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教思想对山西道观的影响

2019-12-16 02:12
文物季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恒山道观道教

□ 李 莉

《中华道教大辞典》对宫观的解释为:“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的活动场所,为道宫道观的和称。”由此可知,道教宫观提供给道教徒修仙练道、祭祀神灵的场所,并进行祈福禳灾、斋醮等活动。山西的道观建筑既有依附于名山大川的山林道观,又有隐居于闹市的世俗道观。这些道观建筑形态不一,道教造像、装饰艺术、整体形制等受到道教文化、统治者信仰、园林建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道教“天人合一”思想对道观的影响

作为道教文化重要载体的道教宫观,其形态布局等必然离不开道教文化。道教最先起源于古代先民对自然、天地、鬼神的原始崇拜、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等。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哲学思想是道教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老子著《道德经》,以“道”为最高形式,以“德”为最高追求目标。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在《华南经》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凡事要顺其自然,不能破坏自然规律。道观的很多楹联都渗透着这些思想。如太原纯阳宫的明代宫门门楣上便书写着四个大字“道德之门”,便取自老子《道德经》的道、德二字。

早期道观的选址便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早期道教宫观多选择名山大川,道士修行选择在山洞中,因此出现道家“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等。宋元《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妙经注解》记载:“洞者通也,上通于天,下通于地,中有神仙,幽相往来。天下十大洞、三十六小洞,居乎太虚磅礴之中,莫不洞洞相通,惟仙圣聚则成形,散则为气,自然往来虚通,而无窒碍。是以圣人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则人一身之中,亦有洞者。头有九宫,上有寥天,共为十大洞天;柱骨二十四节,共十二重楼。共三十六洞,上通泥丸之九天,下彻尾闾之九地,中有真炁幽相往来。是以圣人于虚极静笃之中,干转璇玑,神通炁洞,上与天通,所谓三宫升降,上下往来,无穷者也。”其中认为,“洞天”既是“通天”,在洞天中修行可达到上下天地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而“福地”多选择名山大川,其中物产富饶,清幽寂静,远离世俗喧闹,为修行提供了与世隔绝的环境。且神仙多喜欢来往于名山大川间。所以,早期道观多选择山林之间。山西的恒山便是一处“洞天福地”,被称为道教“第五洞天”,是五岳之一。西汉时,便有道士在恒山中修行,恒山上的三茅窟便是当时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修炼之地。北魏时,著名道士寇谦之的弟子在恒山一带广建道观,传道收徒。唐玄宗时又在恒山建龙泉观。此外,山西北武当也是道教名山,又名真武山,供奉真武大帝。这里山势险峻,风景秀丽,丛林苍翠,是一处具有浓厚道教色彩的圣地。晋城珏山在宋代便已是道教名山,是真武大帝镇守之所,山上的诸多宫殿供奉着道教的众多神祇。

二、“三教合一”思想对道观的影响

道教文化发展中“三教合一”思想也对道观建筑形制颇有影响。据南怀瑾《中国道教发展史略》可知,魏晋时期,随着佛经的大量传入与佛经翻译事业的发展,国内佛教名僧如道安、僧肇等辈,西域来华名僧如鸠摩罗什等,援引道家名辞理念,为佛学研究服务的事例已很常见,其为佛、道两教教义的调和提供了途径。佛教禅定之学,与道士修炼内丹的基本形式形似。佛家出家观念,与道家避世高蹈的隐士观念相通,佛家密咒、手印与道术的符箓法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道教三教合一的趋势影响了道观的建筑、造像及装饰艺术。如建于北魏的恒山悬空寺就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总体布局上儒释道三家皆有供奉,既有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等,又有太乙殿、关帝庙、三官殿、纯阳宫、三教殿、五佛殿等。

道教宫观建筑内的道士造像等也受到了儒家文化影响。如太原纯阳宫吕祖殿内的明代吕洞宾塑像,俨然一副明代文官形象,成为世俗王公大臣,塑像衣服前的补子上刻有仙鹤图案,为明朝一品官员服饰。又如道教中的文昌帝君,本属道教神仙体系,但却掌管世人功名利禄,与儒家所倡导的考取功名、仕途显达、建功立业等密切相关。

此外,道教宫观建筑装饰壁画中也体现着三教合一思想。永乐宫重阳殿壁画讲述王重阳度化马钰、孙不二的故事中,以佛教轮回的思想进行了教化,向他们显示了地狱之苦,体现了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的佛教思想。在《朝元图》壁画的细节描写方面,也融入了佛教元素。如画面中为突出重要神祇,特意在头部绘有背光,莲花、七宝炉等佛教元素也出现在壁画中。这些佛教元素的出现展示了佛道的相互作用。

三、基于不同阶层的道教神仙信仰产生了不同形制的道教宫观

道教以修仙为最终目标,正是由于民间百姓及帝王对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的不懈追求,才促使道观的不断增多。道观也因不同等级、阶级的信仰出现了不同形制,如帝王宫城式、宫观式和庭院式等。

古代帝王泰山封禅时举行祭祀典礼的岱庙便是帝王宫城式建筑。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依次是遥参亭、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颇有前朝后寝的皇家风格,东西两侧又分别对称分布着汉柏院、东御座和唐槐院、雨花道院,四周高筑城墙,如同北京紫禁城的布局。主体建筑天贶殿建于庙正中偏后的高大台基之上,殿前有石栏围绕的高大月台,前面庭院宽阔,可举行大型祭奠仪式。整座岱庙气宇轩昂,体现着皇家气度与风范。

至于宫观式建筑,山西永乐宫就是仿照皇家宫殿的形制而建造的宫观式建筑,元太宗三年(1244年) 道观被野火烧毁,元太宗四年(1245年),敕令“升观为宫,进真人号曰天尊”,并令全真教弟子潘德冲主持在旧址上重建。该道观整体布局方式与一般寺庙完全不同,整个庙宇四周由山墙环绕,两边未设配殿与回廊,用宽阔的甬道连接着主要宫殿建筑。

庭院式宫观是道教建筑里最常见的一种形制。山西大同纯阳宫和太原纯阳宫都是这种形制。庭院式建筑整体布局简洁明快,灵活多变,借鉴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形制,多配有园林,清幽寂静。大同纯阳宫和太原纯阳宫都是沿中轴线布局,中轴线两边建配殿、廊房等。太原纯阳宫的整体院落布局是群体组合院落又带有古典园林色彩,共五进院,院中仅吕祖殿前有宽阔月台和台阶,且殿前台阶采用御路形式,代表着一定等级。院中亭台楼阁、回廊等多种形式的建筑点缀其中。八卦院是纯阳宫精华所在。《周易·系辞》记载:“易有太极,产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说明太极生阴阳,阴阳变化产生四时气候,四时气候孕育出八卦。道家九宫八卦思想在纯阳宫得到生动的体现。四进院即按照道家九宫八卦而建,总体院落是两层楼,院正中央坐落着一座方形三间两层亭,底层平面布局呈八边形,代表着八卦的八个方位,与方形三间两层亭所占“中”的方位相对应,形成九宫布局。大同纯阳宫是一座布局紧凑、结构精巧的三进院落,院内亭台廊榭错落有致,建筑设计新颖,曲径通幽。主殿三祖殿和太原纯阳宫吕祖殿类似,是院内最高等级建筑,都是单檐歇山顶,也是坐落在高大的基座上,前有宽阔月台,三面设有垂带踏道。全真教十分重视玉皇阁的建设,太原、大同的纯阳宫后院皆建有巍阁。这两座庭院式道观都带有古典园林色彩,大同纯阳宫西跨院建有西花园,院内草木葱绿,曲水环绕,廊榭通幽,云桥飞虹。太原纯阳宫院内古柏参天,紫藤缠绕,竹影摇曳,瀑布潺潺,花香弥漫,营造出园林意境。楼阁式建筑体现了道教对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追求。

四、结 语

山西道观建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北岳恒山、北武当等山西名山都留下了道士活动的足迹,体现了道教追求“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理念。尤其是恒山悬空寺,作为现存国内惟一的一座佛、儒、道三家皆供奉的寺院,展示了魏晋时期“三教合一”的信仰。道观内的道士造像及建筑装饰壁画都渗透着三教元素,体现道教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概。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对升仙长生的追求产生了不同形制的道观,有帝王宫城式、宫观式、庭院式等。道观中对园林意境的构建,为道观营建出修仙的静谧气氛。总之,山西道教及宫观建筑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山西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恒山道观道教
恒山引(外二首)
他是这样的恒山人
“以道观之”的价值之维
论道教宫观建筑的衍变脉络
绝塞名山
道家道教研究
漫画
浅析佛庙与道观建筑规划设计的风格差异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