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在药学服务实务课程中的应用
——以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为例

2019-12-22 13:44胡亦沁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药学哮喘用药

胡亦沁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信息化在促进高校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等发生根本变革的同时,促进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和高校可持续发展[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进行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2]。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3-4]。

药学服务实务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从药理学基础理论到实际药物应用均有涉及,一些知识点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难以理解,只靠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改变现状,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改革。近年来,微课、MOOC等教育资源的应用对以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产生很大影响[5]。本文以药学服务实务为对象,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及考核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解决课程重点、难点繁杂的问题,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设计提供新思路。

1 教学分析

1.1 课程分析

选用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药学服务实务》,以呼吸系统疾病的合理用药章节支气管哮喘的合理用药为例做一介绍。教学内容包括哮喘治疗药物的辨识,根据患者病情正确选择治疗药物,制订用药方案,特殊剂型的使用,健康教育等,共两课时。

1.2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职药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前期已学习了药理学、药物化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知识整合能力、理解及分析问题能力、应用能力较差。学生对网络、智能终端等信息平台和数字媒介很感兴趣且使用熟练。因此,要根据学生学情特点、专业岗位需求因势利导,采用适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

1.3 教学目标

根据药学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课程标准,确定本次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1.4 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职业岗位需求明确教学重点,发现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是吸入制剂的正确使用,难点是支气管哮喘治疗药物选择与用药指导。

1.5 教学设计思路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接触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现状及特殊剂型的使用难以获得直观认识,宜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遵循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念,依托课程教学平台,采用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云课堂、动画演示、视频案例、虚拟问诊等信息化手段实现课堂翻转。

2 信息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课前知识传递、课中知识内化和课后知识巩固3个阶段。

2.1 课前知识传递

课前,教师将学习资源上传到云课堂平台,借助QQ群、云课堂手机App发布学习任务。学生登录平台浏览PPT、微课,熟悉支气管哮喘的常用治疗药物分类、气雾剂的使用方法,完成课前问卷调查,自由分组,撰写用药指导情景剧脚本。教师整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2.2 课中知识内化

课中知识内化阶段分为课堂导入、药物辨识、药物选用、用药指导、总结评价5个环节。

2.2.1 课堂导入 以“畅享呼吸”短片引入本次课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71.3%的哮喘患者病情不能得到控制”,明确正确使用吸入制剂的重要性和生活指导的必要性。

2.2.2 药物辨识 教师进行随堂测验,检验学生课前自学情况。利用手机“摇一摇”功能提问,对学生掌握不佳的知识点进行解析。师生结合PPT总结常用哮喘治疗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2.2.3 药物选用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药物选择是本次教学的难点之一。模拟临床场景,引导学生结合患者病情,运用已掌握的药物学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合理选择药物,制订给药方案,并以小组PK的形式展示方案,教师进行综合点评和要点小结。

2.2.4 用药指导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完成课前小组任务,分别扮演药师与患者,模拟用药指导情景,其他学生观看,对用药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吸入制剂的正确使用对于保证药物疗效、缓解哮喘症状具有重要意义。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利用标准操作动画,讲解吸入制剂使用中的常见错误,总结使用要点,要求学生扫描药盒上的二维码查看药物说明书、使用操作视频,以小组为单位练习使用吸入制剂,教师巡回指导。

2.2.5 总结评价 教师梳理本次课内容,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学生通过教学App进行自评以及教学反馈。

2.3 课后知识巩固

课后,学生登录教学平台完成案例分析作业,并在社团活动时,对哮喘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使课堂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教学评价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进行多元化评价。线上成绩来自课程教学平台,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表现都会转化为相应分值,作为形成性考核的一部分,使评价更客观、公正。

4 教学效果与反思

采用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将信息化资源贯穿于课堂教学全程,营造自主学习环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循序渐进,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职业认同感。

4.1 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设计,实现翻转教学

本次课程基于线上线下互动的混合式教学理念,采用任务驱动法,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前知识传递、课中知识内化和课后知识巩固3个阶段。课前,教师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围绕特殊剂型的正确使用和复杂病情患者的用药方案制定两大重点,模拟临床实际用药咨询场景,通过头脑风暴、小组PK等教学方式进行线上线下互动学习、即时反馈和评价,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课后,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完成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有效拓展了学习时间与空间,实现了差异化学习和个体化学习。

4.2 虚拟问诊结合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通过虚拟问诊、角色扮演,模拟临床用药咨询场景,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利用实物进行操作演练,整合药物图片、说明书、操作视频等相关资源,通过扫描二维码快速获取药品相关信息,理实一体,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猜你喜欢
药学哮喘用药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PCC0104007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的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