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似火育桃李,顽石亦能炼成金

2019-12-23 07:13陈红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7期
关键词:转化后进生习惯

陈红伟

摘 要:班级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后进生的转化就成为这个系统工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笔者结合教育实践,从提高认识、摆正心态、情感教育、习惯强化和教育契机等方面提出一些后进生转化的方法。

关键词:后进生 转化 爱 习惯

后进生即是那些在班级中,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常常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行为,制造事端、让人头痛不已的学生。班级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后进生的大量存在势必会影响班级发展,因为木桶的高度最终是由那块最短的木板决定的,因此后进生的转化就成为这个系统工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那么,有没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帮助班主任老师把班级中的那些顽冥不化的后进生成功转化,做到“点石成金”呢?

笔者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再结合自己教育工作的实践和思考,对班级建设中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形成了一点点粗浅的认识。

一、放下偏见,摆正心态

后进生并非“邪魔”,也不是“异端”,他们是班级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对班级中的优秀学生形成了有力的映衬。很多时候教师常常会以教育优生为荣,而忘记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一切学生”,这样很轻易地就给某些孩子贴上“差生、问题生”的标签。其实这对受教育者是不公平的,对教育行为的有效实施也会形成阻力。

大教育家教陶行知老先生告诉我们:“教师不是要选择自己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不同学生的观念,提供孩子选择的机会,让每个孩子在学校教育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做更好的发展。”陶老的话语中强调了"每个孩子"的需要和发展,这其中自然包括后进生。所以我认为,对待后进生首先要摆正心态,消除偏见。教育者心灵的天秤是公正的,教师的眼睛才可能是闪亮的。

那么怎样才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地看待后进生呢?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告诉我们,看问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待后进生,也要看他们的本质而不仅仅是表象。笔者曾在2014年担任高一(2)班班主任时,军训期间发现班上有一个姓周的男生,他服饰不整,行为怪诞,性格尖锐,动不动就跟人争吵。几天下来,就主观认定这是个让人敬而远之的“刺头”,将来除了拖班级的后腿,没有更多的优点了。

但是一个月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人对他刮目相看。周同学跟一位女生在运动会开场式的设计方案上产生了分歧,他态度很不好,咄咄逼人,影响了排练进度。本想借机好好教训下,杀杀他的威风。但听完他的“狡辩”后,发现他提出的方案确实比预定方案更有创意、更新颖,言辞激烈都是因为关心集体、急于为班级献计献策的积极体现。此时,笔者才看到“刺头”表象背后的热忱、善良和不俗的才华。

之后,又单独与他进行了一番深入沟通,了解到他年幼时遭遇母亲出轨离家、父母反目、父亲再娶再生等变故,性格日渐变得敏感脆弱、孤僻的原因。重新认识了他,笔者下定决心帮助他;心门打开了,沟通渐渐变得轻松多了,很多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两年之后,他看人的眼神变柔和了,处事更从容了,更让人觉得惊喜的是他与他爸、他妈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整个人也变得乐观、向上。三年之后,他顺利考上了大学,初步实现他的学业理想。

放下偏见,摆正心态。受益的是学生,提升的是教育者自己的教育情怀。两全其美,何乐不为?

二、春风化雨,用爱滋养

班级中,后进生相对于优生,他们处于劣势状态。表面上看,他们洒脱、捣蛋、不在乎,其实很多都有自卑心理。常常把老师同学善意的建议当作批评,容易与人对立,从而陷入人际交往的孤僻状态,更容易破罐子破摔而丧失学习的激情和生活的自信。我们要用真挚的爱,春风化雨一般,去滋养后进生几近干涸的心灵。生活离不开爱,教育学生更离不开爱。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老师陈金华先生是一名十分爱生的老师,正是在陈金华老师的细心关心、耐心呵护、精心帮助下,陈景润才一步步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最终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2012年时,笔者曾担任一个高二文科班的班主任。班上有一位姓司马的女生,家境贫寒、性格内向、成绩很差,有早恋倾向。为了纠正早恋的不良倾向,精心召开了一节关于“学生早恋”问题的主题班会,班会结束放学不久居然亲眼撞见她与班上的张姓男生行为亲昵。

看了这一幕后,虽然在班上没说什么,但是好长一段时间没有拿正眼看她们。该女生在班上整天忐忑不安,像个吓破胆的小老鼠。高二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她和那个男生也双双辍学了。虽有打电话跟他们反复沟通,他们说什么也不肯来学校了。这件事情对笔者的震撼很大,痛心地意识到他们放弃学业是我的责任!反思这个失败的案例,教育者最不能缺乏的教育技巧就是对学生的爱,尤其对后进生不但要给予足够的爱的滋养。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教育同样喜欢短平快。于是乎我们很轻易地把这教育的真谛爱丢掉了,从而丧失“用爱唤醒后进生”的机会。教育的真谛在于爱,在于那种发自内心的及时、持久、包容、真挚的爱。

三、持续关注,强化习惯

很多的后进生身上养成了一些阻碍他们进步的不良习惯,要改正过并非易事。也許他们心里面认识到了自我的不足,口头上也表示也愿意悔改。但常常在行动上却无力改变,在遇到诱惑和阻力时很容易前功尽弃。这便是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面临的反复问题。

此时,教师应持续关注,通过良好习惯的导入和强化,让他跟过去的不良习惯挥手诀别。

有一个莫姓高二女生,她从初二的时候就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为此,常常跟家人起冲突,有几次在激烈的冲突中把她妈妈打得遍体鳞伤。她妈妈在万般无奈之下,求助于班主任。笔者与她深谈之后,她当即痛哭流涕,表示悔过。但事后又旧病复发。由于对她各方面情况了解得比较全面,知道她有绘画方面的天分,于是建议她家长送她去学美术专业,这样既可隔断她对网络游戏的关注,而且还可解决高中考学问题。

初到美术学校学习期间,她过上了较为正常的有规律的生活,不上网、不熬夜,开始认真学习绘画技巧。但是在专业学习中间出现了一些困难,受到美术专业老师的批评,于是她又逃走了,老毛病复发重操“网”业。

她媽妈急坏了,又求助于笔者。经过几轮谈心,多次沟通,她又重拾信心,返回学校安下心来学习专业。在充实而又有规律的生活和学习中,良好的习惯得以强化形成。莫同学在2016年高考中,以较高的专业分数幸运地考上了一所全国知名的美术学校。

战国后期的大教育家荀子《荀子﹒生活篇》谈到转化的内涵:“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羽也,谓之化。” 荀子这段告诉我们,教育和转化须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反复磨炼、熏陶,防止复发,使之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即所说的“优秀是一种习惯”,“习惯了优秀”就好。

四、抓住契机,促成质变

后进生由于平时调皮捣蛋,接受的“教育”就比一般学生多,自己形成“教育抗体”,可以将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唠叨”自动屏蔽掉。后进生的改变和提高,因而常常容易“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但是要将其做好,除了需要我们耐心坚持,持续关注以外,准确捕捉教育契机也必不可少。这就是我们说的,转化后进生也需要讲机缘。

都德《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不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完全不懂得爱国意味着什么。从这个层面上讲小弗朗士也算半个“后进生”了。他的母语科老师韩麦尔先生抓住“最后一课”的契机,向小弗朗士和镇上的人们成功地实施“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把朴素的民族情结深深根植于小弗朗士的心灵深处。从小弗朗士上课时的所思所感,我们不难知道,韩麦尔先生的这次转化教育是极其成功的。

同样成功的例子,体现在海伦﹒凯勒这个盲聋哑儿童身上。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性子急躁、敏感,动不动就生气摔坏东西,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孩子。当她因为学习“水”这个单词受阻而大发雷霆时,莎莉文老师她并不着急也没有生气。而是把海伦带到园子外去感受大自然,让其放松情绪,然后再寻找教育契机。她把海伦带到水龙头前让其触摸水的质感,当她发现海伦对水有了神奇的感应后,莎莉文老师抓住这个契机实施教学和教育,让海伦不仅学会了“water”这个单词,也让她感受到了知识的奇妙和智慧的神奇。被海伦称之为“再造生命的人”莎莉文老师是一位懂得相机而教、因势利导的智慧型的教育工作者。

《礼记﹒中庸》中讲道:“变则化”,荀子《劝学篇》也说道“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使受教育者转变和提高的过程。而且教育不是简单机械呆板的重复,需要机缘和智慧。

转化后进生是一项复杂而持久的工作,需要足够的爱心和不竭的耐心;转化后进生是一项美妙而有意义的工作,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让我们心怀一片似火的丹心,倾情付出,用心呵护,让每一个成长的生命都开出美丽的花朵。

猜你喜欢
转化后进生习惯
上课好习惯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对待后进生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