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与提升策略

2019-12-17 08:17柏程豫
创新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河南省提升

柏程豫

摘 要: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对区域发展至关重要。河南省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总体表现尚可,但可持续竞争力、宜商竞争力和宜居竞争力均处于弱势,特别是在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短板比较突出。提升河南省城市竞争力需要从服务型政府建设、科技创新、对外开放、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优化、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等方面着手,相互配合,系统推进。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河南省;提升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8-60-6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08.009

城市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其竞争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或地区的现有发展水平以及未来发展潜力。因此,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是关系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1 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思考

1.1 城市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概念,目前学者们对城市竞争力的认识主要基于以下4个角度:视角一,认为城市竞争力在于城市对资源要素和市场的控制能力,即在国内外市场上相比其他城市,其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以及推动地区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能力[1]。视角二,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在经济社会结构、制度政策、文化、价值观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是一个城市在其从属的大区域中为其自身获得持续发展而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2],这种认识强调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视角三,认为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通过生产商品、提供服务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从而创造财富的能力以及由此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这一提法强调城市的对外服务功能。并且,于涛方认为城市之间的竞争不遵循“零和博弈规则”,城市竞争力并不局限于城市的“竞争资本”,而是“竞争资本”和“竞争过程”的统一,因而城市之间的相互协调非常重要。视角四,认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其集聚与扩散功能,而城市的集聚与扩散能力则主要取决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强弱[4],这一提法强调城市通过其集聚和扩散功能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5]。

综合这几方面的认识,城市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一是城市系统所表现出的对内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外辐射和吸引能力[6];二是城市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通过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而形成的对各要素优化整合,并最终表现为更强劲、更持续的发展能力和提高其居民生活水平的能力[7]。

1.2 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城市竞争力以城市经济功能的强弱为核心,同时还涉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城市竞争力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城市拥有的资源、要素、环境和条件等,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城市内部影响因素和城市外部影响因素两大类。

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市场开放程度与城市创新环境。开放程度越高则生产要素越能自由流动,从而得到更为优化的配置和全面整合,并进一步为创新提供条件。二是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是城市经济的基石,企业竞争力强则城市经济发展基础坚实。三是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即城市所拥有的产业面对市场需求变化时的适应能力,城市产业竞争力强则城市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四是城市治理的效率。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一个城市相较其他城市治理效率高则该城市的运行就更有序高效,經济社会发展就会更快,其中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是这一因素的关键。五是城市人力资本与居民的人文素质。这主要体现为城市吸纳人才的多少以及城市居民的总体素质与受教育程度。

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城市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区位(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及拥有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行政区位和经济区位。二是中央政府制定的城市发展政策,这不但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的运行,还会对各种资源进入或流出城市产生影响。三是城市所处的网络体系,即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组不同规模而相互关联的城市组成的空间体系,相较于传统的中心型等级城市体系,网络型城市体系是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的高级阶段,网络内城市之间联系紧密、互补合作并形成合力,有助于单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8]。

2 河南省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每年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该报告通过构建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宜居竞争力指数以及宜商竞争力指数,对中国293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8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宜商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其中河南省有17个地级城市上榜,通过这一报告可以对河南省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概况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

2.1 综合经济竞争力

综合经济竞争力代表着城市的综合实力。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近年来综合经济竞争力一直在稳步提升,在中部地区仅落后于湖北省。具体从城市来看,河南省17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被划分为4个梯队:表现最突出的是省会郑州市,居全国第21名;第二梯队是许昌市、焦作市和洛阳市,分列第73名、第76名和第77名,与郑州市差距较大,但3个城市之间差距较小;第三梯队从开封市(第108位)到商丘市(第135位)城市之间的差距也相对较小。前3个梯队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尚处于全国的中前列。第四梯队分别是鹤壁市(第151位)、平顶山市(第178位)和三门峡市(第202位),其综合经济竞争力相对较弱,已经处于全国的中后列,具体见表1。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自2014年,郑州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进入全国前20强,2014—2017年分别排在第19位、第17位、第18位、第16位,在中部地区仅落后于武汉市(2017年排在第10位)[9-11]。根据2017年度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郑州市还入选成为40年来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之一,郑州市与武汉市共同成为中部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但是进入2018年,郑州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出现了显著的倒退,比2017年下降5位,跌出全国前20强。与此同时,武汉市位次进一步提升至第8位,而长沙市也超越郑州市提升至第20位,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2.2 可持续竞争力

可持续竞争力方面,河南省17个地级市也被划分为4个梯队:第一梯队依然是郑州市,在全国288个城市中排在第21名;第二梯队分别为洛阳市(第64名)、新乡市(第81名)和南阳市(第86名),其可持续竞争力指数高于全国0.299的均值水平;第三梯队从焦作市(第105位)到濮阳市(第177位)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已经低于全国的均值水平;第四梯队从漯河市(第204位)到商丘市(第253位)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显著低于全国的均值水平,具体见表2。

近年来,河南省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虽然相对之前有所提升,但从总体排名来看仍然比较靠后,在全国省区市中排名处于下游水平。表现最好的郑州市排在第21名,与其综合经济竞争力的排名持平,领先长沙市(第22位)1个位次,但显著落后于武汉市(第14位)。

具体来看,可持续竞争力包括了6个分项,分别是创新驱动知识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多元一本的文化城市、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开放便捷的信息城市。郑州市在创新驱动知识城市和多元一本的文化城市两分项上的排名比较靠前,分别处于第18位和第12位;在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和开放便捷的信息城市两分项上分别排在第40位和第30位。在这4个分项上,郑州市在全省也是排在首位。但是在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与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这两个分项上,郑州市的表现显著落后,不入全国前100名,分别排在第118位和第106位;在省内,郑州市在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分项上落后于平顶山市(第46位)、信阳市(第79位)、濮阳市(第91位)、新乡市(第115位),在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分项上落后于南阳市(第19位)、新乡市(第35位)、信阳市(第45位)和周口市(第65位)。而除郑州市之外的16个上榜城市,在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开放便捷的信息城市两个分项上表现得尤为落后,绝大部分城市都处于全国下游水平,与郑州市的差距也非常显著。在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与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这两个分项上,大部分城市的表现也比较落后。在创新驱动知识城市和多元一本的文化城市两分项上,总体相对略好,在各个层次都有分布。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社会治理、城乡发展的均衡性以及对外开放交流的便捷性是制约河南省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而在知识创新与文化多元等方面河南省的城市也都还须进一步提高。

2.3 宜居城市竞争力

宜居城市竞争力方面,河南省城市的表现比较落后,整体的宜居环境在全国都处于中下游水平。其中,表现最好的为郑州市,但2018年度也仅排在第43名,同期的武汉市和长沙市则分列15名和14名,差距相当大。除省会城市之外,其余城市整体表现为中间或靠后水平,洛阳市排在第134名,之后依次是新乡市(第135名)、开封市(第138名)、焦作市(第162名),余下的城市皆在200名以后,具体见表3。对比河南省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城市宜居竞争力的排名可见,河南省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宜居环境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反差,这反映出河南省城市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带来城市环境的改善,是一种高速度而低质量的发展。

宜居竞争力的分项包括优质的教育环境、健康的医疗环境、安全的社会环境、绿色的生态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便捷的基础设施和活跃的经济环境共7个方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指出,活跃的经济环境、优质的教育环境以及健康的医疗环境是造成城市宜居竞争力差异的前三位因素。郑州市在这3个方面表现尚可,分别排在全国第65位、23位和14位。在安全的社会环境和舒适的居住环境两方面,郑州市处于中游水平,分别排在全国第142位和179位,但是在绿色的生态环境、便捷的基础设施方面,则十分落后,分别排在全国第250位、258位,大城市病的问题非常突出。总体来看,河南省城市的宜居程度受绿色的生态环境、便捷的基础设施方面的制约尤为突出。

2.4 宜商城市竞争力

宜商城市竞争力方面,郑州市表现较好,排在全国第20位,超过了同期的武汉市(第22名)和长沙市(第28名)。其后的第二梯队分别是洛阳市、新乡市和许昌市,但是都已经在50名以外。第三梯队中,排最前面的是开封市(第117名),其后的焦作市与开封市有着较大差距,排到第143名,之后分别是平顶山市、商丘市、安阳市、信阳市、南阳市,总体在全国的中游水平。第四梯队的各城市排名已经在200名之后,处于全国的下游水平,具体见表4。

宜商竞争力的分项包括当地要素、当地需求、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和对外联系5个方面。郑州市在当地要素、当地需求和对外联系3个方面表现较好,分别排在全国的第14位、23位和12位,但是在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方面的表现却显著落后,仅排在全国的第159位和155位。而其他16个城市总体的排名都比较靠后,特别是硬件环境和对外联系方面尤其薄弱。

总的来看,河南省的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尚可,处在全国中上游位置,但可持续竞争力、宜商城市竞争力则处于全国的中下游水平,而宜居竞争力更是处于全国下游水平,说明从长远来看河南省城市的发展后劲有可能不足。这其中,生态环境的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空气质量处于全国较后水平,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宜居环境,而宜居竞争力方面的弱势更会降低河南省城市对人才和资金等要素资源的吸引力,进一步制约了河南省城市未来的发展。此外,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其在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短板也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同时也应思考如何强化河南省城市网络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郑州市的辐射能力,促进郑州市与省内其他城市之间互补合作,形成合力,带动单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3 河南省城市竞争力提升策略

与我国南方地区相比,河南省城市的生态环境先天條件确实不够优越,再加上长期以来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占比较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提升河南省城市竞争力,生态环境的短板必须补起来,但这不是对生态环境的简单修补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要在资源环境紧约束的条件下,彻底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只有将这一发展模式真正建立起来,河南省的城市竞争力才会在根本上得到提高。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相互配合,系统推进。

3.1 建设服务型政府,切实改善营商环境

长期以来,河南省以传统产业为主,支柱产业多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而迫切,但是现有的支撑条件还不完善,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积累比较薄弱,同时周边省份竞相发展、相互赶超的竞争格局趋于强化,对产业、企业、资金、资源、人才等的争夺日趋激烈。这就需要河南省在“练好内功”上下功夫,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发挥市场调节的功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并为微观经济活动提供有效服务。进一步规范收费,制定更加清晰简便可操作的减免税实施办法,为创新创业减轻负担。制定实施各行业准入负面清单,最大限度地减少事前准入限制,以确保各类主体能够依法平等进入。由此,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促进产业规模化和多样化发展。

3.2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出城市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均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要加快构建创新体系,着眼于科技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以及创新运用能力的提升,着力吸引人才集聚于此。培育壮大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在内的各创新主体,着眼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力争实现更多的“河南创造”。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力军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如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开放共享创新资源。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尤其是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创新能量充分释放。

3.3 着力加大开放力度,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开放具有带动全局的重要战略作用,不仅能引进各类资源如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而且能够开阔视野,促进全社会观念的更新,从而助推结构调整,推进改革创新,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因此,河南省需要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要更加注重招商引资的质量,承接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产业转移,积极深化与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努力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河南省建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生产基地等。加大城乡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力度,为域内外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完善对外开放平台,重点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及其配套功能区,打造畅通便利的内陆无水港。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培育对外开放的环境优势。

3.4 强化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城市

河南省生态环境条件先天较弱,必须要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充分考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成本,因地制宜地划分和形成功能定位明确的主体功能区,实施分类管理与发展政策。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对重点高能耗高排放企业的管理,加大清洁、节能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推动企业节能降耗,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的能耗和环境成本。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园和绿色产业园,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指导城市发展全过程,根据本地资源环境调整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扩大城市生态空间,打造彰显城市特色的生态网络,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3.5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城市竞争力最根本的是对人的吸引力。河南城市建设不能盲目追求速度,更应该着眼于城市发展的内涵,即确保城市居民能够享受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确保城市规划建设科学,空间布局和功能融合安排合理,充分认识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纳能力,将生态、人文的理念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把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平衡作为强制性内容,进一步做好城市规划“加减法”。着力提高社会与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按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垃圾、污水治理等城市要素的短板问题,提高城市基础支撑能力和承载能力。构建体系化的公共服务网络,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租售并举,加大公共租赁房供给力度,全面提高城市住房保障能力;将防灾意识贯彻到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实施开放包容的城市治理,注重人文关怀,强化城市精细化服务和人性化管理,以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行政效率为重点,加强行政管理机制创新,保障人人都有公平的发展机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城市管理,制定人性化的城市管理规范,严格实施,确保城市运行的良好秩序。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着手,努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素养,形成崇尚人文精神的共同价值观,培育城市独特的文化传承。

3.6 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

网络型城市体系内各城市之间联系紧密、互补合作并形成合力,有助于单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应依托中原城市群着力构建河南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网络体系。建设郑州市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以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筑牢国家中心城市的根基;推进其他省辖市之间错位发展,通过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其辐射带动所在地区发展的基本能力和作为城市群节点城市的支撑能力;对处于公路、铁路线所形成的综合运输通道内发展潜力较大、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城与中心镇,要重点支持,使其成为人口和产业小范圍集聚的平台,形成城镇产业发展轴带;继续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持续推动区域联动机制全领域覆盖,促进城市群系统内外各类资源要素形成良性互动。由此,推动河南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经济社会运行上的全方位协作,促进资源共享,最终形成郑州市(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他省辖市(地区性中心城市)、县城(以及县级市)、中心镇等相互促进、互为依托、有机共生的新型城镇体系,实现人口与产业的有序集中与分散[12]。

參考文献:

[1] 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案例[J].经济科学,1998(3):50-56.

[2] 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J].现代城市研究,2001(3):19-22.

[3] 于涛方,顾朝林,涂英时.新时期的城市和城市竞争力[J].城市规划汇刊,2001(4):12-14,17.

[4] 周振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本质特征:增强综合服务功能[J].开放导报,2001(4):8-10.

[5] 王立平.关于打造合肥市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4(5):17-20.

[6] 王发曾,吕金嵘.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与时空演变[J].地理研究,2011(1):49-60.

[7] 许学强,程玉鸿.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2006(3):257-265.

[8] 景治中,周加来.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14-115.

[9]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5(房价体系:中国转型升级的杠杆与陷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10]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11]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7(住房,关系国与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in Henan Province

Bai Chengyu

(Institut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He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is crucial to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Henan's urban competitiveness in ter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tus is acceptable, but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business competitiveness and livable competitiveness are all in weak positions. Especially, there is obvious weakness in the term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 and infrastructure.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Henan's cities, there are some necessary measures that ought to be taken, including construction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pening up,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ptimization of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large, medium and small cities, with mutual coordination and systematic advance.

Key words: urban competitiveness; Henan Province; improvement

猜你喜欢
城市竞争力河南省提升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基于AHP的城市竞争力研究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宁波与长三角洲主要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
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