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2019-12-20 10:11曹亚琴
关键词:吸气阻塞性耐力

曹亚琴

(泰兴市中医院西医内科,江苏 泰州 2254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病症,主要是指一种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基本特征,其临床症状大多表现为进行性加重方面。在疾病持续进展的情况下,患者本身的运动耐力会随之受到较大的影响。从现阶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情况来看,对于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其治疗方式一般以抗炎、平喘、氧疗等综合干预为主。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过后患者科学的康复训练,有利于在强化患者疾病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提升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本文针对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展开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01 ~2018.06,选择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本组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时排除合并冠心病、认知障碍以及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所以患者均接受常规临床治疗与护理。其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为38例和30例;年龄50~80岁,平均(65.52±2.20)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基础性的生命指标监测,包括血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情况。急性发作者,给予相应的抗生素干预、解痉平喘、吸氧治疗、补液营养支持,待病情稳定后行康复训练。同时综合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健康管理,定期组织患者参加健康知识讲座活动,使其对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有个全面的认知。

观察组患者配合实施康复训练,具体内容涉及呼吸功能训练与核心肌群训练两个方面。康复训练的频率为每次30 min~1 h,每日进行两次。为了保证康复训练的安全性,一旦发现有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血压异常等其他异常情况,需要立即停止训练。(1)呼吸康复训练。缩唇呼吸训练:协助患者呈半卧位或者坐位,指导患者以鼻呼吸,缩唇呼气,同时将呼吸与吸气的比例控制在1:2;腹式呼吸训练:协助患者呈平卧为,将左右手分别置于胸前位置和肚脐上部为主,安抚患者,使其处于放松状态。通过鼻子吸气,同时在吸气过程中将腹部慢慢鼓起,摒弃5 s后缓慢吐出,训练通过反复交替方式完成;咳嗽康复训练:协助患者呈半坐卧位,做5~6次深呼吸,在吸气过程中借助枕头压紧腹部,同时将上抬膈肌。完成屏气与咳嗽,通过咳嗽带动胸腔振动,在促使痰液到达咽部位置后,用力将其咳出,以此来促进痰液的排出。(2)核心肌群康复训练。腹横肌训练:协助患者呈平卧位,将双手置于患者肚脐两侧位置,在呼吸过程中遵循缓慢原则,并且在吸气过程中对其施加相应的压力,达到强化腹横肌训练的目的;腹直肌训练:患者呈平卧位,在患者吸气之后给予腹部施压,在此基础上协助患者,将其双肩抬离床面;腹内外斜肌康复训练:患者呈平卧位,护理人员与患者面对面,借双手置于患者胸廓前外侧位置,指导患者由左侧向着右侧方向转动身体;骨骼肌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完成床上踏车运动,同时结合患者身体素质确定训练强度。

1.3 观察指标

借助德国JAEGERM S-IOS肺功能仪,对患者康复训练干预前后的肺功能改善指标进行评估,包括FEV1/FVC和FEV1%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测量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6MWD),以此来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情况,并借助ADL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软件SPSS 23.0完成。组间数据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组间肺功能改善指标差异情况

干预前,两项肺功能指标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运动耐力评分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均需要协助才能行走,因此干预前两组患者无法测量6MWD数值,干预4周后,观察组的6MWD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ADL评分数据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普遍存在通气与换气功能下降的问题,如果没有给予有效的干预,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自身的运动能力也会随之出现显著的影响,并且大部分患者会出现骨骼肌萎缩的情况,导致其骨骼肌摄氧能力大幅度降低,机体线粒体氧浓度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增加低氧血压以及高碳酸血症等并发症风险[2]。针对这一情况,为了进一步强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促进患者肺功能与运动耐力的提升,有学者提出在疾病稳定期配合实施康复训练这一措施。究其原因,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科学的康复训练干预,不仅可以促使患者胸腹部呼吸肌群力量的增强,同时在提升患者膈肌活动度以及扩大胸廓活动范围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表1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况(±s)

FEV1/FVC FEV1%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4 49.56±7.20 68.61±4.20 44.42±10.00 57.20±6.52对照组 34 49.68±6.98 58.20±4.19 44.29±10.26 50.00±5.59 t-0.236 4.259 0.269 4.259 P-0.125 0.001 0.259 0.001分组 n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运动耐力评分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运动耐力评分情况(±s)

分组 n 6MWD/m ADL评分观察组 34 262.01±52.08 43.20±9.52对照组 34 211.00±40.26 42.59±9.85 t-4.526 0.269 P-0.001 0.220

康复训练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护理服务模式,将其灵活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诊断与护理服务中,主要是通过呼吸功能训练与核心肌群训练两个方式来实现。其中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其作用主要在于调节患者的通气与血流比值,同时在保证患者呼吸协调性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3]。核心肌群康复训练的开展,其作用主要在于可以有效避免呼吸肌群废用性萎缩问题的出现,并且有利于增加患者的吸气深度,促使呼吸时间进一步延长,在改善患者呼吸频率的基础上,促进患者呼吸控制能力的有效提高,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肺通气的目的。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两项肺功能指标,在干预前后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运动耐力与日常生活能力方面,观察组患者的6MWD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数据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这一结果表明,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针对性的呼吸康复训练与核心肌群康复训练,对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与提升患者的运动耐力,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吸气阻塞性耐力
抽吸气流量对催化惰化系统性能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耦合运动数值模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多参数灵敏度分析
没事多练壮腰功
肺结核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