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间牵引钉配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在颌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2019-12-26 08:10曾志梅陈晓明刘翔
医疗装备 2019年23期
关键词:牙弓钛板颌骨

曾志梅,陈晓明,刘翔

江西省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颌骨骨折多因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及打架等外力间接或是直接作用于患者颌面部引起,患者症状包括咬合错乱、面部畸形、张口受限及口腔周围肌功能障碍等。以往临床多采用牙弓夹板行颌间结扎术治疗颌骨骨折患者,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颌骨功能恢复,但该手术缺点在于操作复杂、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牙弓夹板生物相容性较差及固定时间长[1]。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新材料及新技术不断被提出并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在颌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微型钛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引起骨质沉积;同时,辅以颌间牵引,能经弹性牵引作用,对肌肉力量失衡情况进行调整,纠正微小骨折错位[2-3]。本研究探讨颌间牵引钉配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在颌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江西省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颌骨骨折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2例。试验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22~64岁,平均(46.85±8.34)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伤19例,打击伤7例,高空坠落伤10例,其他6例;骨折部位,上下颌骨骨折7例,上颌骨骨折11例,下颌骨骨折13例,上颌骨合并颧骨骨折11例。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4~63岁,平均(47.03±8.16)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伤18例,打击伤5例,高空坠落伤11例,其他8例;骨折部位,上下颌骨骨折8例,上颌骨骨折12例,下颌骨骨折14例,上颌骨合并颧骨骨折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判定为颌骨骨折;无脑脊液渗漏;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陈旧性骨折及粉碎性骨折患者;存在严重颅脑疾病患者;合并传染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长时间口腔疾病患者。

1.2 方法

试验组行颌间牵引钉配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术前行常规X线片检查,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协助患者取仰卧位,给予全身麻醉,选择外口入路,充分暴露骨折位置;彻底清除骨折端血块,并游离碎骨、肉芽组织;于CT引导作用下,避开患者神经组织及血管,在牙槽嵴处选取牵引钉植入点;于两侧第一前磨牙根和上、下颌尖牙中间距离龈缘0.4 cm处拧入颌间牵引钉,顺时针准确旋入上下颌骨,并上下对应植入颌间牵引钉8枚,再经弹性橡皮圈固定牵引颌间,定期调整橡皮圈弹性;选取适宜的微型钛板安装在固定部位,对骨折端实施塑性固定,将钛板垂直在骨折线,清洗手术创口后缝合。

对照组给予牙弓夹板颌间结扎术治疗:牵引并固定骨折处,利用不锈钢结扎丝将牙弓夹板固定在上下颌牙列内,常规情况下由患侧第一磨牙至对侧第一磨牙经橡皮圈固定牵引患者上下颌牙列。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功能恢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1)功能恢复效果包括开口功能、颌面部功能及咀嚼功能,每个指标评分均为0~3分,评分越高提示功能恢复效果越差[4]。(2)并发症包括术后排异反应、牙龈损伤、骨折移位、切口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功能恢复效果比较

术后6个月,两组开口功能、颌面部功能、咀嚼功能均优于同组术前,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功能恢复效果比较(分,±s)

表1 两组功能恢复效果比较(分,±s)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术后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开口功能 颌面部功能 咀嚼功能对照组 42术前 2.09±0.74 2.20±0.58 2.31±0.50术后 6 个月 1.12±0.49a 1.22±0.46a 1.46±0.35a试验组 42术前 2.10±0.68 2.15±0.63 2.29±0.55术后 6 个月 0.67±0.51ab 0.96±0.21ab 0.71±0.27ab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颌骨骨折是一种高发性口腔颌面部骨折,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对骨折断端实施复位,以恢复颌骨生理结构,并对患者面部外形、口腔咀嚼功能及咬合关系进行修复。牙弓夹板行颌间结扎术是临床治疗颌骨骨折患者的常见术式,可基本满足复位要求,但牙弓夹板、结扎钢丝的安置过程较为复杂,稳定性较差,患者颌关节运动短时间内受限,且该术式易破坏牙周组织;另外,牙弓夹板舒适度较低,伴显著异物感,不利于口腔清洁,不利于营养摄取,影响牙周环境;同时,手术操作时间长,操作过程复杂、难度大,治疗效果欠佳。

颌间牵引钉配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是临床治疗颌骨骨折患者的新型术式,该手术所用的微型钛板具有质量坚固、体积小及易塑性强等优势,可产生抗压、抗弯作用;微型钛板生物相容性较好,能够降低人体排异反应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此外,该手术视野良好,钛板可紧密贴合骨面,增加牵引度,预防牵引松动,提高支持力可靠性及稳固性,防止固定板移位及断裂,确保骨折断端的愈合效果[5-6]。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试验组开口功能、颌面部功能、咀嚼功能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颌间牵引钉配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可有效改善颌骨骨折患者的开口功能、颌面部功能、咀嚼功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且并发症少,易被患者接受。经分析,其原因为:辅以颌间牵引可减少其他牙体和牙周的过度依赖性,避免牙齿畸形,弥补微型钛板内固定的不足;微型钛板内固定可形成三维稳定结构,增加骨间压力,避免颌关节制动,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进食及开展语言活动,加快骨折愈合。

综上所述,颌间牵引钉配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能显著改善颌骨骨折患者的开口功能、颌面部功能及咀嚼功能,且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猜你喜欢
牙弓钛板颌骨
种植体-颌骨界面微动损伤的多指标评价
微种植支抗对正畸拔牙患者上颌牙弓宽度影响的研究
整平Spee曲线影响牙弓形态变化的研究
46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治疗体会
牙齿拔除治疗牙列拥挤前突对牙弓宽度的矫正效果探究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研究进展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儿童颌骨骨折托槽牵引临床疗效的评价
重建钛板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32例失败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