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垃圾分类现状调查

2019-12-25 09:16桂正杰胡子康丁昱博戴嘉英张文雅唐红枫
山东化工 2019年23期
关键词:食堂对象垃圾

桂正杰,胡子康,丁昱博,戴嘉英,张文雅,唐红枫,2

(1.武汉东湖学院 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2.武汉东湖学院 应用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212)

垃圾分类,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1]。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2]。高校作为人员密集场所,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大量垃圾,而这些垃圾如果处理不当,势必会对校园环境、城市环境造成极大影响。

实现垃圾分类,首先可以节省土地资源。垃圾填埋和垃圾堆放是我国目前垃圾的处理方式,无论是哪一种,仍然占有土地资源。其次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现代的垃圾含有化学物质,有害物质会随着地球的循环而进入到整个生态圈中,污染水源和土地等,最终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第三,可以实现再生资源的利用,将垃圾变废为宝,如回收纸张能够保护森林,回收果皮蔬菜等生物垃圾,就可以作为绿色肥料。最后,垃圾分类能提高民众价值观念,能够使得民众学会节约资源、利用资源,提高个人最终的素质素养。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垃圾处理问题,应该从年轻人做起,从高校做起,这对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调查与研究

1.1 选择调查高校与对象及方法

调查地点:在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东湖学院等5所高校中展开:

调查时间:2019年7月-8月。

调查对象:5所高校的在职员工和留校学生,也包括部分参观市民。

此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实地考察,通过大量调查得到一系列基础数据。为保证此次调查的公平性,保护他人隐私和真实可靠性,本次调查为不记名调查。

1.2 问卷调查设计思路

(1)被调查者的年龄:通过统计建立年龄与后续问卷作答之间的关系。

(2)对于垃圾分类这一措施的知晓程度:直观了解调查人员是否了解垃圾分类。

(3)对垃圾分类所持的态度:主要是对垃圾源头控制以及是否会花时间去分类垃圾然后进行处理。

(4)如何普及垃圾分类的理念:结合一定的宣传手段和奖惩制度使人们对合理的垃圾分类有更多了解。

(5)对垃圾分类这一政策的看法:了解其中的优缺点,有利于改善优化垃圾分类途径。通过多元化开放式的问题,便于调查者了解分类的可实施性,并可对以上问题进行补充。问卷分为10个题目,从不同的层面对高校学生和教职员工或是市民进行多层次的深入调查。

1.3 问卷调查结果

1.3.1 调查对象基本数据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035份,有效回收980份。其中在校学生有860人,教职员工61人,普通市民59人。回收率为94%。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可满足本次调查要求。在调查对象中,其中大多数被调查者支持垃圾分类,但很多并不太了解。因此,如何普及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是政策实施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3.2 对于垃圾分类的了解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日常会进行简单垃圾分类的有105人,仅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10.7%,其中学生42人,教职员工33人,其他人员30人。另只有35%的调查对象对垃圾分类有一定了解,远低于预期(图1)。同时,有72%的调查对象表示支持垃圾分类。

图1 日常会进行垃圾分类的人员分布

1.3.3 多数人无垃圾分类意识原因解析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人认为,进行垃圾分类太复杂,以及目前没有相关正式政策来进行宣传,因此对此不太了解。从问卷中发现,有少部分人完全没有环保意识。当然,问卷结果也显示,大部分不了解的人在了解其重要性后也积极响应。笔者相信在垃圾分类政策落实后他们也会加入到环保的队伍中。

图2 是否会进行垃圾分类统计结果

1.3.4 调查对象对于制度的接受程度和看法

由于目前武汉未出台垃圾分类相关政策,所以只有32%的人对此表示赞同,另有60%的调查对象希望尽快出台这一制度。同时发现有97%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也应该出台对应措施来迎合政策,50%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对于垃圾分类做的好的人,应该有所嘉奖;反之则有相应处罚。

1.3.5 对于校园宣传方式的看法

对于校园这种场合特殊的社会环境,有97%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进行网络宣传,提高垃圾分类认知度。也有少部分认为可以结合寝室、食堂等垃圾产生较多的地方进行实体宣传,例如张贴海报、开展环保知识竞赛活动等,让人们更直观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其中,网络宣传的类型更倾向于微信公众号的推送,认为这样更贴近生活习惯。

1.4 对于调查结果的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得出以下结论:

(1)民众环保意识不够强烈: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调查者没听说垃圾分类这项措施,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进行分类,这是较为严重的现象。这和城市宣传力度有关。只有加强环保意识培养,使人们在生活中养成习惯,才能为真正落实垃圾分类政策打下基础。

(2)垃圾分类流程需简化: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人由于日常工作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无暇顾及垃圾分类。若将垃圾分类政策优化、简化,接受的人会更多,主动去分类垃圾的人也会更多,政策的落实也会更快。

(3)相关垃圾分类设施不完整:虽然现在武汉市还未严格实行垃圾分类,但是在调查中有不少人表明,如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那么他们很难去另外花时间完成相对复杂的分类工作。

2 解决方案

2.1 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环保理念

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奠定基础。垃圾分类关系国计民生,有利于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社会工程,每位市民都要培养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出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提高全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普及环保知识,提升全社会对环卫的认知水平,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垃圾分类监管的力度,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全民的良好习惯,在社会形成良性循环。综上,提高高校教职员工对垃圾分类的主观积极性是推行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的首要条件。

2.2 制定相关监管手段

作为校园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寝室垃圾与食堂垃圾的整治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可利用微信小程序签到实时跟进垃圾处理情况,加上反馈的数据进行垃圾的智能分类,并以积分制的形式设定奖惩规则。对于做的较好的寝室或食堂窗口进行表彰或适当奖励,对于做的不够的寝室或食堂窗口会进行相应惩罚。进而确保该实施方案的公平性,使其达到制度的有效性。

2.3 与食堂宿管等进行合作

在高校,产生垃圾最多的地方是食堂和寝室。在食堂,师生员工经常会使用一次性餐具,吃完后会随意丢弃。在高校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但是残余的垃圾在分类清理上十分麻烦。因此,可要求校园食堂,对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可收取一定费用,对自带餐具可减免部分费用,对外卖送餐可收取适当的打包费,变相提倡堂食,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垃圾分类的负担会相应降低。在寝室,呼吁宿管员变废为宝,依照上述所提到的奖惩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在学校的“重灾区”减少垃圾量,减轻垃圾分类的负担。

3 结论及建议

进行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但垃圾分类观念需深入人心,形成意识习惯是其关键。通过这次调查,使笔者对高校的垃圾分类现状有了全面的了解,结合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使高校师生员工树立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阐明垃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同时教会师生员工垃圾分类相关知识,使其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为。

(2)制订方便可行的垃圾分类政策,通过奖惩制度对政策进行落实和推进,让执行优秀者得到鼓励,并警示不足者完善。久之使全部教职员工形成垃圾分类习惯,为高校环境思政背景下开展环境育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食堂对象垃圾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垃圾去哪了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三千食堂
倒垃圾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