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培养模式的探析

2019-12-16 08:18方康方健程龙政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30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方康 方健 程龙政

摘  要:本文以文献资料法为主,实地调查法为辅助,探讨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培养的模式,并提出坚持政策引领、及时更新观念、发挥社会力量、提升田径运动员的教练员水平、学习运用科学训练方法、建立有效的激励方式等建议。在我国田径运动员培养模式方面,历经了从体教分离到体教结合的演变过程。随着世界上田径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田径运动员在世界体育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显得越来越艰难,这就对我国田径运动员的要求不断提高,新时代田径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育,只有通过我国高校教育培养的方式,才能实现田径运动员的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田径运动员  培养模式  我国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0(c)-0246-02

我国体育学者在研究田径运动员培养模式的道路从未终止过。刚开始是我国的举国体制,20世纪50时代我国体育举国体制形成,学者们就着手探索田径运动员培养模式,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研究直接指出我国举国体制背景的田径事业虽然有一定的收获、在某些项目也摘取了一定数量的奖牌、我国田径运动的竞技水平有一定提升,但是奖牌之后的成本是巨大的,投出与产出比例不合理。同时,田径运动员的素质文化水平与其竞技水平不成正比例,但是,世界上的田径运动己经不是以往的单纯的比拼运动员的体能与运动技能,而是随着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结合的程度不断增加,要求从事田径运动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有较高的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这对我国田径运动员能在世界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有利。其中,蒋玲、湛育明从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体制改革的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才价值3个角度阐释了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益处,并指出我国我国高校培养优秀运动员或许可以改善我国运动队限制运动员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运动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等情况。廖军主笔的文章《我国高校普通运动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也列举了我国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优势,明确指出我国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既可以利用我国高校丰富的运动资源,高水平运动员又可以反过来推动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结合相关文献以及笔者实地调查发现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实践中,存在着运动员训练缺乏积极性、学训矛盾、经费不足等普遍问题,要使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模式有效实施,有如下建议。

1  坚持政策引领

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必然需要沿着和谐有序的道路前进。我国举国体制的属性与特性决定了体教结合必受党和政府的影响,党和政府的策略指引着体教结合的前进方向,黨和政府的政策左右着体教结合的每一步发展倾向。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模式还需要考虑评价模式,新时代的我国高校不能按部就班,而是要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的要求,在运行的过程中要及时对模式进行评价,如果遇到新情况况或者不适应的地方要适当进行调整,始终坚持体教结合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2  及时更新观念

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将竞技体育人才的多方位、全面化发展放在首位。我国高校田径远动员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梳理并明确体教结合的内涵与外延,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注重田径运动员成绩进步同时更要注重田径运动员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3  发挥社会力量

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越高,所需的的资金便越多,我国对我国高校培养田径运动员有一定投入但是不会太多,在这种状况下,为保障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可以顺利运行,就必须调动社会力量,寻找更多资金来源渠道,发挥社会力量的价值。我国高校田径运动的培养模式就应向体育传统学校和青少年俱乐部学习,形成以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的多元化投资局面,曾经调查显示,我国体育传统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广泛,既有体育系统的专项拨款以及教育系统的行政拨款,还有学校的自投、企业赞助、运动员家庭的投入等。

4  提升田径运动员的教练员水平

在体育与教育联合中,我国高校田径教练员的水平决定着其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多项调查中均发现存在部分我国高校田径教练员没有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田径运动员的发展。教练员需要丰富的经验但是训练不能完全依靠经验,教练员应该给自己不断的充电,不断地接收并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确保田径训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因此,我国高校应该提供教练员业务培训和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另外我国高校可以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引进校外的高水平教练乃至国际教练员。基层教练员是培养田径运动员的基础,其水平有限将限制运动员的进步,导致田径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基础不牢,所以应加大对基层田径教练员的培训和管理。

5  学习运用科学训练方法

田径运动员选材的科学化是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基础,需要按照竞技体育发展的特点,在专业教练员的指导下,采取科学选材,在训练中应根据田径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和田径运动的属性,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的问题是训练与学习时间冲突,在新时代中大家已经认清并不是训练时间越长运动成绩就越好,曾在报道中提及110m栏传奇运动员刘翔,每天训练只有3h,而国外田径运动员训练时间可能更短,正确处理训练与学习的矛盾是关键。

6  建立有效的激励方式

合理、有效的激励一方式,不仅可以使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充满活力,还可使其培养模式各单位和谐有序的运行。这种激励方式的对象不仅仅是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还有激励教练员。整理文献资料发现有如下激励方式。

在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方面,首先,就是最直接的物质奖励制度,在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获得有所突破之后,给予运动员自己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增加他们的自豪感和继续参加田径训练的激情。其次,是以精神奖励的方式给予田径运动员学校、省、市级别的荣誉称号等,或者根据田径运动员参与比赛的级别和获得的运动成绩、比赛名次等对其进行一定的学分奖励;亦或者采纳加分制度,对于获得较高等级证书的运动员,在考试中进行酌情加分等。

我国高校教练员方面同样采取物质与精神奖励两种方式,给与带队成绩突出教练员一定奖金奖励、授予荣誉称号奖励等。同时我国高校需要引进教练员等级制度,对教练员的文化素养、田径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考核与评定,按照等级评价标准给教练员定级别、定薪水,授予重大贡献的教练员晋升通道等;我国高校应该并不定期地组织教练员进行技能评比与专业培训,组织学习国际上最新的田径训练理念与动作技术,提供教练员出国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波.中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因素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0(4):15-21.

[2] 丁玲娣,陈彩香.谈我国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体制模式改革[J].武汉体育学报,2002(2):7-9.

[3] 苗立杰.论我国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与管理[D].武汉科技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