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学生的
——陈洪金报告文学《人民教师的楷模张桂梅》印象

2019-12-18 02:55周文英
壹读 2019年7期
关键词:张桂梅楷模老师

◆周文英

陈洪金是个大才子,敏感而尖锐,思维灵动活跃。不人云亦云,就是有思想。创作面广,作品涉及到散文、小说、诗歌和文学评论等方面。创作成果丰硕,获奖颇多。我一直不敢贸然写他作品的评论,只怕驾驭不了他的文字,最终成为“煞风景”的部分。

一、我对“楷模”引发的误解

刚刚看到《人民教师的楷模张桂梅》中“楷模”的那一刹那,我心里是抗拒的,排斥的。我在奇怪他怎么会去写要求和规定、动员教师必须这样做,不准那样做的思想整齐和动作整齐的文章,具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性。“楷模”两个字,曾暗示一种固定的、统一的、比较僵硬的标准,没有柔韧性也没有弹性。有人为的强制性,比如提倡教师要一味的奉献与给予,“教师是园丁”“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阳光底下最光荣的职业”等等口号,“楷模”一词,忽视了就是作为人的独立的存在,忽视了教师的内在尊严与成长,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性成分,忽视了教师成长的快乐和美好,严重缺乏对教师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信任,盲目追求共性而漠视了鲜活的个性,片面追求结果而忽视了过程……

张桂梅老师是我大学刚刚毕业分到教育学院工作教过的学生。我只明白,她面前的鲜花、掌声、荣誉与背后的眼泪、苦难、辛酸是成正比的。只有挖掘张桂梅老师成功背后踉踉跄跄的脚印和由一长串脚印构成坚实的方向,只有流淌自内心深处深厚的人文关怀,才能打动人心。陈洪金告诉过我,他每一年都要写大量类似的文字,超过他的创作。《人民教师的楷模张桂梅》应该就是他完成的工作文字之一。

慢慢看完文章,我被震撼和感动了。“楷模”是作者对张桂梅老师的崇敬和爱戴,是教师出身的陈洪金从张桂梅身上,从心里认为,张桂梅老师就是灯塔、是坐标、是向日葵、是指南针,可以指明方向,照亮人心。张桂梅老师更应该是一团烈火、一盏明灯、一面红旗、一片繁星,来引发出个体对生命的沉思和选择。

二、对女性的尊重和爱护

《人民教师的楷模张桂梅》主人公张桂梅老师是女性,华坪女子高中里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女性,“儿童之家”的教师和孩子大多数是女性。陈洪金从社会和时代大变迁的背景下,攫取出云南高寒山区千千万万普通女性中的一员,捕捉了张桂梅老师苦难坎坷的命运际遇,和张桂梅老师面对命运际遇巨大的承受力和消解力。作者能够写出支撑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人文情怀。无论是男是女,无论是好的坏的,无论站在什么角度写,什么视觉写,都能感受到作者融入到了作品里,体会人物的痛苦、快乐,这种平等精神在作者看来是最宝贵的。因为在平等的心态下,才能体会到每一个人的痛苦和幸福。不论张桂梅老师处于困顿之中还是选择超越,这些痛苦和幸福在作者笔下同样重要。

有了这样的写作精神,笔下的张桂梅老师,具有了把负面因素转化为正面因素的能力。她打开了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两个世界的障碍和隔阂。用爱,撞开了一条通往女性自主、自立、自我完善和爱的通道。作者与张桂梅老师一样,能够微笑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张桂梅老师,用微笑面对一切苦难和不幸,这微笑承担了她全部生活的重量。正如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张新颖教授评价沈从文一样,沈从文受到负面因素的压抑,能够从正面的立场和位置来面对,这便是个伟大的人,有了很了不起的成分。这样的“微笑文学”沈从文生活的一个逆转因,同样也是陈洪金的一个逆转,为张桂梅的世界大,所以她这个人才大。“他用深情写出的正是要拯救的底层人物。”张桂梅老师是用生命用爱拯救和启蒙山区里的孩子。

张桂梅老师能够把生活里的文明、疾苦、死亡、冷漠、残暴等负面因素转化为对愚昧、健康、生命力、热情、温柔等的渴望。作者把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之间的转化过程轻松而通透地跃然于文字间,《人民教师的楷模张桂梅》的力量正在于能够把苦日子自加糖,转化为好日子的能量。

文章回避了从宏大的历史和集体层面来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进行漫不经心的记录,也就回避了假大空的套路。文章通过男性与女性交换运用的视角,塑造了云南高寒山区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张桂梅老师,是性格坚强、朴实、富有同情心、博大、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张桂梅对自己的命运、价值、地位有清醒的思考并努力把握,对自己的品性和人格有着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在张桂梅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今新女性的形象: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她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对于自己的生活、情感的选择,有着坚定的理想和执着的追求,这是张桂梅人格魅力的启示,也是作者写作的目的所在。这篇文章说明了人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折射出女性的光辉,谱写了一曲人性美、人情美和女性美的篇章。

女性视角的细腻、温婉,男性视角的刚毅、理性和博大,形成了文笔细微、温婉、安静、真切,真实而不夸张,平平常常带来的温馨、简单、明了、细小、真实和日常,自然而然从悲伤无奈中体会同情与宽容,从残酷的生命里写出悲悯与温柔。让读者感同身受:

她了解到一些地方女孩一出生就已经被订了娃娃亲,如果女孩不读书,就会面临小学或者中学毕业就结婚的情况。她还看到了很多因为贫穷、无知造成的家庭悲剧。为了“解决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儿这种恶性循环,解决对山里孩子教育公平的问题”,她萌发了创办一所女子高级中学的想法,为提高贫困女孩的素质,让她们走出大山,创造美好明天。她凭着一份博大深厚的母爱,四处奔波,筹集建校资金。其间,她吃过闭门羹,被人误斥为疯子、骗子,甚至被人放狗出来追咬……但她始终义无反顾,矢志不渝。

3)教师端是控制端,教师可在教师端批量导入、导出学生名单、试题,也可现场编撰题目并布置测试题,统一设置测试时间,实时监控每一名学生的测试情况,收集并导出学生考试成绩;

作者身为男性,男性与女性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作者很少用“她想”,很少有心理描写,作者通过行动和语言来表现她的思想。

张桂梅自年轻时代就目睹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两种文化中这块土地上的撞击,因为理解而充满悲悯。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女性,身负历史的重山,没有独立行走的能力,有的只能蠕动着爬行。生产力的落后,环境的恶劣,信息的堵塞,交通的闭塞,人们思维的滞后、愚昧和狭隘所导致的贫困。这里的贫困,更多是精神和思想上的愚昧和保守、狭隘。山区孩子们物质和精神上营养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的不公正和不公平正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农村教育的贫困和艰难困境……。云南农村的农民,“祖祖辈辈的农民教师,贫困,愚笨,憨厚老实,知天命,有积极进取,有改变自己不幸命运的强烈愿望,但与国家、时代的变化,政策法规的接受和实施方面是被动的,稍稍隔绝的,慢半拍的,被时代和社会拖着往前走的,精神能量是被动地一点点、一丝丝挤压出来的,从上往下挤压的。”以张桂梅老师为代表的山区教师,任重而道远……

山区的女孩,往往有着苦难的家庭。贫困家庭的女孩,过早承受了生活的重压。家里不能保证女孩们顺顺利利读完中学。她们自卑、敏感、委屈,不会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感受,形成了敏感、脆弱、偏狭、紧张、自卑、冲动的性格。这里的教师是需要大心脏的。张桂梅老师就拥有巨大的心脏。作为汉族的女性教师,张桂梅太明白女性改变自己的命运道路的艰难和坎坷。正如伍尔夫说的“用你的力量成为你自己,这是女性成长的真理。”有,而且只有,这里是充分必要条件!知识才能让每一个山区女孩子成为她自己,而不是重蹈祖母辈、母亲辈女性的覆辙……“救救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行动。让每一个女孩子能够具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让每一个女孩子成为她自己,这就是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的出发点和毕生追求。

决定从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精神着手。她一边讲新课一边从初一课程补起,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她就大大延长备课和批改作业的时间。每堂课,她都精心地设计一个新颖的开场白,有时朗诵一首美丽的小诗,有时唱支学生爱听的歌,也有时讲一个自编的故事,教学也会从室内搬到室外,甚至会走进大自然。这些山里来的孩子,慢慢对学习有了兴趣和动力,成绩也上来了。天道酬勤。张桂梅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最欣慰的回报,她教的语文、政治两个学科,统测成绩始终名列全县前茅。

作者通过张桂梅,心怀苍生,想呼吁的正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同样的机会获得成功,这是公平;为先天不足的孩子“垫高”,提供合理的便利的条件,这是正义。

爱是作者创作的一个兴奋点。文章没有涉及重大敏感的题材,作者忽略了中国转型时期华坪的巨大的变革,也忽略了云南山区随着大时代、大背景下的变革而引起的社会的、政治的、法律的、军事的、经济、教育等一系列改变,这些巨大的变革可能牵扯到命运、道德、宗教教义、社会舆情等重大的社会问题,可能牵扯到挣扎、焦虑、抗争、欲罢不能、生与死等重大的内心积压。作者只捕捉到张桂梅老师一位平凡的女教师,命运多舛,青年丧夫,身患重病……失去丈夫的弱女子,没有哀怨,没有把索取的手张牙舞爪伸向他人和社会,而是记录了张桂梅老师怎样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寄托在帮助别人,拯救孩子的教育上,怎样用点点滴滴的爱去浇灌孩子又回报了博大的爱的无限循环中,怎样征服虚无、恐惧、不公平和疾病来收获丰富、充实、快乐和美好的人生。作者通过张桂梅演绎了一个道理:当你足够强大时就是一道风景!

三、点与线与面的结合

陈洪金的写作里,淋漓尽致体现了“点与线与面”的有机结合。“点”就是作者捕捉到的张桂梅老师身上的有典型性的事迹,“线”就是张桂梅老师的成长历程,“面”就是张桂梅老师的形象。作者在处理这三者关系的时候,是有着自己的良心用苦的。

“每天清晨五点三十分,在华坪县女子高中学生们一路小跑的脚步声里,张桂梅的一天开始了。她手里拿着一个喇叭站在华坪县女子高中教学楼的三楼上,向着学校一千多名女学生,在灯光下指挥着孩子们清扫整个教学楼的楼道、门窗、扶梯。十五分钟后,整个学校里开始发出蜜蜂一样的嗡嗡声,校园里空无一人,女子高中的学生们全都坐在教室里,手捧书本,正式开始了一天的晨读。这样的情形,从2008年创办华坪县女子高中的那一刻起,一直延续到现在,整整十年了,作为校长,张桂梅老师陪着一批又一批孩子,走过一轮轮春夏秋冬,直到现在……”

这短短的一段文字,真实和亲切,细腻,符合生活的内在逻辑,充满了生命力。比如:五点三十分、三楼上,一千多名女学生,空无一人,2008年,整整十年,一轮轮春夏秋冬等,对华坪女子高中清早景象的印象,充满了紧张、整齐、向上、昂扬的节奏,自然而然与张桂梅的内在的生命力结合了起来。

文章里对数字的运用精确、娴熟而通畅:“10年来,张桂梅任校长的华坪县女子高中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因为,学生们的家都太远,有的家长没有路费,有的甚至从未走出过大山,更别说是县城……为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为了让家长知道学生在校情况,为了让家长知道女高是一所党和政府、社会各界支撑着的学校,张桂梅开始了长达10年的漫长家访之路。这10年,张桂梅的足迹遍布全市各县(区)偏僻村寨,她和同事利用寒暑假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躬身家访了8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行程5万多公里……”

与“10年”的家访完成的是800多个贫困家庭,行程5万多公里,横线与纵线交织在一起,时间与空间无缝衔接,广袤的环境与不屈的毅力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的力量拥有了无限可能性。

“线”的描写,就是张桂梅的简历,即成长的记录。其中:

“1975年底,张桂梅初中毕业随姐姐从东北牡丹江来到云南中甸林业局支边。1988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丽江教育学院中文系。三年紧张、快乐的学生生活,不仅使她在学识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一位英俊的白族小伙子。1990年,一对恋人在大理市喜洲一中喜结良缘,开始了美满的婚后生活。可是好景不长,1995年丈夫突然查出患了晚期胃癌,她花光所有积蓄,依然没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张桂梅此后申请调动,虽然有好几所学校都说可以接纳。但她最终选择了从未去过的丽江市华坪县任教,去践行自己的诺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

“75年”“88年”“90年”“95年”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却代表了张桂梅一生命运的几大事件:从东北跟随姐姐转到云南丽江生活,快乐而美好的大学生活,与如意郎君结婚,丈夫去世……文章里没有提到张桂梅老师怎么与命运抗争,没有写张桂梅老师的绝望、伤心和无助、恐惧的心路历程。最后只写了一句话:“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作者用语言代表行动,透视出张桂梅老师,生命的负面因素已经迅速转换成了正面因素——爱和奉献。

96年,肿瘤,需要手术治疗;98年,做了第二次手术,医院诊断为“肿瘤并发转移”。

疼得受不了时,她就吃止疼药;吐血、便血了,就吃些止血药。她就以这样的方式对付着病魔。每天,当太阳升起的时侯,张桂梅就开始了忙忙碌碌的一天,病魔全被抛在脑后,“我要通过顽强的抗争,让病魔从我身上溜掉”。

张桂梅非人的意志通过短短的几个数字凸显了出来。以典型的细节细腻地描绘了巨流大波,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碰撞与交流)。

现在,张桂梅老师已经62岁了,依然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线”代表生命的还在延伸,还在继续着……

“面”就是作者塑造的张桂梅老师的形象。

作者笔下的张桂梅老师,是一个站起来的英雄。作者强调“站立着”的人与“不是跪着的”“漂浮在空中”的本质不同。“站起来”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活中的普通人,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儿女情”,这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特点。

英雄应该与平常的人是一样的,英雄只有在工作时才是英雄,而在平常的生活中,张桂梅老师就是平常的人。张桂梅老师也曾拥有甜蜜的爱情,温暖的家庭,也会遇见社会的不公平,也渴望爱情,追求美好生活,也会沮丧,也有个人的情感,张桂梅老师与同事、家长更多所谈的只不过是些家常话。因为张桂梅老师的世界,学校就是家,家也就是学校,学生就是她亲生的孩子……这样,生活和事业成为了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生活就是爱孩子,事业也是爱孩子。这里,“学生”与“孩子”的内涵与外延是一致的、同一的。两者无法明晰地分开。这个意义上来说,张桂梅老师可以说是一位英雄。由于作家避开了张桂梅老师心理描写的具体场面,她对这种苦难命运的承受只能由她独自来完成 。作者塑造的张桂梅,没有把个人真实的感情与事业对立起来,作者就不用去专门写她的英雄行为,而只是写她平常的一面。文章中的张桂梅老师必须是能够站立得起来的艺术形象,然后才谈得上是不是“英雄”。由于作者摆脱了“英雄”概念的束缚,张桂梅老师身上的美好情感都得到了自由充分的表现。脚,踏踏实实踩在坚实的土地上的张桂梅老师,热爱生活,拥抱生活,期待生活,在拥抱和期待生活的过程中,热爱他人!

这样,点形成了线;线,支撑了面。

《人民教师的楷模张桂梅》完整传递了一种在我们这个时代稀有的精神气息。她以病痛之躯,用爱,写了一个大写的人。

猜你喜欢
张桂梅楷模老师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张桂梅——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希望之灯
致敬张桂梅老师
张桂梅
——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希望之灯
张桂梅
——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希望之灯
时代楷模
完美楷模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时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