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绘秋景,闲笔出真情

2019-12-25 07:04戴梦姿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11期
关键词:结构主义郁达夫文本

戴梦姿

《故都的秋》写于抗战时期,1934年作者郁达夫到达北平,触景生情,写下此文。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他不仅在这个秋里添了许多与之无关的南方的秋,还在字里行间融入了他独特的审美取向、主观感情和人生态度。因此,走进文本,作品内容和作者情感上的矛盾接踵而来,采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原理进行解读,我们不仅能把文章结构梳理得更加清晰明朗,贴近文本的深层意义,而且在情感态度方面,更易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把握其深沉复杂的思想情感。

结构主义最初是从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衍生出来的对文学作品评价的一种方法。罗兰·巴尔特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文学批评中的“二元对立”,他指出“通过找出文本中其他的对立双方以及分析这些对立双方是怎样相关的,结构主义学家就能解构文本并解释其意义”。二元对立法的运用对读者的理解和评价文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解读《故都的秋》这一文本时,我们可以从景物描写、寓意表达及人物刻画等角度入手,运用二元对立的原理走进文本,去细细品味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故都“秋味”。

一、空间层面的二元对立:一南一北

结构主义主张从事物的整体层面上,或者从其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上对事物进行考察和把握。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一种其内部各部分之间都相互关联着的封闭系统。在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尤其重要的是差异关系,包括二元对立。纵观全文,我们发现《故都的秋》不仅描写了北平的秋天,还多处提及南方的秋。由对立或差异所带来的对立结构是帮助读者获取意义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因此在解读这一文本时,可以从南北空间层面的对立入手,通过分析文本景物描写中一些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二元对立项,体会南北之秋的不同,然后再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系统,从而探索景物背后象征着的不同生命形态的追求。

1.景物描写中的二元对立

南北之别,体现在景物描写的运用上。郁达夫开篇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来描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是作者对北国之秋注入主观感情色彩而提炼出来的典型特征,而江南则与之截然不同,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风而少雨”,秋味不浓,秋的气息不足。“文本中语言信息的正确解读取决于文本上下左右其他对立项的解读”。郁达夫在文中细细描绘了南北之秋的不同,在他笔下,尽管江南和故都的典型景观分处异端,却呼应密切,对比显著。分析散文中秋景的二元对立:仰望天空,云高天碧、驯鸽飞声,槐树叶底漏丝丝日光,破壁腰中有牵牛花花朵静对,这是与篇首总写江南之秋中的“天的颜色显得淡”一句对比而言的;“俯视地面,可见槐树点缀,落蕊铺地,无声无味,脚感微细柔软,扫帚过后道道丝纹,视觉细腻清闲,潜意识里落寞”,这是与总写江南之秋中的“草木凋得慢”一句相比较的;“北方一阵秋风一阵雨,一层秋雨一层凉;秋雨过后即天晴,来也悠悠去也匆匆;饶有兴趣的更有那都市闲人雨后话凉的神态举止,拿腔摆调的平仄歧韵,陡添了北方秋雨的可人情意”,而南方的秋雨虽没有明显的表像,但可臆测到:平、无味、不像样,即总写中所言的:多雨而少风。索绪尔说:“语言既是一个系统,它的各项要素都有连带关系,而且其中每项要素的价值都是因为有其它各项要素同时存在的结果。”也就是语言中任何一个词或句都是在和别的词或句形成二项对立时,表现出它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南北之秋的对比,作者对秋的认识和情感被烘托得淋漓尽致。在故都的秋中,任何一个景物描写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主次分明,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安排,从而使整个画面饱含结构之美。

2.生命形态上的二元对立

南北之别,体现在生命形态的塑造上。郁达夫正笔实写,绘光绘形,状物抒怀,其声其色呼之欲出,触之动人。为了让世人一眼望尽他的喜爱,在描写江南之秋时,他以时隐时现的手笔,浅墨虚写,只占一些画面,将大段笔墨投入故都之秋,还用了几个新颖别致的比喻去形容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区别。黄酒的温和与白干的浓烈,稀饭的清淡与馍馍的厚重,鲈鱼的鲜嫩与大蟹的醇美,黄犬的机巧灵秀与骆驼的朴实沉稳,看似和南北之秋无关的事物,作者却借了它们的特点,以力、质、味、形这些来比较南北秋天的异形殊质。在故都之秋与南方之秋的景物对比描写中,郁达夫指出“轻浅庸常”是南国之秋的特征,但更是一种生命形态的形象化表达;“深刻厚重”是北国之秋的质地,实则指向另一种生命形态。这种南北方秋天的对立实际上暗示着两种生命形态的对立。尽管南方的秋天是美丽的,但是两者间,作者的情感倾向明显偏重于后者。郁达夫通过故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立,象征性地表明了自己的取向与追求,即选择、赞美像故都之秋一样“清、静、凉”的生命形态。郁达夫渴望在救国救民一事上付诸行动,以求“深刻厚重”,实现理想的生命形态。“轻浅庸常”往往长命,“深刻厚重”往往短命,而郁達夫看重的是后者,哪怕为此殒命。通过对立性来把握差异性的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于二元对立项来说,结构主义者在找出一组组二元对立项的同时,又不自觉地强调在二元对立项中总有一方占据强势地位,支配甚至决定着另一方。换言之,结构主义者认为在二元对立项中存在着一种此优于彼的等级秩序。在散文中,映入郁达夫眼帘的秋色各有动人的神韵,但哪里的秋色都不及故都之秋动人,可以说作者写南方之秋,是为了衬托北方之秋的情景悲凉,质地浓厚,进而赞美像故都之秋一般的深刻厚重的生命形态。

二、情感意蕴的二元对立:一悲一喜

在结构主义理论中,二元对立论是解释语言与文化,人类思想的一种相当有力的工具。二元对立就是一种矛盾对立。除了景物描写上的对立,《故都的秋》中还存在情感意识的二元对立,其中暗藏着两条情感脉络,喜庆意识的“颂秋”与悲伤意识的“悲秋”。在这篇文章中,郁达夫体验秋的深味,讲述秋的清静,感叹秋的悲凉,希望留住秋的美丽。我们很难说作家是在“颂秋”还是“悲秋”。细读文章,我们既能读出秋的蓬勃气势,又能感受到作者走投无路,一瞬间跌进秋的悲凉意境之中的哀婉。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建立在二元对立的结构里,通过作者情感意识上的“二元对立”,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

1.主题双重意蕴的设置

一方面,郁达夫在颂秋。他把我们带入皇城人海中,和他一块儿去品一品普通生活中那浓浓的秋味。从“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到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等北国特产,连“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从秋雨过后斜桥影里人们拖腔拿调的悠闲互答,再到“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郁达夫就像古今无数的文人墨客一般,用文字为我们浓墨重彩地呈现出他眼中的故都秋景,他气定神闲地引领我们体验秋之清,秋之静,带着喜爱之情在字里行间多角度地描摹北国之秋的色彩、味觉、形体,我们能在文字中感受到他对故都秋天的歌颂,尽管在颂秋时,又在字里行间添上了一丝悲凉。所以在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说郁达夫是在悲秋。写槐写蕊,他首着一个“落”字,槐蕊有花之形而无花之名,那满目断肠的落蕊,恰似那衰残的生命。作者把悲凉、落寞甚至死亡视为美,而落蕊带着一抹生命即逝的壮美。写蝉写声,他首着一“衰”字。“衰弱”“残声”是容易让人联想到生命枯槁的词,是对“悲凉”的最好注释。这源自自然的悲鸣,与秋风秋雨带来的凉意,交织成沉郁顿挫的秋曲,在天地间飘忽,那是一种生命临近死亡的哀鸣。写雨写人,他首着一“叹”字,闲人的雨后话凉,看似清闲,然一“叹”字背后,传达出当时北平普通百姓内心的哀伤。看似悠闲,然细味之,也能品味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凉和忧愁。写树写枣,他首着一“风”字。写枣先写其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写枣子,绘形绘色,精细之至。然而此物其生也不择,其用也无伦,想来怎不令人慨叹欷歔。故都之秋,天上地上,无论声色,无论人物,都贯以生命的音符,都伴以弱者的悲鸣,从而合奏起生命的悲歌。作者从衰微的生命入笔,以悲凉为美,字里行间都在颂秋,也都在悲秋。在文中,郁达夫敏感的心会被一片秋草和落蕊触碰,被衰弱的蝉声缠绕,被秋雨打湿,被凉风扫过。因此无论是在“破壁腰中”,是面对牵牛花的蓝朵,还是写秋草、落蕊、蝉声、秋雨、凉风,都有悲凉的况味。他是在颂秋,故都的一草一叶都缠绕着他的情思,他又是在悲秋,秋天的冷落萧条融入了他深沉悲凉的忧思。在两相对立之中,《故都的秋》显得含蓄而幽远,绵长而深邃。

2.情感意识的对立体现

文学作品不同的风格带着时代风尚和作者个性的鲜明印记,离开历史和作家生平的研究,风格特点便难以阐明。因此,普遍性与特殊性,作品与作者及其历史环境,在文学研究中又是一种二项对立,只有考虑到这种对立,才能理解它们之间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在这篇散文中,包含着两组对立的态度。郁达夫写了众多故都的景,每一处都圆融着他深沉的爱,而爱的极致是悲凉,我们竟然能从这一片赤忱的热爱之中听闻作者那一声浓得化不开的悲伤叹息。一个人爱一个地方总是有理由的,一个人面对故都的秋所引发的悲凉也是有理由的。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这是他心上永远的一道创伤,这痛楚时隐时现,使得作者在秋的感悟中体会到了那深刻的悲凉。加之故都的逐渐颓败,特殊环境和历史风云撒在了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的阴影。郁达夫在其于一九二六年的散文《一个人在途上》中写到“秋风吹叶落的时候,别了龙儿和女人,再上某地大学去为朋友帮忙,当时他们俩还往西车站去送我来哩”。而郁达夫写于一九三六年的散文《北平的四季》,其中一段则写道:“在北京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己幼年的故乡以外——去一住,谁也会得重想起北京,再希望回去,隐隐地对北京害起剧烈的怀乡病来。这一种经验,原是住过北京的人,个个都有,而在我自己,却感觉得格外的浓,格外的切。最大的原因或许是为了我那长子之骨,现在也还埋在郊外广谊园的坟山,而几位极要好的知己,又是在那里同时毙命的受难者的一群。”讀过《一个人在途上》和《北平的四季》的人才能从郁达夫的经历中明白他那一份深沉的痛。但仅仅作这样的理解还不够,也就是说爱的悲凉并不止于此。此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八月,这一年作者已三十八岁,文人的伤感来自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对岁月的深刻体悟,来自他们对时光匆匆的无奈,更来自他们对自己生命的看重,所以这样的秋不能不使他们尽情表达生命的意绪。能观赏和体悟故都的秋是生之快慰,尽管有悲凉伴随着这种快慰。作者在这篇散文里刻画着对故都的那片深爱以及爱背后暗藏的那份无奈哀怨与悲凉,那是一种对立体现的情感,郁达夫深爱着故都,尽管这片故土有着令他痛苦的回忆。作者虽然没有在《故都的秋》中提到自己的遭遇,但是其矛盾着的情感还是通过他的文字传达给了读者,这种悲与喜二元对立效果深刻地反映出作者情感的复杂,因此他笔下的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也有秋的落寞。结构主义把文学作品看作整体,同时对整体的局部精剖细研,但又认为局部描绘意义不大,只有各方面联合起来在整体中考察才有意义。因此,在探讨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时,要知人论世,立足全文,结合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来分析作品。

三、人生追求的二元对立:一“进”一“退”

结构主义认为,构成文本的语言本身就是多重意义的集合体,语句中每个词的意义并非本身自足的,而是超出自身之外,在纵横交错的关系网中得以确立的,即语言中任何一项的意义都取决于它与上下左右其他各项的对立。人类思想的表达以及种种概念的成立往往又离不开其对立面的存在。由对立或差异所形成的对立结构通常是帮助读者获得意义的不容忽视的基础。在《故都的秋》中,不只是景物描写上寄托着郁达夫的悲喜,除此之外还有着人物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文中对都市闲人的描写,作者将这一类人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读取,他们的存在与作者的审美取向不太契合的,在作者喜爱的秋景里竟有这样一群不受欢迎的身影。从“二元对立”的角度来看,散文中的作者自己和都市闲人构成了对立关系。透过这种对立,我们能觉察到郁达夫爱国报国的人生追求。同时这份积极前进的追求与文中郁达夫希望摆脱俗世的退守,再一次构成了二元对立的关系。散文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我们从中既可以看到他桨声灯影间的包裹与退守,也能从中体会到他胸怀天下、奋勇前进的渴望。

1.人物刻画上的二元对立

二元对立也体现在人物刻画上。从“二元对立”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人物之间,不同的人物群体之间都存在着二元对立。通过文本,我们能构思出散文中的作者和他在文中提到的那一类都市闲人构成的二元对立关系。罗兰·巴特说:“结构主义要求将语段的细读与整体参照起来,目的是追求更大范围的文化内涵。郁达夫笔下的“都市闲人”是跟封建统治者有着千丝万缕的依附或联系的落魄文人。他们一向被封建礼教奴化到骨髓,尽管各自间表面相敬如宾,但骨子里却“一盘散沙”。几经风云变幻,尽管此时的北京城风雨飘摇,这些“都市闲人”也和普通民众一样,正在面临家国沦亡的厄运。可是在他们身上,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光荣传统已荡然无存,相反在那风雨倏忽的清秋时节,表面温文尔雅得令人可爱,从容恬静得教人可亲,然而透过这文质彬彬的神态,缓慢悠闲的谈吐,却是一副听天由命,任世态炎凉,逆来顺受,怯懦而麻木不仁的众生相,叫人可怜又可悲。作者对这类人的批判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深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是对入世救国的一种渴望。这篇散文没有一个字提及抗日救亡活动,但联系政局形势,联系郁达夫一贯的思想言行和他以后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我们发现文章表面看是对故都之秋的眷恋、热爱,实际上是作者对救国救民的企望,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深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来分析人物,更能突出人物形象的鲜明性。郁达夫一心报国的志向和都市闲人的麻木不仁的苟活形成了一个对立的关系,在他透着几分讽刺之意的笔端背后,是他对“故都”昔日辉煌的怀念和歌颂。

2.价值追求上的二元对立

故都已经成为作者生命里的一个意象,是他心灵的憩园。散文开篇的“清”根据所写内容看,可理解为清静、清闲等意思。在漂泊的世界上,作者多么向往这种清静和清闲,文中泡浓茶看天色的描写,可以说是对北京市民生活的真切表现,其中寄予着他深深的向往,他喜欢观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喜欢做一个普通百姓。作者将生活态度体现在了文章的角角落落,我们在文章中可以看到,郁达夫用槐树的落蕊“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夜里无声无息悄然降落,铺得满地,去描绘故都的秋。他运用视觉的张力着力刻画大自然的“静谧”。接着动用听觉、味觉去体会,“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敏感心细的他,还是感出了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一点点”和两个“极”,把静寂的环境和恬静的心绪刻画得入木三分,这里与其说是一种触觉,不如说是对最细微的生命颤动的心灵感知。在这份看似坐看庭前花开花落的雅致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摆脱俗世的渴望,对恬静淡然生活的渴求。郁达夫是设色的高手,蓝色的牵牛花已经透出了忧郁,与高阔的蓝天构出和谐的秋之基调,展示了独特的审美情趣,他还不忘在旁边加上“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两相映照,优雅之极。在作者看来,牵牛花那么稚嫩,那么清雅,旁置一二秋草,更能映现牵牛花之淡雅韵致。这种清雅超出了世俗的审美视野,领略它得有一种摆脱俗世的淡定闲适心情。可是郁达夫真的完全想做个“闲人”吗?当我们读到这篇散文的结尾,读到“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时候,能在那从容不迫,如数家珍的娓娓诉中,在那诗意动人、淡然恬静的文字里,读出一种凛然,一种悲壮。与那份避世退隐之意对立的是他在文章中体现出的入世情怀,那份对人生的执着追求。

郁达夫在写于一九三四年七月十七日的《故都日记》中提到:“应《人间世》催稿,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所谓“故都”通常指已经被推翻的旧王朝的国都。郁达夫这篇文章无疑是指当时的北平,现在的北京。在当时的环境下,对饱受内忧外患的华夏大地而言,“故都”一词,已经成为极易唤起人们联想,触痛人们神经,令国人为之感伤的字眼。我们可以把《故都的秋》看成郁达夫献给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故都北京城的礼赞和感伤之歌。北国高远的天空,开阔的意境,安详中透着一种孤傲,这是皇城才有的气势,即使粗布短袄,素面朝天,依然会透出一股贵气,郁达夫欣赏的,正是这样一种气质。哪怕此时的故都,建筑大部分已被拆去,却只剩下“破屋”“破壁”一片残破萎靡和病入膏肓般的腐朽,既像那槐花的落蕊般悄无声地没落,又像秋蝉般在有气无力的哀鸣中走向衰亡,郁达夫依然深爱着这片热土。结构主义提到:“将文化现象进行分解,按二元对立结构框架重新组合,现其本质意义和价值,即文化现象的深层结构。”彼时彼地,故都已在异族侵略者的觊觎与威胁之中,郁达夫希冀通过自己的描述,让维系着中国文化精神的“故都的秋”长存人世间。他一介寒儒,手无缚鸡之力,虽无保卫故都的勇武,却不乏与“故都的秋”共存亡,甚至是以自己的生命换取“故都的秋”永世长存的气概。在表现了他审美感受的文字中,有着对保卫这片故土、唤醒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切向往,我们可以从郁达夫摆脱俗世的淡定闲适与其积极入世的执著追求的对立中探寻到郁达夫真切的渴望。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理论的根本所在,它反映在作品的主题、主要人物和多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上,通过分析文中的对立结构,使文章中的各个关系项更加清晰,可以说散文中每一个景象,每一个人物,每一段叙述都有着深层的含义与对立。通过细读和分析《故都的秋》,我们发现文章在选景、抒情和题旨上都藏着对立的方面。这些二元对立不是相互独立、孤立存在的,相反,它们相互联系、交织构成整个文本的内容和结构。郁达夫在写《故都的秋》时,既是在描外在的“象”,也是在扬内在的“意”。在景物的选择中,外物为表,生命是里;在题旨的刻画中,颂秋为表,悲秋是里;在抒情的笔触下,悠闲为表,深沉是里。我们以二元对立的模式深入文章中词汇、寓意及人物,使故都之秋的主题凸显得更为鲜明,人物形象刻画得更为清晰。

法国叙事符号学大师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提到,“根据二元对立的结构原则,研究者可以把研究对象进一步分解成众多结构成分,并从中找到一些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排列、转换关系,这种结构能让两对立的事物产生区别和对比,进而产生另一层次上各自的意义,研究者能够借此重新认识研究对象结构上的复杂性。作为结构主义理论的根本,二元对立是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的理论基础,结构主义文论强调用成对的概念,并通过两种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来构建意义。我们在分析故都的秋时,就用了这一方法。通过文中的几对对立项,我们探讨出散文本身蕴藏的深层含义,里面不只有郁达夫自身的情感脉络,更是一个时期众生的缩影。《故都的秋》之所以成为文学的经典,不仅缘于其诗意的语言文字,真挚的爱国情感,还因为它揭示了许多历史、现实、文化方面的问题,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通过对立性来把握差异性的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可以说,结构主义二元对立这种方法扩展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深入文章的结构和意蕴、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拓展其内在的价值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沿着这条思路去追寻文本表层形式下所掩盖的文本内涵,将会使我们获得许多意外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2).

[2]郁达夫.郁达夫日记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3]俞王毛,张小华.秋气堪悲未必然——也谈《故都的秋》的情感基调[J].语文建设,2013(28).

[4]董国俊.重读《故都的秋》中的秋景图[J].中学语文教学,2011(06).

[5]罗崇祥.郁达夫的悲凉颂歌——《故都的秋》[J].甘肃教育,2006(16).

[6]李卓.郁达夫的营构之秋——以《故都的秋》教学为例[J].语文学习,2018(06).

[7]吕文娟.郁达夫的秋天与秋天的郁达夫——抓住“景”与“情”创新设计《故都的秋》[J].才智,2010(18).

[8]顾淋丽.“悲凉之好”之我见——谈《故都的秋》的审美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34).

[9]文继炬.那是一触摸就令人伤怀的记忆——《故都的秋》教学设计[J].语文學习,2007(10).

[10]方汉泉.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7).

猜你喜欢
结构主义郁达夫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结构主义语言学视野下的电影“赋比兴”问题综议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贵人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