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规划编制方法探索

2019-12-19 10:09时湘斌
山西建筑 2019年22期
关键词:村庄规划文化

时湘斌 方 舟 李 林

(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12)

1 概述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村庄发展普遍出现了劳动力大量外流、大量田地荒废、建筑破败、环境杂乱、设施陈旧、产业衰败等问题,使城乡“二元化”问题逐步凸显。

党的十九大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本文以安徽省萧县刘行村村庄规划为例,在分析村庄发展条件及潜力的基础上,探索了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规划编制的办法。

2 当下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重空间,轻发展

人口流失、经济萧条、村庄风貌凋零是大多数村庄的真实写照。村庄的发展本应该通过村庄规划达到空间协调布局,经济有序发展。但是实际上传统村庄规划的重点绝大多数是注重空间组织、外在形象提升上,如建筑形态与立面整治、村庄景观环境提升等方面;而极少对与村民生活水平提升直接相关、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的村庄经济与产业如特色农业策划与培养、旅游策划等这些内在动力进行充分研究与策划。缺乏以经济产业为基础的村庄发展,往往造成效率低下、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内伤问题,即使进行了看似美观的村庄规划也难以拯救村庄逐渐衰变的困局。

2.2 重美化,轻传承

大多数村庄所处的地缘特征、民俗文化特色都具有一定的较高的保护延续价值,真正的村庄规划本应该使其达到双受益,但由于以往大量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充斥着太多的急功近利因素,往往忽视了对村庄民俗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尊重与保护[1],只是很机械的复制城市发展模式,导致众多具有保护延续的乡土文化逐渐丢失。

2.3 重规划,轻实施

在现实中,有太多的村庄规划面临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尴尬局面。究其原由大概有:由于受到经济的冲击,原来的村民社会组织几乎处于瓦解状态,造成村庄缺乏管理机制;缺乏内在动力,无法吸引人口回流;规划不够精细化,很多土地归属权并没有划分清楚。

3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规划编制策略

根据中共中央要求,要实现乡村振兴,对于村庄规划而言,首先要策划培养好乡村产业,以实现产业兴旺,增强村庄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要深入挖掘乡村民俗文化特色,并与生产和生活空间有效结合,以盘活乡村文化,打造良好的乡风文明;再者,理顺乡村空间肌理、完善民生设施、保护好生态环境,以实现生态宜居;最后,重构村庄的社会管理模式,促进村庄建设有序、发展有序,以实现村庄的治理有效,以赋予村庄的持续的生命力。

3.1 振兴产业:由“重空间、轻发展”转向“产业升级”,增强“造血”功能

村庄的产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村庄的整体发展。因为一旦产业出现严重衰败,势必会造成大量人口流失,进而会产生村庄治理乏力、村庄风貌凋零等衍生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关键一环是振兴乡村产业经济,需要深入研究村庄自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如特色农业种植、绿色农副产品等,挖掘一些潜在的产业如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农业有效结合打造乡村旅游;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策划,才能重新组织乡村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打造村庄产业品牌,实现乡村富裕的目标[2]。

3.2 振兴文化:由“重美化,轻传承”转向“特色鲜明村落”,恢复乡愁记忆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能记得住乡愁”指示,村庄规划应妥善处理好村庄所处的地缘特征、乡村风貌、民俗文化特色等村庄独特语言,规划要以原有文化内涵、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为切入点,既要从物质层面保护和修缮一些传统建筑,也要从精神层面挖掘保护一些原乡文化节日活动[3],通过策划,可将村庄独特语言与生产和生活空间进行有效结合,并融入到产业发展中,从而为村庄带来经济收益。

3.3 振兴生态:由“人造环境”转向“生态修复”,留住青山绿水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指示。依托现状绿地、水系等景观资源,遵循显山露水的规划原则,通过生态景观修复工程,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山、水、村融为一体的景观体系,实现各村庄独自特色化的乡村风貌。

3.4 振兴组织:由“被动式治理”转向“主动式管理”,重构管理体系

要想实现村庄规划有效实施,村庄的治理有效,就应转变管理方式,由过去的依赖政府行政命令和资金支撑的被动治理,转向由村民自愿自发的共建共管的主动式管理,可通过融合政府、村民、村集体组织和企业等多方力量,淡化行政力量,发挥合作组织和乡村精英的作用[4],构建多方参与、多元互动管理机制,实现村庄治理有效。

4 安徽省萧县龙城镇刘行村村庄规划实践

4.1 村庄总体特征

刘行村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萧县龙城镇东南部,距离萧县县城中心区6.5 km,属于城郊型村庄;其西靠丁里镇许堂村,东靠毛颖孜煤矿,南邻永堌镇毛寨村。目前刘行村辖刘西、王庄、黄庄、梁瓦房、薛庄、孟庄、黄台子、郑台子、四南庄、邱庄、二南庄等11个自然村,现状村域户籍总人口为4 850人,其中常住人口2 875人,村庄总面积5.20 km2。村庄的地理区位非常优越,通完县城城区约15 min;拥有民间书画艺术、剪纸等独具特色文化特色;自然生态环境非常优越。但作为县城郊区的村庄,其出现了严重的衰败问题,如大量田地荒废、建筑破败、环境杂乱、设施陈旧、产业衰败、空心化严重等问题。

4.2 村庄振兴的技术思路

规划旨在通过产业振兴、文化复兴、生态修复、组织构建四个方面构建刘行村的振兴路径。其中,产业振兴的核心就是寻找刘行村产业发展方向,解决其内在动力不足的核心问题;文化复兴的重点是挖掘刘行村的特色文化资源,并采取保护利用融入到旅游产业中,盘活特色文化;生态修复的重点是梳理村庄的生态环境,构建完善的景观体系;组织构建重点是通过探索构建一个融合政府、村民、村集体组织和企业等多方参与、多元互动、多方受益的管理机制,实现村庄治理有效。

4.3 振兴产业:挖掘特色,融入“农业+”发展理念,打造一村一品一业

规划转变传统村庄规划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村庄现有优势农业和发展潜力,融入“农业+”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业示范基地的产业体系,实现刘行村的产业振兴。

1)升级农业产业。

刘行村现有白山羊、黄金梨、淡水鱼、萧县葡萄等多个种养殖业。规划首先提出规模化经营,实现连片联户发展,破解农民单家独户闯市场的风险以及解决科学技术应用低下的问题;其次通过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来发展科技农业,着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逐步打造黄金梨、萧县葡萄等多个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和白山羊、淡水鱼养殖示范基地,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走出一条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

2)发展乡村旅游。

刘行村现有的自然湖、河、林地等生态环境十分优越。规划结合刘行村农业生产和良好生态环境打造以农业科普、教育和乡村体验为主题的生态休闲旅游,如建设葡萄采摘园、创意田园、水上餐厅、农耕文化体验园、田园婚庆基地、生态渔庄、垂钓基地和精品民宿,策划摄影大赛、垂钓大赛、清水鱼捕捞节等节庆活动;同时引导村民以自主、集体等多元开发模式,建设民宿、特色农家乐等产业。通过发展旅游让农业、农耕、农趣、乡村、民俗文化渗入到城市居民心中,提升刘行村的产业链和农业产品的衍生价值。

4.4 生态修复: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留住青山绿水

刘行村的生态修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内湖的疏通与整治,即通过疏通村庄内部多个湖面之间的水系,使分散的湖水融为一体,同时沿湖边修建环湖绿道、完善休闲设施,将其打造成村庄的核心休闲观光区;二是自然修复村内及周边的自然生态景观,疏通村庄四面的景观视线廊道,对被破坏的生态景观使用本地植物修复,完善屋前屋后的景观小品,打造山、水、村融为一体的景观体系,达到显山露水的效果。

4.5 文化复兴:盘活文化、实施生态修复,留住青山绿水、恢复村庄乡愁记忆

刘行村的文化修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旅游业来盘活现有的民间书画艺术、剪纸等独具特色文化,如可以集中展示文化、做成旅游产品销售、剪纸培训与比赛等,发挥其文化魅力;二是将村庄传统的墙面、屋顶、格栅等建筑元素进行保护利用,修复村庄的建筑风貌景观。

4.6 组织构建:构建主动式管理体系,实施公众参与制度,推动建、治有效实施

为了解决刘行村以往建设与发展管理无组织、混乱和效率低下等问题,规划提出构建一个主动式的管理体系[5],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包容思路,打造政府、农民、农村集体组织、合作组织、企业等多方参与广泛受益的管理体系[6]。对村庄的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化改造,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让农民除了获得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外,还能享有股份分红收益,共享项目发展成果,具体如图1所示。

5 结语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为解决村庄大量田地荒废、建筑破败、环境杂乱、设施陈旧、产业衰败、空心化严重等问题,萧县刘行村从产业振兴、文化复兴、生态修复、组织构建四个方面探索了村庄振兴的发展路径,规划实施后在村庄建筑修复、道路建设、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和村民回归等方面有了初步成果,相信刘行村的快速健康发展只是时间问题。

猜你喜欢
村庄规划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谁远谁近?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村庄在哪里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