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医学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2019-12-21 12:16朱雪波夏露刘燕楠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院校国际化

朱雪波,夏露,刘燕楠

(温州医科大学,浙江 温州 325035,1.国际合作交流处;2.教育理论研究所)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适应教育全球化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也是地方大学拓宽办学渠道、开阔办学视野的必由之路。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地方医学院校各具特色,其国际化进程、办学类型、评价指标需要量体裁衣,建立与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地域文化相匹配的实践途径。当前我国地方医学院校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面临诸多困境,需进一步明确定位,拓宽思路,增强内涵,探索符合地方实际、具有地域特色和鲜明专业特点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1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走出去”教育发展战略

1.1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国际化战略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历近30年的探索和实践。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提出伊始就明确培养新世纪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通用能力人才为目标,战略实施方式采用以课程结构改革为着眼点,逐步扩展至合作双方学分互认、选派学生出国学习、合作办学等更加深入的方式。20世纪末开始,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对全球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实施“211工程”“985工程”,旨在通过一定时期的建设,使部分高校的优势专业成为国际一流专业。这也是中国高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推动高等教育全面走向国际化的标志性事件。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高校发展对接教育全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教育多样化需求的新常态,国际化办学水平成为衡量高校发展和办学评估的重要指标。而《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明确显示了党中央要求高校在实施对外合作交流过程中具备战略性思维,采取多种手段、建立多种渠道谋划建立面向世界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1.2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依据

1.2.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基于国家战略和政策维度,从国家层面自上而下制定和实施的优化本国教育、扩展人才培养途径的方式,学术机构或高等教育系统则根据该战略,采取相应政策或行动,包括招收外国学生、与境外学术机构进行合作办学、在国外(境外)建立分校等[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是本土教育国际化,即培养本国学生具备国际化的思路和跨文化的思维、技能,并将此目标纳入本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规划;二是进行海外办学,即跨国境开展的办学形式,包括招收海外学生,与国(境)外的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共同开发相关的教育项目[2]。

从具体实施方式来看,需要将国际视野与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相融合,采取科研合作、学生交流、师生交换和举办国际会议等方式,使本土办学建立国际多元化的理念,形成多维度、多学科、多理念协同发展,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师生提供全球市场发展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文化和理念[3]。从高校国际化实施方法角度出发,活动方法、能力方法、精神气质方法和过程方法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能力方法主要从培养发展学生、教职员工的新技能,实现其与国际水平对接,即从受众个体的角度出发;精神气质主要体现不同文化融合的程度及方式,高校在实施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授课形式中体现文化融合;过程方法则是将国际维度或观念与高校各种功能相结合[4]。

1.2.2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价指标: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价体系及指标,KNIGHT[5]提出应该从五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国(境)外学生数量及来源地,其是否愿意为留学所在国以及高校进行主动的宣传;国际办学声誉如何;交换生数量是否呈递增趋势以及能否吸引更多的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办学理念和项目是否能够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WIT等[6]认为衡量教育全球化水平应该从以下细分指标入手:国际课程或者合作办学项目主要使用英语授课;为学生提供赴国(境)外学习的机会;课程设置及内容设置方面要与国际主流教育思想及形式对接;需要招收一定数量的海外留学生;考核方式不能单一,需根据不同的课程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合作办学的基础扎实、办学实力雄厚。

国内学者则通过构建“国际化评价体系”“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评估指标”等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国际化的教育观念与规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教科研人员结构国际化、科研国际合作与交流、文化交流传播等方面[7]。通过国内外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的研究不难发现,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更侧重理念构建及战略规划角度,根据区域、地方高校的特点构筑国际化理念,进行国际化规划,设置与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趋势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进而落实到具体实施环节及办学形式等微观层面。

2 地方医学院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地方医学院校专业性的办学性质和医学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影响着国际化发展的速度与进程,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医学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范围更为狭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属于专业性极强的特殊技术人才,不仅对教育对象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而且需要学校有足够的资金和共享资源去吸引国外留学生,能够在技术层面把他们“引进来”,在客观上对医学院校的教育资源和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

2.1 地方医学院校教育国际化水平亟待提升留学生教育是高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就生源区域国别分布来看,地方医学院校留学生生源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和产业相对落后的非亚等国家,欧美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数量偏少。由于生源文化水平较低,对培养高要求高质量的国际医学人才带来挑战。在合作办学方面,地方医学院校主要采用联合培养和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国际化培养。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网显示,目前地方医科大学与海外院校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计37个(医学类35个),涉及专业有临床医学、护理学和预防医学等,其中与全球通行的四大大学排行榜中排名前100高校合作的项目仅有温州医科大学与瑞典隆德大学合作举办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

另一方面,地方医学院校“送出去”人才培养也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医学教育体系的差异、学生课业负担重和实习资格准入等因素影响,医学生较难通过学年交换、临床实习等方式开展系统学习,更多是通过短期课程、语言培训或者科研训练等进行交流。以短期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虽然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增进国际医学教育和医疗体系的认识上有一定帮助,但与我们的期望还是存在着差距。短期海外交流学习较难改善医学院校自身的国际化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变革,对学校“走出去”战略规划产生滞后的影响。

2.2 地方医学院校国际化师资比较匮乏在引进的国际化师资方面,大多数地方医学院校主要是以兼职和客座教授的形式将国外师资“引进来”,且多为科研型师资,他们在本土教学的时间难以保证。同时,地方医学院校本土教师国际化培养方面,主要以公派留学和学术交流、学术会议的形式进行教师专业化的国际培养,教师在国(境)外学习的周期较短,学习成效有限。以江苏某医科大学为例,目前在校任教的外籍师资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16%,教师中有出国(境)交流学习经历者占31.4%,本土教师中具有国(境)外博士学位人数占获得博士学位教师总数的3.3%[9]。师资国际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地方医学院校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与程度。

2.3 地方医学院校本土教育优势与国际化管理水平较弱 欧美等国家采用的是“4+4”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即4 年通识教育加上4 年的医学教育),而在我国则主要采用5年制和“5+3”等培养模式,国内外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是医学院校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指标,如何建立国际化与本土化互补的办学模式优势互补是地方医学院校立足自身文化进行开放性办学、国际化办学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地方医学院校的对外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在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中,协同、共享和激励机制是保障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10]。尽管目前对国际化重要性的观念已经基本确立,但地方医学院校整体的国际化发展目标与各教学单位的国际化目标之间存在着差距。在国际化进程中,科研、医疗国际化成果与促进教育国际化之间共享不足,管理人员、教师队伍中具有一定语言能力和能够从事国际交流的人员不足,对国际通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历体系和政策背景了解不足等,这些因素使医学院校的国际化战略实施起来比较艰辛,需要同时在管理、办学、人才培养和教学等各个层面进行改革。

3 地方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和实践

医学教育需要遵循国际化标准来实施人才培养改革,即无论是学生培养还是科研、医疗的交流合作,都应在对学校总体情况进行充分理解和把握的情况下开展,不求“大而全”“宽而杂”,而要办出“精品店”和“专卖店”,办出有世界水平的高品质“百年老店”[11]。除此之外,地方医学院校亦由于学科局限、资金受限和人才培养体系不接轨等原因,国际化进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障碍和困难。因此,地方医学院校要实现国际化发展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依靠院校某几个部门承担,而是需要整合高校有效的教育资源,各行政与教学单位相互衔接,通过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和学校内部机构等全力协调与配合来实现。

3.1 发展规划:打造机制、人才与实践一体化国际发展战略 地方医学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生力军,其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社会资源和资金支持,同时更需要依靠高校自身,主动对接地方社会需求与行业发展需要,优化自身教育结构,从战略规划、机构建设、项目引领和资源保障等方面提升国际化发展的速度与内涵。

3.1.1 顶层设计:建立医学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目标。2017年初,国家三部委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重点提出,省级政府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统筹推动区域内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探索不同类型高校的一流建设之路。地方医学院校要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需要在顶层设计上把国际化办学纳入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国际化发展方向,在国际化发展中找准突破口,树立基于自身特色的开放办学思路;同时,建立国际化发展政策措施、激励机制和资金保障,制订相关的教育国际化指标评价体系,促使地方医学院校国际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体现科学性、规范化和特色化发展。

在规划路径上,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以特色学科建设为核心,量体裁衣,凝练适合国际化发展的优势学科与重点学科,打造国际化特色教育战略工程。根据医学学科小而精,高而尖的特性,集全校之力打造眼视光学的学科高地,并形成包括药学、检验医学等在内的优势学科群。在国际化发展战略驱动下,温州医科大学开创了眼视光学专业领域“温州模式”的国际教育影响力,它是世界眼视光学领域研究的标志,而对于地方而言,提升了温州医科大学在国内乃至全球的教育影响力,探索了地方医学院校特色化和国际化办学的先进经验。

3.1.2 组织建设:加强各部门协同,提升医学院校国际化管理水平。加强地方医学院校的国际化管理,是医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国际化资源和信息共享的有效方式,更是有效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途径。温州医科大学围绕国家、省和学校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国际化战略规划,细化国际化办学指标,完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建立国际化的评估标准。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际化管理与推广机构,组成由相关管理人员和高教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团队,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政策、依据和学校规划进行专项研究。同时,加强国际化工作的评价,将国际化发展战略纳入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年度考核,提升教师和行政人员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

3.1.3 人才建设:全方位实施“走出去”“引进来”人才培养战略。全球性的交流合作是医学教育国际化的一项基本元素,多样化培养医学院校的国际学生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在全球范围内医学领域活跃的人才,一方面拓宽海外留学生的招生途径,通过各种政策吸引全世界的优秀学生来校进行交流学习,使地方医学教育能够很好地与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展开学术、生活以及学习经验的交流。另一方面采取“送出去”战略,采用“弹性”学制,完善国际化学分认定,订单式定制高质量课程学习项目,实现学生出国(境)交流多样化和常态化。在学生出国的资金保障方面,建立了国际交流奖励补助机制,为学生走出国门、放眼世界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提供支持。3.1.4 项目引领:推进医学院校教学改革和国际合作项目实践。在地方医学院校国际化发展中,通过引进国际科研技术,推动本土的科技创新,以培养国际化科研人才。结合本土的科研优势,以科研合作、共建联合研究院等为载体,鼓励优势学科与国外顶尖科学家或团队进行合作,建立与国际医学学科相接轨的专业与课程。在课程改革方面,积极融入国际医学前沿理论和实践,推进国际化教学改革,创新留学生和本土学生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引入国际通行的学生考核评价标准,注重形成性评价,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等国际公认的医学教育评价模式,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3.2 政策引导协调政府、地方高校与国际医疗机构的互动联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教育国际化发展目标,它体现了国家在政策引导层面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诉求。但如前所述,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当前仍限定在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对于地方高校,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医学院校在国际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举措上还不够重视,缺乏战略的眼光和政策的倾斜、引导,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有规划地向地方医学院校倾斜。事实上,我国一些高水平大学在国际化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实践路径,这些好的经验恰恰是地方医学院校亟待参照和着力建设的。

除了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致力于推动地方医学院校与国外高校、企业以及医疗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关系和合作机制的建立,从而为地方医学院校国际化的实施提供更多的渠道和资源。作为地方医学院校,大学与政府的联动不仅局限于本地政府,从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研发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国家引智基地的申请,与国家相关部委、机构也保持紧密联系。

3.3 社会服务:立足当地区域经济与地方医疗事业发展相互促进 社会的发展是医学进步的内在驱动力,除了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外,地方医学院校的发展还要在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服务过程中,通过为社会做出贡献来寻求社会对学校的进一步支持。地方医学院校的国际化发展,要做到“顶天立地”。一方面要坚持“顶天”,就是要了解、学习、掌握国际学术界的最新动态,研究学科发展前沿,进行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前沿。另一方面要坚持“立地”,就是要立足中国、立足地方,主动对接国家发展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对于地方医学院校来说就是要“接地气”服务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守护百姓健康,在培养高端医学精英人才的同时,注意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育各级各类适用人才,特别是基层、农村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医疗和技术人才。

综上所述,地方医学院校要想实现国际化发展的目标,就需要将国际视野充分融入高校管理、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灵活的手段、特色的课程展开国际科研合作、学生交流和项目共筹,同时建立国际教育发展理念,通过政府、社会和高校的三方联动,使地方医学院校形成特色办学思路,以推动地方医学院校国际化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院校国际化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聚焦港口国际化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