验式采访”等[1]。采访形式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一对多人的:可以是现场同期声外录采访,也可以是录音间内录采访;可以是交流式的采访,也可以是提前约定好采访话题,采访对象直奔主题式的表达、阐述。采访形式是靈活多变的,围绕创作者所需要的作品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采访。

以获得河南省广播文艺奖一等奖的戏曲专题《吴碧波和她的祥符剧社》为例。2013年12月5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陈派)代表性传承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吴碧波因病去世。2002年,她组织创办了河南祥符剧社,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吴碧波和她的祥符剧社十几年如一日为戏迷票友以及专业演员传授陈派唱腔,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在戏迷中反响强烈。2012年,我和同事曾经来到祥符剧社做了跟进式采访,主要以同期声的形式真实记录了吴碧波老师在祥符剧社辛劳工作的情景。在得知吴老师去世的消息后,我们又以面对面采访、电话采访、跟进式采访等不同方式采访到了她的弟子、学生和普通戏迷,特别是从祥符剧社走出的明星擂主、戏迷名票从不同侧面介绍吴碧波和她的祥符剧社。采访素材丰富、鲜活,特别是真实的现场同期声采访让更多的听众于声音的传递中感受到吴碧波和她的祥符剧社坚守戏曲、弘扬流派艺术的执着精神。

2.做好采访功课

采访者要对作品的主题做到心中有数,提前策划,精心准备,包括约定采访对象、沟通采访话题、熟悉相关资料及设备准备等。特别是重要的或者有采访难度(如外地采访对象、不易约请的名人名家等),更要提前做好各项联络及采访准备工作,避免出现错失采访档期、采访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鉴于节目时长所限,所以在确定采访对象及采访内容时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能盲目随意。另外,采访时要注意录音质量,即便现场同期声也要尽量规避嘈杂环境声。采访务必关注细节、保证质量,否则会给后续的编辑、制作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三、关于文稿创作

文稿创作是创优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实际上也是进入到创优工作的实质环节了:理清思路、归纳整理并权衡素材取舍、合理搭建节目架构、谋篇布局,通过文字呈现把采访到的素材与其他内容和声音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统一的整体。

(一)主题为本、手法创新

以《<幻河>之水天上来》为例:以往我们创作的以介绍某一部作品为主的文学专题节目的文稿多是说明性的文字,更多凸显的是节目的新闻性与客观性,而要把这种文字风格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对播音员或主持人来说,二度创作不易融入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或感情,这种局外人的感觉会造成文稿内容与作品本身的风格不相协调,从而也就不能最大程度地打动听众、引发共鸣。创作《<幻河>之水天上来》专题文稿时,笔者思考:如果是以惯常式的客观理性的说明性文字平铺直叙地介绍诗人及他的鸿篇巨制《幻河》,整个节目势必缺乏文学色彩与韵味,也与《幻河》所具备的独特文学气质不相符。于是,我们改变了这种较为传统的写作模式,以叙事性语言为主、说明性语言为辅,从而使整篇文稿具有了较好的灵动性。“叙事,从字面上解释,可以理解为‘讲故事”[3]。尽管我们的创作并非像小说家那样在为听众讲述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但是创作者力求通过叙述性的语言将采访本身的进程串联成故事事件般的发展进程。应该说采访人物的穿插、他们那些感性与理性交织的语言已经使文稿具有了情节感,由此叙事与情节建立了联系,继而使旁白、朗诵者与作品、诗人、听者的内在感情融为一体,节目由此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意象丰满,“三性”统一

文艺类专题作品中包含有诸多节目要素,其中,我们不难发现是“人物”构成了节目内在的主体。这就需要在文稿创作中通过恰到好处的串联,承上启下将交替出现的不同身份的人物与其他要素有机关联在一起,使作品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听众在倾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节目设定的主题情境之中。各具特色的声音与鲜活的人物虚实结合使节目内容变得更有质感、意象更为丰满,文学性与可听性进一步增强。

文稿创作手法根据专题类别和主题内容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切忌套路化,说空话、套话,文字华而不实,内容生硬堆砌。尽管题材各异、文风有别,但是创作依然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认为文稿创作要主题突出、脉络清晰、章节段落衔接自然有度,详略得当、首尾呼应;人物形象鲜明,事件描述到位,信息传达准确;字里行间充满温度、真情、正能量,以打动人心、引发共鸣、启迪心灵的文字讲好故事,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完美呈现。

四、关于播音、旁白

从无声的文字到有声的表达,让文字变成有色彩、有生命力的声音传播,是需要播音员在作品创作中完成的重要使命。要想完成好这个使命,必须做好充分的创作准备。“创作准备是指创作主体在创作之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4]。如果是撰稿者本人播音,对作品的把握会相对容易很多。毕竟,自我的创作风格、播音特点调控起来会轻松一些。如果是参与创作,播音员要与撰稿者充分沟通交流,研读文稿,找准基调,调动情绪,完成作品的二度创作。每一次声音的再创作,是带动我们文化的积累,社会视野的开阔,人生经验的体悟。通过声音的塑造,让“有稿播音锦上添花”,迸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以及精神的升华,最终体现出广播作品声音传播的魅力。

五、关于编辑、制作

编辑、制作是创优工程的尾声阶段,笔者认为这个阶段是能够综合体现创作者业务素质的阶段。采访录音剪辑,篇章结构的再编辑、整合,作品片段、唱段、歌曲及配乐、音效的选择使用,制作设备的熟练操控是关系到整个作品艺术质量的重要因素。笔者深有感触,一期制作考究、呈现精良的专题节目是需要创作者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的。

(一)录音剪辑

采访录音剪辑要条理清晰,中心突出,简洁明快,切忌录音过长、话题散乱,气口剪辑突兀,影响节奏及可听性。笔者经验,每段录音时长一般控制在1-3分钟左右为宜。

(二)片段欣赏

作品片段、唱段、歌曲的使用要做到合理篩选、恰到好处,与文稿内容起到良好补充、升华的作用,切记大段堆砌、冲淡主题、削弱欣赏性。

(三)配乐

音乐在文艺类专题创优节目要素中虽然担任的是“配角”一职,起到的作用却也不容小视:“抒发内心情感,渲染背景气氛:引领特定场景,延伸听众情绪;深化内容主题,加重节目厚度”[5];丰满节目骨架,增强作品感染力。由于使用的配乐并非原创音乐,筛选过程有如“大海捞针”,难度还是很大的。这就要求创作人员平时注重积累各类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不至于到使用时捉襟见肘、耗时费力。

(四)声效语言

笔者在《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一文中曾经提到:广播声效语言指的是利用声音的效果调动人们的经验和想象力,从而达到描述对象、传递情绪、营造境界的目的,使听众接受引导,进入广播设定的环境之中。诸如风雨雷电、潺潺流水、翠乌鸣唱、秋虫啁啾、飞机车船以及人物的悲哭、喜笑等等各种大自然与生活环境中的声效语言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广播的表现力,广播也因此更接近了自然和生活。恰到好处地使用音效,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广播声音产品具有了画面感,节目呈现更加立体化、形象化。

(五)合成

在以上各声音元素完成剪辑、编辑工作后,需要进行最后的合成工作。合成音频时需要做到无缝衔接,每个段落之间不要出现不合理的停顿或空白;配乐、唱段、歌曲等音频注意渐强、淡出,切忌生硬出现:配乐的使用要适当留白,给人留下遐想和回味的空间;各声音元素的音量要均衡,切勿忽高忽低,影响听觉美感。

另外,在最后制作的环节中,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包括解说旁白、作品欣赏(文学作品片段、音乐片段或歌曲、唱段选段等)、采访录音、配乐、音效声音元素的权重比例应该恰当合理。以30分钟节目为例,笔者经验是:解说旁白约占时长8-10分钟左右,作品欣赏时长约占12-15分钟左右,采访录音、配乐、音效等所占时长5-10分钟左右。这样结构的节目听起来各声音比例适中,听觉感较为舒适,可听性较好。

结语

广播文艺类专题创优节目与其他类别的创优作品虽然题材各有差异,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要遵循一定的创作规律。前期策划周密、准备充分;中期采访及时到位,撰稿有思想、有深度,彰显时代背景和人文情怀,播音有情感、有温度、以声传情:后期制作用脑用心,化无形为有形。最终完美呈现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雅俗共赏的优秀广播作品。

参考文献:

[1]方国康,王跃,广播文艺专题节目如何出新[J].视听界,2012.01.

[2]林如鹏.新闻采访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孙文虹,浅析文学叙事性语言的中介作用[J].现代语文.2013.01.

[4]张颂.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5]程鸿亮,实现配乐与广播节目的相得益彰[J]..视听纵横,2011.12.

【作者简介】张军红,河南广播电视台戏曲广播播音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