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喜娘:传统婚礼的独特传承人

2019-12-14 22:06陈祖英
地域文化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新娘福州婚礼

陈祖英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人类社会群体另一半的女性,在创造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已有刘增芝、周颖、薛洁、林盛明等学者在《女性在培育和弘扬优良家风中的独特作用探析》《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在节庆民俗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文章中做了相关的论述。不过,这些论述或从理论上论证女性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或概括陈述女性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或从宏观角度提出提高女性传承传统文化的方略,很少涉及女性到底是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当然,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这给全面完整地探讨女性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增加了难度。就喜娘文化而言,最近几年的山西和福州都有欣欣向荣的势头。笔者拟以福州现代喜娘为个案,分析喜娘在婚礼中所起的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一、喜娘在传统婚礼中的独特作用

喜娘是传统婚庆中与媒婆不同的一个旧行当,是旧时婚礼中的重要角色。喜娘亦称“伴娘”“喜婆”“陪妈”“喜嫔”,因为旧时“女子出嫁时,娘家须择请两位熟悉婚嫁礼仪、善于辞令的妇女护送陪伴,故称。伴娘既要给新娘指点各项礼仪,亦要在亲友闹房时从中斡旋,使新娘少受谐谑之苦”①叶大兵,乌丙安主编:《中国风俗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140页。。可见,古代伴娘与现如今伴娘的角色内涵是不同的。如今的伴娘是指举行婚礼时陪伴新娘的闺蜜,通常由新娘熟识的未婚的女友或姐妹临时充当。喜娘在各地还有不同的称谓,北京称为“迎亲太太”“送亲太太”,浙江称为“喜阿妈”“老嫚”,广东称为“大妗姐”,福州则被称为“伴房嬷”。在传统婚礼中,喜娘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人物,她们服侍新人、操持婚礼、招待客人,既推进婚礼仪式的顺利进行,也成为新家庭的见证人。

根据福州民俗专家的描述和刘传标对闽江流域疍民文化习俗形态考证,福州喜娘早期通常由能说会唱的疍民充当,这与浙江宁绍地区的喜娘由女性堕民(老嫚)担当具有同源性①俞婉君:《绍兴的喜娘——老嫚》,《浙江档案》2004年第6期。。福州喜娘习俗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历史变迁和时代误解,喜娘这个老行当曾因被贴上“四旧”标签而不多见。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动,福州喜娘得以复兴并有了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与旧时喜娘相比,现如今的喜娘有较大的变化,笔者称之为现代喜娘。现代不仅考虑到时间维度,更是基于喜娘的身份地位和职能方面的改变。

首先,福州喜娘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在中国传统社会,喜娘作为一种与“三姑六婆”类似的行当,需抛头露面,与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理想两性关系的定位不符,因此旧时的福州喜娘一般由社会地位低下的中年女性疍民担当。疍民长期受到陆地人的歧视,民国以来,政府立法废除了对疍民的歧视政策,绝大多数疍民也安居陆地上了,但对于喜娘这一职业的偏见并没随着歧视政策的废除而消失。2004年,福建新闻频道《现场全追踪》记者采访喜娘程莲妹时,还发现仍然存在喜娘地位低下的社会现象。程莲妹刚下岗时也没想到要通过做喜娘挣钱,她母亲也不同意她去当喜娘,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喜娘虽是婚庆环节不可缺少的角色,但当喜娘的人大都家庭缺少经济来源,且社会地位比较低。程莲妹还说她当上喜娘后,也曾碰上为难她的客人,好像喜娘就是供他们取笑的。但在2010年,喜娘行当迎来转机,福州电视台和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福州首届喜娘电视大赛,不仅集中展示了福州喜娘的崭新形象,而且精彩展现了福州深厚的婚庆民俗文化。经过一些有远见有担当的优秀喜娘的努力,伴随着新闻媒体的有力推动,短短几年间,喜娘习俗由闽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升级为福州市“非遗”(2015)和福建省“非遗”(2017)。学习和加入喜娘行业的人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个人传帮带的教学形式外,更有了“闽都喜娘文化传习所”“福州市喜娘协会”这样有规模有组织的喜娘培训班。据报道,如今在福州从事喜娘行当的有三千多人,有些“80后”“90后”的女大学生也加入其中,这大大提升了喜娘行业的整体综合素质。

其次,喜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以前男女适婚年龄比较早,婚前男女双方都未曾谋面,姑娘出嫁时难免担心害怕、心神不宁;初进夫家,人生地疏,多有不便,同时旧时家族成员多,婚礼礼数多,所以女方要雇请伴房嬷全程伴随帮忙应对和进行夫妻生活方面的指导。作为一种社会职业,伴房嬷从女子婚期前一日就来做“出门”的准备工作,教以礼规。尤其要与新娘交上朋友,陪新娘说些私房话,指导一些新婚夫妻性生活的知识,教导新娘如何相夫教子,如何孝敬公婆,等等。正式迎亲那天,伴房嬷是全程寸步不离地照顾新娘、主持拜堂和拜见公婆及亲戚,并在长辈给新娘见面礼时通过唱诗制造喜庆气氛。闹洞房时,伴房嬷要随机应变,力保新娘不受奚落或嘲弄。洞房之夜,伴房嬷还要指点新娘和新郎喝交杯酒,指导新娘有关起居饮食的礼俗惯例。到新娘回门时,有的伴房嬷还要陪同新娘新郎一齐去娘家,待到礼成,伴房嬷的差事才算结束。可见,旧时的喜娘不单是陪伴新娘、主持婚礼、推进仪式顺利进行和渲染喜庆气氛,还负有照顾新娘生活、帮助新娘熟悉环境和人事的使命。因此有些福州老人认为,喜娘在婚礼中十分重要,她要引领新娘完成从女儿到媳妇的转变。如今,喜娘的职能主要是主持婚礼,引导新娘拜见长辈,由于新时代的婚礼大都在酒店举行,许多传统仪式渐渐简化,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先生感慨:“如今的喜娘不像从前那么‘地道’了。过去的喜娘可不像现在这样,到了婚礼当天才出现在场面上;也不是‘能说会道’耍嘴皮子就行。”①《喜娘到底是何角色》,《东南快报》2012年1月13日。

尽管福州喜娘这一职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帮助新娘完成婚嫁仪礼的传统没有变,在主持婚礼的过程中传承演绎传统婚礼文化的功能没有变。就此而言,福州现代喜娘对传统婚礼的传承起着独特的作用。

首先,喜娘是福州传统婚礼的积极传承人。熟悉福州传统婚俗礼规仍是成为喜娘的一个基本条件,由于对福州传统婚俗礼节程序的了然于心,喜娘不知不觉成了传统婚俗的传承人。福州传统婚礼烦琐复杂,从迎亲前的准备、登门迎亲、新娘出阁到拜堂、见厅、婚宴等环节都有大量的程式和仪式,现在不要说作为新人的年轻人,就是新人的父母对于婚俗礼节的具体程序也不是很清楚。称职的喜娘不仅将婚礼组织得井井有条,在整场婚礼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演传统礼俗的精髓和魅力,而且能擅于明察秋毫发现仪式过程中不当的细节或规矩,及时提醒人们注意或更正。总之,喜娘总是尽其所能、因地制宜地将传统婚礼引领到位,将每一个婚礼现场变成传统婚俗文化的表演场。

其次,喜娘作为女性对于传统婚礼的传承是独特的。自古以来,喜娘的角色通常由女性充当,而且一般是由“全福人”担当。虽然历史上也有男性做婚礼主持的工作,但不可与喜娘的工作等量齐观。自父系制时代始,从夫居一直是主要的婚姻居住形式,结婚吉日的迎亲即意味着女性到夫方居住的伊始。不管是古代女性还是现代女性,婚后孤身一人突然进入另一陌生的家庭环境生活,紧张、不适在所难免。作为“全福人”的喜娘,以过来人的身份教导新娘相夫教子、侍奉公婆、妯娌邻居相处之道,不仅是传承传统规范,更是让新娘直接在喜娘身上看到学习的榜样和希望。现代喜娘虽呈现年轻化趋势,但喜娘展演礼仪时得体端庄的形象,同样给新娘以实际的示范作用,这是即便做现代喜娘工作的男性无法比拟的。

二、喜娘传承传统婚礼的方式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极为重视婚礼。不仅因为婚姻“结两姓之好”,还因为娶来的媳妇要主苹繁,司中馈,诞子孙,以承百世宗祧。大约肇始于周代的婚礼“六礼”,即使在当今社会也都大体保留了下来。其中的“亲迎”,既是新娘获得丈夫之妻、公婆之媳身份的重要时刻,也是喜娘工作的重心。虽然现代喜娘的工作较旧时伴房嬷更倾向于婚礼主持,但与同样做主持工作的婚礼司仪是有区别的。相比较而言,司仪多以新人为中心,以新人的爱情故事展开见证。喜娘主持则以家族为中心,以接亲、拜堂、婚宴敬茶等传统民俗展开见证。仅就结婚宴席上的主持而言,喜娘的主持侧重于对长辈的尊重,围绕着传统婚礼帮助新婚夫妇确认与亲戚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要求,明确夫妻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司仪侧重于新人的终成眷属,不论是新人宣读结婚誓言还是男女双方的亲戚代表或特邀嘉宾向新人致贺词,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这一对新人结婚了。正如喜娘陈秀兰对笔者说的:“所谓婚礼,不仅有婚还要有礼,而且关键在礼,作为喜娘,要把孝敬长辈、夫妻和睦、家庭和谐的传统礼仪传承给新人,所以我们喜娘的责任比司仪要重大。”①访谈对象:陈秀兰,女,39岁,金牌喜娘。访谈时间:2013年9月25日。可见,司仪侧重婚礼之婚,喜娘侧重婚礼之礼。

通观福州传统婚嫁之礼,其实是极为烦琐的。尤其是迎亲这天,不仅要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中午12点前将新娘接到新郎家中,新娘进门后,更有诸如拜堂成亲、拜见亲戚长辈(俗称见厅)、喜童滚床、添丁开桶等一系列仪式。因此,作为迎亲这天的主持,喜娘的工作是非常繁杂和紧凑的,来不得半点马虎。那么,在如此紧张的一天里,现代喜娘是如何传承福州传统婚礼的呢?

首先,在迎亲前,喜娘会与新人及其家长充分沟通,以确保传统婚礼的有序进行。现代喜娘从事的是综合性服务工作,面对的是各不相同的家庭(俗称东家),虽说福州各地婚俗大同小异,但仍会有些细节上的差异,再加上每个家庭还各有自己的需求和生活习惯,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为确保迎亲这天婚姻礼仪的顺利进行,喜娘除了常规性地交代东家准备好完成传统礼仪所需物件外,更重要的是提前了解东家的一些基本情况和要求,与东家充分沟通。

喜娘陈秀兰还告诉笔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喜娘最好能在正式婚礼的前一两天到东家家里,与新人及其家人面对面地商谈有关婚礼的具体细节。她在2012年主持的一场婚礼,因为东家想要办一场复古婚礼,于是她建议由父亲背女儿上花轿。父亲背女儿上花轿是福州传统婚俗之一,在《福州市志》上就有“由其父或长兄背入花轿”②张天禄总编,福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曹于恩(册)主编:《福州市志》第8册,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4页。的记载。可长期以来已很少见父亲或兄长背新娘上花轿,所以当喜娘提出让父亲背女儿时,父亲是不理解的。喜娘陈秀兰向这位父亲解释了这个婚俗的意义:别看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却意味着这是父亲最后一次背女儿,也是父亲最后一次以这种方式疼爱女儿。因为上花轿后,自己从小抱的、宠的女儿就要为人妻为人母了,就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了。爸爸背女儿上轿的方式,把女儿转交给新郎,是用行为语言告诉新郎以后要像父亲待女儿一样好好地疼爱新娘。听了喜娘对这个礼仪的解释后,父亲欣然同意背女儿上花轿。于是,2012年1月14日,在福州市南后街的古式婚礼上,就出现了父亲蹲下身背着女儿走向花轿的感人场景,当日福州的各大新闻媒体也用摄像机和文字记录下这一动人时刻。

其次,在婚礼进行过程中,喜娘言传身教传承古礼。迎亲是传统婚礼中最为重要也最为繁缛的仪式,正是通过迎亲这个过渡仪式,确立新娘在夫家的身份和地位,完成新人及与新人有关系的所有亲戚身份的转变。比如新娘的身份将从娘家的女儿过渡为婆家的媳妇,从单身女子过渡为有夫之妻;新人的夫妻关系将得到父母、族群等长辈的确认,新人父母及亲戚的角色地位也将有所升级和变动等。在如此庄重的时刻,现代喜娘借助仪礼帮助新人及其家人进行身份和关系的过渡和转变。

喜娘在迎亲这天传承展演的礼仪,“敬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由新人行“见厅之礼”时的系列言语和动作组成。新人拜堂仪式结束后,紧接着按“先里亲后外戚”的顺序拜见长辈。喜娘一一向新娘介绍被拜见长辈的称呼,引导新娘行礼并敬上喜茶。这茶的意义非同一般,一旦男方的父母及长辈喝过新娘亲手敬上的第一杯茶,就代表着接受新娘正式成为自家的媳妇。同时,这杯“喜茶”也是“改口茶”,是新娘聚合到这个新的家族群体的开始。这时,喜娘不仅手把手地教新娘双手恭敬地奉上福州婚礼特有的“茉莉花茶”,而且大大方方地示范新娘如何称呼长辈。一方面,喜娘教育新娘要叫得大声顺口,另一方面,喜娘交代长辈亲戚尤其是男方父母的应答也要大声喜悦。喜娘在新娘敬茶给男方父母时尤其用心,以至于喜娘示范新娘敬茶称呼父母的声音响彻整个喜堂大厅,喜娘鼓励长辈大声应答的“哎”音也充满喜悦。如果遇上害羞的新娘,敬茶时称呼父母声音小时,喜娘会再一次重复示范“依爸,请喝茶”,“依妈,请喝茶”,鼓励新娘大声叫,更通过询问在场宾客让新娘再操练一遍。喜娘告诉笔者,让新娘大声叫爸妈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样是在作弄她,而是在大喜之日的大庭广众之下,帮助新娘改口称公公婆婆为爸爸妈妈。通常在第一次大声叫过之后,新娘在以后的生活中再叫爸妈会顺口自然得多。同时,也希望新娘以后称呼爸妈时也要叫得这么顺口,这么亲切,让家长听起来觉得媳妇孝顺嘴甜,感到欣慰和幸福。确实,称呼在我国并不是一句话、几个字的小事,而具有“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①陈戌国撰:《礼记校注》,《礼记·典礼上》,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2页。的作用,正确得体的称呼更表示对人的尊重。喜娘正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迎新婚礼中一系列的动作礼仪、称呼礼仪和仪式礼仪进行展演和传承。

再次,喜娘借助喝诗表达传统婚礼对婚姻的重视,对礼的崇尚。福州喜娘主持婚礼的一大特色是出口成章的唱诗。在整个迎亲婚礼的任何仪式环节,喜娘总会流利地唱诵唱诗,应景唱诵。因为每个场景都有代代相承的喝诗,全场绝不重复。传统唱诗吟唱的重心是传统婚姻“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②陈戌国撰:《礼记校注》,《礼记·典礼上》,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491页。的强调,故以祝福新人夫妻恩爱、早生贵子光宗耀祖的诗句为多,兼有感恩父母、祝福家族荣华富贵等内容。可见,传统唱诗不仅强化了传统文化,而且反映了普通民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祈盼和祝福。

传统婚礼喝诗都是用福州方言唱诵,句句押韵,朗朗上口,但现在有些年轻人已经听不懂福州方言,有些口口相传的喝诗内容陈旧,无法反映时代的变化和年轻人的心理。于是,现代喜娘在传统喝诗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福建省“喜娘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陈夏玉指出:“做喜娘最忌讳吃老本,要不断创造出贴近时代的新歌谣、新段子,才不会落伍。”③王杨林:《闽侯喜娘三姐妹会说英文》,2008年3月31日。http://news.fznews.com.cn/xwrw/2008-3-31/200833160K+ZN6bWW222855.shtml.因此,现代喜娘的唱诗中,在传承传统唱词祝福新人早生贵子的基础上,加重了对感恩、孝顺、为人处世等内容的宣教,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文化元素和时尚用语,甚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被巧妙编入喝诗。此外,喜娘的喝诗不仅只关注新人及其家族,对婚礼的参与者也有不少内容健康、吉祥喜庆的喝诗。其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新人的祝福教育也是对在场所有人的积极引导。再加上喜娘每唱一句,在场的人都会喝彩应和,“好呀”“是啊”互相唱和的声浪此起彼伏,整个婚礼现场充满了喜庆的祥瑞和欢乐。在喜娘这个总指挥的带动下,婚礼现场成了福州婚俗文化的传承场。可以说,有关福州特色的传统婚礼,就是在喜娘与婚礼现场人“好啊”的合作中传承下来的。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喜娘在传承婚礼中的作用

旧时喜娘由中年已婚妇女充当,喜娘行当主要靠口口相传的师徒制来维系,因此福州喜娘良莠补齐,整体素质不高。2010年后,喜娘电视大赛兴起,不少喜娘脱颖而出成为地方小明星,喜娘文化通过新闻媒介的宣传,也渐渐吸引了更多关注的目光。但笔者通过对个别喜娘的访谈、参与喜娘主持的婚礼和与其他相关人员的交流,发现福州现代喜娘多数仍是散兵游勇,存在诸如有些喜娘互不买账、不诚信等不利于喜娘文化发展的情形。近几年,在有关政府、新闻媒体、有识之士的极力倡导和共同努力下,以福州闽侯“陈氏三姐妹”为主干,喜娘习俗已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也于2017年授予闽侯县“中国喜娘文化之乡”的殊荣。“陈氏三姐妹”更是牵头成立了福州喜娘协会、闽都喜娘文化传习所等行业组织,致力于培训喜娘,传承和发展喜娘文化。但想更好地发挥喜娘在传承传统婚礼中的作用,需要喜娘、学者、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长期进行。下面笔者主要谈两点想法。

第一,喜娘本人应明确主持传统婚礼的意义,并有意识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聊天中,笔者曾就“为什么结婚要请喜娘”询问过福州本地人,也专门请教过喜娘。很多访谈对象,包括喜娘的回答多是“因为有喜娘的婚礼更热闹更喜庆”。确实,因为喜娘一出场,不管什么场合都会时不时喝上几句诗,说上一连串的好话、吉利话,并调动在场的亲朋互动应和。有的喜娘为营造喜庆热闹气氛,除了传统的喝诗和说吉利话外,还会进行一些灵活的才艺表演。2015年5月20日,笔者曾到福州南屿拜访一位婚庆摄影从业者,他热情地让我观看刚制作完成的一片光碟。那是他5天前刚拍的一场婚礼,喜娘在整个仪式过程中十分卖力地工作着,嘴上不停地说着好话、送着祝福,还时不时唱上一段情歌,手上或是甩手帕或是快板,还用上了红绸、红盖头和小秤。在喜娘欢天喜地表演的时候,笔者注意到旁边的新郎有些无奈的表情。于是便问摄影师,为什么喜娘手上要挥手帕,他回答说“好看呀!这个喜娘很跑火,很多人喜欢看她的表演。”①访谈对象:chen guang ping,男,55岁,婚庆摄影师兼培训喜娘。访谈时间:2015年5月20日。这也许是拍过太多婚礼盛典、太熟悉喜娘工作流程的摄影师个人的看法。但也说明有些人,包括有的喜娘更看重婚庆的热闹,没有明了现代喜娘主持传统婚礼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礼是“万世之始”②陈戌国撰:《礼记校注》,《礼记·典礼上》,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179页。;夫妇是人伦之始,“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③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99页。正是因为新娘进入一个新的家庭后,将会产生一些新的关系,于是通过举行隆重的婚礼,让新娘、新人及家人顺利完成身份的过渡。随着时代的发展,福州传统婚礼中繁冗复杂的仪式程序已经简化了不少,但拜堂成亲、拜见里亲外戚、喜童滚床、添丁开桶等体现古代婚姻核心的礼仪仍得以保留。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喜娘的一项主要职责并没有改变,即借助于婚姻仪礼,帮助新人及其家人完成人生中一次重大的身份转变,确立新的人伦关系。喜娘主持指导的婚礼仪式决不仅仅是形式,而且是在一种程序过程中的思想文化演示。好的隆重的婚礼仪式应是可以让人获得一种庄重感和代入感,能感化人的精神,指引人的行动的。因此,笔者认为,现代喜娘主持的婚礼,在热闹喜庆之余,仍应以“礼”为重,有意识地让婚礼成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第二,传统婚俗知识及礼仪文化的意义需广泛普及。我国传统礼仪常是礼、俗不分,亲迎环节由一系列的礼节仪式组成,包含大量的民间俗信。现代很多人,包括有的喜娘,对于传统婚姻礼仪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并不是很清楚。自福州喜娘电视大赛后,福州喜娘呈现出来的一个良好趋势是本人积极主动的学习婚俗文化和礼仪文化,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能力。一方面,经过比赛,有些喜娘意识到,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婚礼市场获得好的发展,传承好传统文化,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于是一些志同道合的喜娘或喜娘协会不仅邀请民俗专家、大学教授等讲解婚俗文化、国学知识、诗歌创作等,而且还请声乐、形体、礼仪等方面的专家对喜娘进行具体指导,希望通过学习全面提升喜娘的素质。另一方面,截至2017年,三届的喜娘电视大赛,促使更多的喜娘积极学习,不断充实民俗知识,提高才艺水平。现在有一些年轻的大学生通过组织培训或是个人带徒的方式加入到喜娘行业,使福州现代喜娘的素质较旧时喜娘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但若想更好地传承传统婚礼文化,仅有喜娘学习还是不够的,新人及其家人也要适当知晓婚礼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喜娘只是指导新人去履行婚姻礼仪,并不能代替新人行礼。只有真正懂得行礼的意义,新人才可能态度恭敬地用心去践行,也才能更好地配合喜娘的指引完成婚礼。同时更希望新人不仅在婚礼这天践行礼,在以后日常生活中也施行礼,传承礼,共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喜娘在传承传统婚礼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女性经验和智慧。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喜娘这样的女性群体,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女性独有的作用。笔者希望通过研究这些普通女性鲜活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例,来促进女性的自强和文化自觉,共建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

猜你喜欢
新娘福州婚礼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新娘,你很帅
幸福的“围头新娘”
结婚季 新娘美甲推荐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多趣婚礼
笑熬 完美新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