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视角及现状审思

2019-12-27 00:11曹丽春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思维研究

于 璐 曹丽春

(重庆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 重庆:401331)

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Joseph Schumpeter在他的德文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1]。创新的心理学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社会普遍认为创造力是少数人所有的天赋异禀,主要研究创新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2]。第二个阶段,心理学家对创造力的研究从个人转移到了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第三阶段,随着心理学流派的发展,创新研究趋向多元化[2]。“创业”是指创业者将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19世纪中叶,大学的任务从单一教学转变为教学与研究并行;20世纪中叶,大学的任务扩大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1]。这种教学目的的转变成为创业活动的萌芽,推动创业的发展。现代社会中,对创业的要求已经从传统创业发展到创新创业,大众普遍认为创新是创业的特质,创业是创新的目标。创新创业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等众多领域。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标志着创新创业上升成为我国的战略目标和施政要点,而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突显出其重要意义[1]。

1 研究视角

1.1 教育学视角

从教育学视角出发,研究者主要将重点聚焦于研究生的创业意识、教师创新创业素养以及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校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入、学校研究生创新创业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刘忠宝、田冠军等研究者将国内与国外情况进行多方位的对比,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探讨。刘忠宝等人比较了中美、中欧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体系建立等方面的具体差异,一方面表达了国内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另一方面表达了对高校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支持,鼓励发展前沿的高校保持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3]。田冠军等人提出了借鉴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思路,比如“科研办公室”、“天才特殊培养计划”等[4]。吴婷、田冠军等研究者对具体的专业领域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包含了丰富的实验数据等资料,对该领域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领域提供了参考。吴婷等人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应用型高校研究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权重等进行了研究,弥补了国内关于这一块研究的空白[5]。田冠军等人基于扩展三螺旋模型对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模式等提出建议,比如借鉴斯坦福大学“荣誉合作项目”开放的课堂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模式等[4]。

1.2 心理学视角

深入了解研究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动机、意志、人格等心理特征的变化有助于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把握。陈奎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讨论了创新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潜在的心理能力,主要论述了知识创新的时代性、根源性、内涵和发展条件等,强调智力因素和陈述性知识对研究生创新创业的影响[6]。彭惠梅等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从研究生的认知、知觉、发展水平、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深入探索了研究生创新创业心理特征的现状,强调知觉加工、非智力因素和程序性知识的影响[7]。吴婷等人在研究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将创新创业意识、思维、素质三个创新创业品质纳入了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的维度[5]。桑海云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陈予等人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探讨了内在价值理论对创业教育的启示,提出个体的创业意愿与内在价值的统一[8]。

1.3 社会学视角

社会学视角强调在大环境背景下去解构一项活动,21世纪研究生创新创业活动与教育应当与时俱进,具备互联网思维,适应新时代的改变和人才要求。“互联网+”的创业趋势启发了创业者的创新思维,促使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发生改变。宋晓华认为研究生创新创业应当与“互联网+”的思想结合,培养“双创”型人才[9]。胡联等人研究了“互联网+”模式下高校保险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针对“保险”这一专业领域提供了精准的研究资料[10]。谭璐认为“互联网+”不仅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了新生命,改变了过去单一陈旧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比如推行微课教学、“慕课”教学等,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拓展了他们的创业道路[11]。章巧眉认为互联网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息息相关,高校“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模式不仅使创新创业教育紧跟时代脚步,探索出更多实践平台,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2]。

2 创新创业活动中研究生的心理品质

1950年吉尔福德在作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的演讲中,将创新定义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群的特质,但随着现代研究的发展,创新不再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天赋,每个人都可以有创新性成果[2]。在漫长的创业过程中,研究生的心理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而良好的心理品质作为内在动力推动着创新创业活动健康发展。基于此,研究者们就研究生创新创业在动机、知觉、思维、意志、情绪、智力、人格等心理特征上的变化,对研究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具备的心理品质进行了探索。

2.1 创新创业活动中研究生的情绪、意志特征

许国华等强调关注人性的积极面,比如人的美德和力量等方面,促进发展其长处,善于开发其积极技能,并将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联系起来[1]。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桑海云也推崇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问题,激发个人的潜力和积极品质,他认为“坚定的创业信念、积极的创业心态、顽强的创业意志和鲜明的创业个性”是研究生必备的心理品质,这些积极品质能增强研究生的“心理弹性”,有助于推动其创新创业[13]。李明建认为创新创业活动的探索必定是崎岖的,创业者会遇到许多困难,需要自己去摸索、解决,因此研究生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学会正视挫折,勇敢面对逆境[14]。戴仁卿等人认为研究生在创新创业活动的执行中要有坚定的意志力和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保证从创新思维到创业成果的成功转化[15]。

2.2 创新创业活动中研究生的动机特征

研究生创业其实是众多择业意向中的一条分支,面临的问题其实就是择业问题。创业中各种资源的投入在无形中转换成了研究生的压力和责任。杨宏飞等认为,在自我实现的期望和家庭、社会产生矛盾的时候,研究生便会产生择业焦虑,从而影响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研究生前期的创业动机,研究生自我实现的期望高,对于创业就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其择业焦虑越低[16]。吴瑞林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稳定、维持研究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内在精神力量,心理学认为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工作和学习中表现得更加自信[2]。张艳萍等对“逃避成功的动机”也就是成就恐惧进行了研究,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以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特征来说,责任感强的人更多关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不是利己主义,因此在自我评价时并不过多在意个人成败,能更积极地应对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17]。吴瑞林等认为激发内在动机比制造外在压力更能够促使创新的发生[2]。

2.3 创新创业活动中研究生的认知特征

刘忠宝等认为创新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统一,在创新创业中应该关注“顿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感,通过加强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有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6]。吴瑞林等人研究认为,研究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核心动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推动研究生朝多元化、多维度的方向思考。如今已有不少研究已经证明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成果之间存在正相关[2]。除了发散性思维以外,吴瑞林等认为批判性思维也是研究生在自我评价中应该具备的素质,鼓励研究生敢于提出质疑,在不断地“破与立”中形成新的创新思维;相反,比较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怯于尝试新思路的学生更容易恐惧失败和害怕老师同学的负面评价[2],陈奎庆也提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当注意培养研究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6]。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吴瑞林等认为培养研究生的风险承担意识可以帮助他们在问题解决上勇于突破,理解创新与风险正相关的关系:思想和方法的原创性越高,风险越大,最终可能失败,也可能带来创新性成果。除此以外,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时在具体的创新创业活动中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成员之间的协作沟通和塑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能促进活动的正向发展[2]。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活动是螺旋式上升而不是直线性前进的,充满曲折性。

彭惠梅等在研究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在创新创业中的表现后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当遵从研究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关注“最近发展区”;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对创新创业具有决定性作用,能够为创新创业提供稳定、持久的动力系统,要重视培养研究生顽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上进心、自信勇敢等心理品质[7]。

3 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3.1 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

我国开始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较晚,与西方教育思想、方式差别较大。吴瑞林等研究发现,学生对于失败的恐惧更大,害怕老师同学的负面评价,不敢承担失败后来自旁人的目光和言语[2]。张凯伟提出学生“格式化”问题,研究生从学术科研能力上看也许称得上“优秀学生”,但是缺乏冒险精神,不会创新、不敢创新、不能创新,就算创业,也仍然缺乏创新意识,倾向于低技术要求、成本低廉的项目,内心对于“高精尖”的项目有种畏惧感[18]。刘忠宝等认为研究生的学位要求中缺少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考察,学生因为没有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毕业后也不具备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3]。杨春梅等认为研究生教育将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日常教学割裂开来,忽略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导致科研创新成果的缺乏[22]。

3.2 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现状

大学对于研究生的教育更加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层面,张凯伟研究发现,随着创新创业的口号逐渐响起,一些高校逐渐在大学开始设置创新创业培养课程,但是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给研究生提供的可支配的社会资源少,学生体验性不足,学生创业热情不高,创业实践的机会较少,对人力物资等资源的统筹评估不足,盲目创业,容易遭遇创业失败,整体水平较低[18]。宋晓华研究认为学校实践性课程开设不足,课程的系统性、专业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多为零散的讲座或者课外活动这类业余教育形式[9]。吴瑞林等认为课程的前沿性、精准度和课程面都不充分,阻滞了研究生了解和学习新知识和先进方法;课程内容陈旧,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2]。刘忠宝等在研究中比较了中美两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指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设置单一、数量少等问题[3]。杨春梅等认为,目前研究生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层面,研究生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没有体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这一目的,难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创业层次和质量[19]。

3.3 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的现状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彭惠梅等认为,由于学校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较晚,教师习惯于“格式化”的教学方法,无意塑造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创业能力,一时之间很难实现角色转变,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研究生创新创业的促进者、指导者和示范者,适应自己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认同,并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素养[7]。刘忠宝等提出,我国高校缺乏专业的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多为其他课程老师兼职,而这些兼职教师理论实践基础都比较薄弱,难以胜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3]。杨春梅等指出多数研究生导师不能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等与教学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阻碍了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19]。

3.4 研究生创新创业社会资源的现状

从社会资源来看,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在全国各地响起。吴婷等研究发现,研究生创新创业整体还处于探索阶段,政策有待补充完善,并且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之间没有进行融合更新[20]。刘忠宝等认为研究生缺乏在社会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的经验,苦于没有与企业等相关机构接洽的机会,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度调研,对经济环境考察不充分,创业者—学校—社会联系不紧密,缺乏整体性,学生创新创业的想法比较空洞,囿于学校环境之中[3]。

4 反思

横向研究发现,研究者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方面[21]。纵向研究发现,从2008年到2019年,研究者所研究的内容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说明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研究者虽早已意识到这些问题,但是研究成果公布以后在社会产生的反响并不突出,以至于现在文献中所呈现的问题还是老生常谈。研究的内容或许没有太大改变,但是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广泛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逐渐转向精准性研究,对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群体展开了更加准确的调查研究,更加专业化地、精确化地进行问题现状的分析,能够给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辟更加清晰的道路[22]。

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成果最终受益最大的肯定是各高校的研究生,一些成功创新创业的研究生可以在学校进行宣讲,分享他们创业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和体悟[23]。很多研究生不是没有创新创业的想法,但是受限于种种客观条件,比如资金、就业压力等,没有付诸于行动,成功创业的研究生可以针对这些常见的问题对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同学提供一些建议;其次,真正需要改变的,还是研究生的思想,即便外在条件提供得再好,如果研究生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没有创新创业意识,也是不行的。所以学校开设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必要的,并且应该在一些学科教学中渗透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24]。

就目前已经有的实施策略来说,部分学校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活动已经有了良好开端,学校在创新创业竞赛的开展上也具有一定的经验,但未来举办此类竞赛活动时还应当有意识地建立起各个高校之间的纽带,突破地域的界限,将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及研究生创新创业竞赛向更大范围推广,这样不仅能够获取更多社会资源的支持,使研究生得到更多创新创业的机会,还能使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25]。研究者在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应当与时俱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研究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要求和看法可能会发生改变,由过去创业为主转变为创新优先,创新的需求逐渐增加,研究者应当重视如何将创新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联系起来,深入挖掘其中的内在关系,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26]。

猜你喜欢
研究生思维研究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思维跳跳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