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及隐形助困研究

2019-12-25 01:13刘丽明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3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大数据

摘 要: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随着国家精准扶贫的开展,国家、政府、社会各界、学校等对贫困大学生给予大量资助。但由于物质贫困,贫困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其精神贫困问题也日益显现,影响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应转变助困理念,更新助困方式,采取更多隐形有效的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物质助困和精神脱贫。

关键词:大数据;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隐形助困

贫困大学生由物质贫困带来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情感诉求、人际交往等精神方面的问题不断凸显,巨大的精神压力不断困扰并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正常生活。高校对贫困生承担着教育、培养和解困责任,大数据背景下,在更新助困方式的同时,应加大力度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进行精神解困。

一、贫困大学生需要精神需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为了生存必须进行交往,结成社会关系,人类社会关系的结成和发展过程是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人是现实性意义上的人,人为了更加体面和有意义地活着,必须通过劳动和交往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这种需求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贫困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的一部分,追求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要比物质欲望的满足要求更高、更强烈。因此,学校在助困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和帮助贫困大学生满足其精神需求,进行精神解困。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全面发展,“就作为个体的人而言,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即作为个体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 、智力 、能力 、体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等”。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精神需求的关注提出更高要求,包括理想信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情感诉求、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及表现

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积极健康,刻苦努力,熱情开朗,尽力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努力上进,品学兼优,是学习生活中的佼佼者。当然,也有部分贫困大学生陷入物质贫困引发的精神贫困中。所谓精神贫困,有学者认为 “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是指由于经济贫困而衍生出来的观念倾斜、精神扭曲而处于一种心理病态。主要表现为在思想上、心理上发生的扭曲现象”。李强认为,“大学生精神贫困表现主要集中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四个方面。在价值观方面,表现为缺乏理想,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内心世界方面,表现为自卑、失落,缺乏自信;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为孤僻和自我封闭;在生活享受方面,表现为盲目攀比,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

综合以上学者的论述,笔者认为,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是指由于不可控制的物质贫困引发的在大学生身上显现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情感诉求、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如迷茫困惑、自卑堕落、敏感封闭、孤独脆弱、焦虑等精神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自卑堕落,贫困大学生想要提高学习成绩获得认同,而在大学综合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里,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高中阶段引以为傲的学习成绩到了大学不再是自己的优势,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周围同学日益优秀,面对难以迅速提高的综合素质,贫困大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堕落心理;第二,内疚自责,贫困生一方面想要通过兼职、勤工助学等渠道获得更多资助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又想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己,二者冲突时产生的心理压力和矛盾;第三,敏感封闭脆弱的个性心理,贫困大学生由于困难的家庭,拮据的物质条件,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渴望老师同学的理解,同时又不想被贴上贫困生的标签,敏感多疑的心理状态,怀疑甚至拒绝他人的友善帮助,封闭自己。

三、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成因

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客观的原因,也有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困难是直接原因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家庭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为支付学费、生活费,父母节衣缩食、外出务工,贫困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报恩压力、学习压力,又承担着就业焦虑。另外,进入大学后,原生家庭带来的消费水平、学识能力水平差距较大,同学之间贫富差距较大,贫困大学生在较低的生活消费、狭窄的阅历视野中与富裕同学相比显得相形见绌,而产生自卑嫉妒心理。

(二)缺少财商教育

财商教育与情商、智商教育同样重要。财商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罗伯特·清崎提出的概念。他认为,财商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是理财的智慧,其主要包括正确认识金钱及其规律的能力和正确使用金钱的能力”。在我国大多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缺少财商教育,导致贫困大学生无法正确合理使用金钱,管理金钱,甚至为了面子和人际交往的安全感,超支、借贷、校园贷消费,形成挥霍和享乐的病态心理。

(三)高校助困缺少人文关怀

当前,国家、政府、社会各界都是通过学校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学校在承接资助时,不恰当的助困方式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心理伤害,有的以公开演讲和竞选的方式认定和评价贫困等级,贫困学生顾忌个人自尊没有参与竞选,未获得贫困资助。另外,社会各界对贫困生的资助过于大张旗鼓,没有照顾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感受,缺乏人文关怀。

(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绝大数贫困生善良、上进,积极健康,但也有部分贫困生接受着国家政府和他人的帮助后,挥霍金钱、自私享乐,不思进取,慵懒堕落,缺乏诚信,形成“等、靠、要”的受助心理。

四、贫困大学生隐形助困途径

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是困扰高校助困和育人的

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更全面地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更人文和温暖助困,需要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利用大数据资助贫困大学生

首先,高校应完善校园一卡通使用系统,采集学生的日常消费数据,对于日常生活消费低于一定标准的贫困生,学校进行校园卡打款助困,这样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同时也受到帮助,也避免了大张旗鼓地公开资助造成的伤害。其次,建立贫困大学生档案数据,掌握贫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日常消费、勤工俭学、社交情况、行为轨迹等,当出现非正常大额消费时,与其进行沟通和谈话,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教育;当贫困大学生出现贷款逾期不还或者恶意拖欠学费住宿费时,对其进行提醒和诚信教育。再次,定期进行心理测试,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帮扶教育。

(二)扶志教育

第一,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解困能力和学习能力,扶贫先扶志,引导和帮助贫困大学生客观看待原生家庭的经济困难,正确对待经济贫困问题。鼓励贫困大学生以改变经济贫困为动力,全面发展。第二,引导贫困生努力进取,自信自強,克服困难,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三,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财商教育,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提高正确使用、管理金钱的能力。第四,开展有效的职业能力培训和就业培训,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就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引导贫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念,帮助其顺利择业就业。

大数据背景下,通过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采用隐形恰当的助困方式,教育、引导、帮扶和人文关怀,减少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守护贫困大学生的柔软心灵,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实现利用大数据人文育人和温暖助困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昝玉林,郑永廷.高校德育与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需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06).

[2] 胡侠.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状况和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 潘何琴.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及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7(06).

[4] 吴丽萍.人的全面发展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J].实事求是,2002(02):44.

[5] 周钟铭.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05):46.

[6] 李强.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分析及解决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5):60.

[7] 高佳.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J].外国教育研究,2008(07):35.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135.

基金项目:文章为玉溪师范学院2018年校级大学生成长工作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03。

作者简介:刘丽明(1987.10- ),女,汉族,玉溪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大数据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