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2019-12-25 01:13周立波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3期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策略隐喻

摘 要:时政文体作为国家对外宣传和外界了解中国的最权威来源,其翻译有着严格的要求。时政文体中政府工作报告兼有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征,其中有许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隐喻性表达恰如其分地运用于行文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是需要仔细斟酌考虑的。在应用翻译功能论指导下,翻译隐喻时可相应地采取异化、归化、省译、释意等策略,这些翻译策略也为其他类似时政文体中隐喻翻译提供了一些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时政文;政府工作报告;应用翻译;隐喻;翻译策略

中国政府每年在“两会”上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做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国情、中国政府的政策和主张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受到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关注。因此其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兼有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征,其翻译实属时政文体翻译。在这样正式的文体中有许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隐喻性表达恰如其分地运用于行文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基于何种翻译理论,采用何种翻译策略与方法翻译这些隐喻,对于译者来说是需要仔细斟酌考虑的。

一、应用翻译功能论和其翻译策略

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其核心就是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涉及委托人、译者、接受者多方专业人士集体参与的整体复杂行为。因此,它要求译者应根据委托人的翻译要求和翻译活动的目的,结合文本的交际功能和译文读者的期盼,来决定源语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顺利完成翻译跨文化活动的文化转换和交际目的。大部分的应用翻译活动都带有明确而特定的目的,而且整个流程一直是一个多方参与的整体行为。因此,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在宏观策略上为应用翻译指明方向,还为译者顺利实施不同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可行性途径。

在翻译策略上,功能翻译理论主张从文本功能出发,注重源语文本的分析与解读。纽马克认为:“‘语义翻译用于‘表达型文本,‘交际翻译法用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前者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接近原文,后者则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傳递的效果,分别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但是,纽马克也指出,很少有文章是只有一种功能的,大部分文章是以一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两种。因此,对于功能不同的文本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要善于灵活处理。

二、隐喻与隐喻性思维

“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a, 意思就是 “转换之后的含义”。隐喻是以“相似”和“联想”为基础的,也即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一类似之处。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即一种借助于相似性的替代过程,从本质上说是“联想式”的。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种语言现象,是不同类事物间的比较。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思维现象,是用甲事物来理解或解释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段。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性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思维,它超越概念、判断、推理的精确性和有序性,直接对认知对象进行高度概括和抽象。形象性思维是隐喻性思维的突出特点,并使之带有明显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评价。

三、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丰富的隐喻现象,由于人类认知结构的相似性,英语和汉语中的喻义有很多相同或相似性;同时,由于中西两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喻义又有不同之处;甚至可能同一喻体在一语言中有喻义,而在另一语言中却喻义空缺。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时,要充分理解附加在词语上的文化信息与隐喻意义,同时也要考虑时政文体翻译的特殊性。

(一)“异化”策略——直译原文比喻

政府工作报告属于纽马克所说的“表达型”文本,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尽可能地贴近原语的句法、语义结构将原文语境意义准确表达出来。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涉及国家方针政策,涉及到政治影响和国家形象,用词都很严格,即使使用隐喻,也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所以在翻译时一定要紧扣原文用词谨慎,中规中矩,又要吃透原文用词内涵。

同时,由于这类文体的权威性,译者在翻译时要受到源语权力话语的制约。一方面,由于源语权利话语的影响,译者在翻译时尽量以直译来传达原文的意义,即使这些词语用法的存在会让译语读者觉得陌生;另一方面, 源语权利话语也会有意识的让译者保留这些词汇用语中的中国特色,以更好的向其他国家宣传中国的政经策略,维护本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特色,从而达到向世界展示中国权力的目的。所以,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不少中国式的隐喻,为了保留原文语气,不会篡改说话人的意义,在不影响英语读者的理解时,往往采用“异化”策略照直译出,例如“攻坚期和深水区——a critical stage and a deep water zone”,“坚守耕地红线——make sure that Chinas cultivated land area does not fall below the red line of 120 million hectares”,“黑名单制度——a blacklisting system”,“ 拦路虎”——tigers in the road”等。像“深水区”、“红线”、“黑名单”、“拦路虎”等在英文中能找到完全对应的形象,也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可按原文形象直接译出,既保留了源语文化色彩,又准确转达了喻义,是一种典型的“异化”策略。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像这样原文与译文完全对应的情况并不多见。在形象与喻义难以两全的情况下,译者大多采用以下几种手法。

(二)“归化”策略——将源语喻体替换成译语喻体

在翻译政府工作报告时,译者一定要清楚译出的内容是给外国人看的,是为了让世界了解自己。当译本与目的语文化中的权力话语相冲突时,译本自然就会受到禁止和排斥,译语读者会对译本进行抵抗。当译出的内容外国读者不能理解或者产生歧义或误解,这就达不到外宣的目的。因此,一些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可采用“交际翻译”方法进行适当的转译或改译,以利于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达到翻译的目的。

译者在掌握汉英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寻找原文和译文喻体所表达的两个事物或概念的关联内涵,在原文与译文隐喻概念上建立起某种同质或相似与相近的喻义关系,使原文与译文的喻体形式与喻指都吻合,达到译文与原文都是传递同一个隐喻。当源语与译语中都有约定俗成的形象用语,喻义相近但喻体不同,习惯上译语已有另一形象来表达,这时可以将源语喻体替换成译语喻体。例如:“开创新局——made new ground”,“让失信者寸步难行——make those who lose credibility pay the price”,“ 兜底线——a cushion in place”,“ 补短板——shored up our weak spots”等,这里的“新局”、“底线”、“短板”分别替换成“new ground”, “a cushion”和“weak spots”,“寸步难行”改成“pay the price”。雖然形象有所不同,或者有些形象已经消失,与汉语读者感受可能不同,但都准确地表达了原文喻义,易于译语读者理解,很好地完成“交际翻译”的目的。

(三)省译——去掉形象完全不译

有些情况下,隐喻的使用只是上下文语气的延伸或补充,意在加深印象和强化语气,其喻义已隐含在上下文中,为避免行文累赘或语义重复,一般去掉形象不译,改用普通语言表达。例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break mental shackles and vested interests with great determination”,“在国际市场汪洋大海中搏击风浪——embrace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聚焦靶心,精准发力——targeted steps to address the serious issues”等等。其中“藩篱”,“汪洋大海”的形象在译文中完全省去,而“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搏击风浪”只用了“with great determination”和“embrace”这些普通语言来表达,“靶心”只用了“targeted”。这些隐喻的源语形象已基本消失,但译文通顺达意,若直译反而会让人产生误解,虽然失去了源语鲜明的文化色彩,与源语读者产生的文化联想仍有距离,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四)释意——舍形象保喻义

当原文喻义在译文中没有约定俗成的形象,又不能在译文中用原文形象来设喻,这样容易造成歧义或误解,此时为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译文的读者效应,在形象与喻义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原文喻义采用释意的方法,去形留义,突出原文喻义的表达。这种译法的好处是意义准确,不会歪曲原义,但不足的是,也丧失了源语的文化色彩。例如:“社会政策要托底——social policies meet peoples basic needs”,“让市场吃了‘定心丸—— All these efforts reassured the market”,“为长远发展铺路搭桥——creating conditions for sustaining long-term development”,“阳光财政——transparency of public finance”,“啃了不少硬骨头——tackled many tough issues” 等。“托底”译成“meet basic needs”,“定心丸”只用动词“reassure”表达,一目了然地让译语读者明白这里的“底”指的是人民的基本需求,“吃定心丸”是让人安心的意思;如果把“铺路搭桥”、“硬骨头”直译成“pave the way and build a bridge”、“hard bones”,很难让译语读者理解这一形象,也就无法明白此话的含义;“阳光”就是指透明,用释意的方法很好地阐释了源语的喻义。这样的翻译将源语的喻义阐释的非常准确,唯一的遗憾就是源语喻体形象已彻底消失,与汉语读者的感受相去甚远,这也是翻译的无奈。

四、结语

纵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隐喻翻译,应用翻译功能论对其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应用起着指导作用。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看,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读者关注的是这类文体发出的信息或内容,是“说话人的思想”,传递说话人语言词汇上的技巧固然重要,但若导致读者误解或不解则得不偿失,因而在政府工作报告的隐喻翻译中,尽可采用灵活手法,推敲原文字里行间的内涵,或保留原文形象,或转换形象,甚至根据原文喻义省略或阐释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源语和译语权利话语的影响,在翻译中掌握分寸、灵活处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求译者有高超的语言艺术翻译技巧,另一方面还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这也是时政翻译所必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2] 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 周倩.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对比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2(06).

[4] 祝敏.外宣翻译策略的隐喻性思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5] 张霞,李青.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权力话语对译者的影响——以2012 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9年度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人文社科类)“‘翻译工作坊视角下翻译专业教学改革与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JK0715。

作者简介:周立波(1980.12- ),女,北京人,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策略隐喻
《活的隐喻》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政府工作报告》圈定今年重点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诞生记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潜台词如何驱动中国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