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2019-12-17 08:07徐莲
商情 2019年52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渗透互联网+

【摘要】互联网+正在悄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形成种种影响,为了让我们能够守住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我们应该积极丰富互联网上的宣传我国政府理念等方面的内容,要想加强互联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通过加强互联网上的宣传阵地建设,确保我们党和国家在高校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领导地位,维护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互联网+ 渗透 意识形态教育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受到不良冲击

互联网在改变着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开辟了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崭新的阵地,互联网在悄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形成种种影响。如今各种社会思潮、“主义”数以百计,无奇不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网络恐怖主义等意识形态在网上相互激荡。目前,互联网上有较大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有较大冲击的意识形态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左派、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等。[1]

在这些多如牛毛的各种思想和主义面前,我们首先得明白“互联网+”到底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良的影响?

(一)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社会成员行使权力、提出要求、表达愿望、了解政治都比以前更加便捷、直接。互联网催生了一种互动的、双向的、平行的传播模式,人们可以通过论坛、博客等形式自主的发布信息,因此互联网往往充斥着大量非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主流媒体单方面的宣传,而是习惯与借助互联网自由的发表评论和交流意见,自主的参与信息的发表和创造。这些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使党和政府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效果弱化了,使传统媒体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上的权威受到了质疑和削弱。

(二)互联网信息的海量性和非选择性容易误导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

1.互联网上信息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

互联网具有匿名性、隐蔽性、即时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削弱了党和政府对意识形态的强大控制力,虽然党和政府可以把大量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材料放到网上去,但是由于互联网具有高度的自由性,浏览互联网的人很可能因为对宣传材料不感兴趣而不去点那些内容,相反,一些刻意包装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可能因为刻意宣扬社会的负面信息而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为歪曲事实、散步谎言创造了机会,也大大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影响力。[2]

2.信息传播的结构和机制的变化,给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挑战。

互联网上包含的海量的信息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功能,由于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是没有经过筛选的,这就为各种边缘力量宣传政治主张、价值观创造了条件,使人民更容易被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所 。[3]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很大,且良莠不齐、真假难辨,这就为各种骗局的存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互联网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它赋予个人很大的自由选择权力,弱化了集体、组织的权威和对个体的控制力,在使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具有更强的个性化和自由度的同时,也导致很多网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识的淡化。

(三)互联网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机会

西方国家在经济、文化和技术上占有强势使其意识形态具有全球影响力。在互联网时代,谁掌握互联网上的信息的传播,谁就掌握着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动权。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国际性传播媒介,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是不受地理上的和国界的限制的,因此互联网使我国面临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风险比以往任何媒体都大。信息输出大国运用其所占有的互联网上的信息强势,在互联网上散播着各种敌对的意识形态,试图以此削弱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二、互联网+视域下如何我国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应对的建议

在互联网+条件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课题,虽然我们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调查和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在准确把握规律、预测趋势,以及科学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科学制定工作对策。

(一)坚持固本和强基的统一。 “固本”,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本,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更好地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强基”,就是加强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基础建设,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固本强基”,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抓住导向这个“牛鼻子”,运用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坚持积极学习网络知识与运用网络手段的统一。随着微博、微信和各种客户端等新媒体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在互联网基础上产生的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力、社会影响力、舆论渗透力与日俱增,但我们客观上还存在本领缺乏、手段生疏、底气不足等问题。[3]面对传统媒体单向传播到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多元交流的局面,我们要学会运用新手段来处理媒体问题;要把握新媒体的基本属性和发展规律,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要丰富对待新媒体的办法和措施,提升引导、服务和管理能力;要积极主动、灵活自如地用好新媒体,参与网络舆论,发好网络声音,逐步成为网络舆论的行家里手,让互联网充分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和发展服务。

(三)坚持御外和稳内的统一。“御外”就是抵御外来错误思潮通过互联网的影响。既然意识形态安全属于国家主权安全的一部分,而国家主权安全的本质在于防御外敌侵占,那么意識形态安全建设首先是抵御外来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保障价值观稳定乃至社会的稳定。“御外”首先就要对外来不良社会思潮有清醒的认识。现代新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精神侵略”、“观念殖民”,其最明显的特点是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输出他们所谓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我们必须要进行积极抵制的。“稳内”就是努力维护和稳定国内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内”的关键在于积极消除国内不利于人们正确思想观念稳定的各种因素,助理化解社会矛盾,尤其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实现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在价值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5] 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体系建设,从公民、社会、国家三个层面,逐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等,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稳内”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把“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四) 关注学生心理,推进主流意识形态深入学生日常生活

在互联网+的视域下,人们获取信息渠道更为方便和灵活,更容易接触各种不良、反动的思想,互联网已经成了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教育工作者应辩证地看待互联网,从而将其应用到日常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工作中。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涌现出许多思想和不同的价值观,特别是一些负面的消息层出不穷。这就使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他们的不二选择,确保在政治上过得硬,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是加强队伍建设的先决条件。此外,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于扬.所有传统和服务应该被互联网改变[EB/OL]. (2012-11-14).

[2]郭明飞, 郭冬梅. 互联网上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思潮分析[J]. 江汉论坛, 2014(3):39-44.

[3]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述[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徐莲(1979—  )女,安徽庐江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等

基金项目:2018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重大教学研究项目《“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引导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8jyxm1442)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教育渗透互联网+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高中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