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梨华小说中“棕榈”意象探析

2019-12-27 06:29王卓欢
文化产业 2019年23期
关键词:棕榈树棕榈勇气

◎王卓欢

(广西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0)

《周易·系辞》早有“立象以尽意”之说,美国诗人庞德认为意象是思想和情感的复合体。意象是主体和客观事物融为一体的形象,表现主题的思想情感。於梨华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以复式结构的“又见棕榈”为题,文中也五次出现“棕榈”形象,而何为“又见”?初见又是何时?因此,对“棕榈”作意象解读对于理解文本主题具有关键性意义。

本文按时间顺序重新整合原本打乱时空顺序的小说结构,把“棕榈”意象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对不确定和空白的文本进行再创造理解。“棕榈”的五次出现和一次隐退,构成了牟天磊出国前至回国后曲折迂回的心理变化历程,它们之间呈现了递进、深化的关系,象征着主人公坚定信念、迷惘、重拾自我的几个人生阶段。“棕榈”正是独立勇敢、有追求、有根的自我主体的意义象征,它出现在牟天磊不同人生阶段中重要转变的路口,见证并引导了牟天磊对自我的追寻[1]。

一、精神的支撑

小说中的主人公牟天磊,曾是一个冲劲十足的青年,拥有“你会做,我做得比你更好”的气魄。毕业之时正好赶上留学热,即使与恋人分开有些许不情愿,即使只身前往异国他乡开始全新的生活难免不安,但出国这股潮流波涛汹涌,他认为自己的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所以,他勇敢地抛下一切,攥着“学成、业就”两个希望,怀着前往美国实现自己文学梦的抱负踏上了旅程。

在前往美国之前,他又来到台大的校园,看着熟悉的校园里一排排高大挺拔、直冲天际的棕榈树,他感到充满了力量,他向棕榈树许愿,希望自己早日学成归来,然后和初恋女友眉立结婚。棕榈树见证了出国前那个有理想、有抱负、充满斗志、独立勇敢的牟天磊,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棕榈树就是那个建构了自我主体性的主人公的象征。

二、自我的缺失

旅美十年,牟天磊在外人眼中是个令人羡慕的留美人士,他是那般春风得意,取得博士学位、在学校任教、工资丰厚、功成名就。然而,风光背后掩藏的艰辛却不为人知。十年间,他因为语言比不过英语母语的学生被迫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转到新闻系;做过很多兼职,也曾食不果腹;不但因为种族问题融不入美国人的圈子,也因为性格的原因融不入美国的华人圈;好不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却因为学文的地位远远不如学工的,迟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最后只能在大学里教水平很低的中文……人前风光,却只能冷暖自知。牟天磊对自己的情况了解得很清楚,所以他并没有像圆心皇一样因为别人的阿谀奉承而骄傲自大,也没有跟童志远一样因为他人对美国的向往而大肆吹嘘,相反地,他陷入了另一个极端。和大多数的留学生一样,曾经的理想逐渐被现实消解,只剩下消沉和苟且,他无数次地痛心时间逝去自己却一事无成,却再也找不回过去的那股干劲,最终“学到了不做梦”。他无法适应美国的生活,台湾也回不去,渐渐地失去了自我认知、迷失了自我,成了没有根的人。

於梨华结合自身经历对牟天磊留学生活无助、艰辛、孤寂、落寞的生活状态的再现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这也是《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成为留学生文学滥觞的主要原因之一。留学生们都抱着无限美好的向往出国追梦,可是出国之后更多的却是无奈和妥协,被现实弄得面目全非。在这十年间,曾经给予他生命那么大能量的棕榈树已然退场,作为“自我主体”象征的棕榈树形象的退场正符合了牟天磊失去自我、放弃理想、丧失勇气的现状。他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股拼劲、自信和勇气,变得落寞、孤寂、胆小怯懦,每天浑浑噩噩的,找不到方向[2]。

三、理想的见证

(一)呼唤

以见女友意珊为由逃避在美现状,牟天磊出国十年后第一次回国。原本只是想探望父母家人,再是和意珊家讨论结婚事宜,可是,街坊邻居、亲戚朋友、新闻媒体的阿虞奉承逼得牟天磊喘不过气来,某些人对美国的盲目崇拜也让他感到反感,女友意珊甚至把和他结婚当成前往美国的跳板,如果他决定留在台湾,意珊很有可能会和他分手,生活对于他来说充斥着不安全感、虚伪和迷惘。他考虑过不再回美国而留在台湾发展,可是父母和女友意珊为了他的前程都希望他能回去美国,孤苦的心境和家人的期待使牟天磊陷入矛盾之中,他想要逃脱这样的生活,但又不愿让父母失望也不想失去意珊。关键是,在文学梦失落之后他已经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走,所以只能跟着别人的方向往前走。

直到与旧友兼师长的邱尚峰先生倾吐自己的困惑,邱先生告诉他,一个人活着的意义,最基本的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看到邱先生仍然一人坚守在那拥挤脏乱的小窝,即使有机会出去留学也舍不得、离不开,这给了他很大的震撼。邱先生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这么一个安安静静做学术的环境,因为是在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即使孤独、即使无法扬名立万,于他也无妨。

那天邱先生送他到路口候车的时候,他又看到了多年未见的棕榈树,他忽然感到一切熟悉又陌生。牟天磊感到熟悉又陌生的是什么呢?正是邱先生对理想的那种执着使得牟天磊勾起了对过去那个不顾一切追寻理想的自己的回忆,当他看到棕榈树,过去那个在树下信誓旦旦许下承诺的青年正在逐渐被唤回[3]。

(二)引领

当牟天磊走在台南傍晚的街道,棕榈树在凉爽的风中飘动,清爽而舒适的环境使他的内心逐渐平静下来,他想象着在这儿居住的人们简单而静谧的生活,忽然发现这就是他现在的向往,他又想起了邱先生对他“为自己而活”的鼓励,当下决定要留在台湾落地生根。可是,当他意识到自己想要留下来,过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和邱先生一起重新研究自己喜欢的文学时,他仍然担心恋人会因此离他而去,担心父母会失望,担心会失了面子,他陷入了矛盾之中,拿不起、放不下,迁就别人做违心的事他终将不会快乐,抛弃一切活出自我他又缺乏勇气。

台南乡下的棕榈树营造出的静谧温馨的氛围使牟天磊意识到了自己向往的生活,可是他还不具有追求自己想要生活的勇气。

(三)化身

邱先生去世是小说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当牟天磊在留下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和遵循家人和女友的期望出国继续那暗无天日的迷惘中间又决定选择后者之时,传来了邱先生在给他寄信的途中发生车祸去世的消息。通过邱先生的书信,牟天磊才深入了解到邱先生活出自我的生活方式所表现出的孤独与勇敢、纯真与坚持。他也许说不上是成功的、完满的,但却是充实的、清醒的、自主的,他生活的方式就是:不计功名,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求不负我心。邱先生对自我的那份执着给牟天磊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他觉得邱先生就像是那一棵棵矗然直立、孤寂而勇敢的棕榈树,是他想要成为却始终做不到的那种人。牟天磊的梦想从最初的“学成、业就”变为拥有宁静平和的生活状态,然而,只有从邱先生身上他才感受到了他一直不具备的坚持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勇气[4]。

回顾前几次棕榈树出现的环境,其实也与邱先生有关,回国后第一次与邱先生交谈,牟天磊便感到棕榈树熟悉又陌生;在台南棕榈树的静谧氛围之下想要过与世无争的生活的他又想到了邱先生要他为自己而活的嘱咐。邱先生其实一直是牟天磊追寻自我主体的动力。出国前,牟天磊就因为邱先生对他文学天分的肯定而坚定了学文不学工的理想,在不得已放弃文学之时也听取了邱先生的建议,选择与文学相近的新闻专业。回国后,对未来一筹莫展之时,也只有与邱先生的交心才能给予他安慰和启示。

在邱先生去世之后,牟天磊终于坚定地留下来,继续完成邱先生开办杂志的遗愿。邱先生在牟天磊心里已然成为棕榈树的化身,是他追求的目标,他从邱先生的死亡之中才找到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决心。

(四)见证

最终决定在台湾留下之后,牟天磊又走到台大的棕榈树下,要它们作见证,见证他留下来的决心,见证他不再任人摆布、想要追寻自我的勇气,见证他将会像邱先生一样昂首阔步向前,不畏惧他人的眼光,不局限于利益之中,做到不辜负自己、坚持自我的赤子之心。这个场景和他出国前向棕榈树许愿的情景形成了循环和对应,牟天磊完成了自我主体的追寻—解构—重新建构主体的历程,也找到了自己在台湾的根。

在牟天磊的认知里,棕榈树是高大挺拔、不惧黑暗的,它象征着独立和勇敢、坚强和美好,希望自己能像棕榈树一样勇敢地生活。追逐文学梦的愿望落空了,他也随之迷失了自我,但在见过邱先生之后,一切本已陌生的景象似乎又熟悉了起来,好像自己从未离开,这可以看作是与邱先生的对话唤回了当初那个知道自己想要往哪儿走的少年。在台南感受到乡村生活的与世无争之后,他更坚定了要为自己而活的想法,然而,恋人、父母的不理解,虚荣心作祟又使得他犹豫不决,他没有冲破一切障碍的勇气。最终,邱先生的死彻底震撼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觉得邱先生就像是那孤独而又独立的棕榈树,不计较得失,勇敢地活出了自我,但求不负我心。牟天磊最终决定留下来之后望向棕榈树的情景正好和他十年前出国前对着它们发誓的情景形成了照应,他似乎变回了那个带着冲劲追逐理想的少年,只不过在这次重新建构自我的过程中,他终于找到了在台湾的根,更清楚自己内心的追求,也更有勇气。

对六次“棕榈”形象的意象探析,表现了留学生生活的艰辛和孤寂,褒扬了小说中牟天磊和邱尚峰先生追寻自我理想的勇气和坚持。

四、结语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讲述的是毕业之时赶上出国热的青年牟天磊,从一个怀抱理想、对未来满怀憧憬的斗士,经过十年的留学生涯之后变得胆小怯懦,带着超出年龄的老成,回国之后,在邱尚峰先生的指引和帮助下,逐渐追寻到理想中那个勇敢的自己,他终于找到了在台湾的根——继续创办杂志,继续追逐文学梦,过平和静谧的生活,不追逐名利,只求活出自我。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时空交错结构产生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形成了文本的召唤作用,使得读者可以创造性地进行解读;“棕榈”意象是文本中不容忽视的不确定因素之一,根据它的六次出现呈现出主人公牟天磊自我主体的解构和逐渐重构的历程。笔者认为,“棕榈”正是健全自我主体的象征,而不计得失、努力为了自己而活的邱尚峰正是棕榈树精神的化身。通过对“棕榈”意象地探析,於梨华作品中留学生的苦闷、孤独、迷失、无奈的无根状态跃然纸上,突出了主人公对自我主体的寻回和重构。

猜你喜欢
棕榈树棕榈勇气
寻找勇气
它们可以用来书写吗
阅读理解精练精析
勇气何来?
能“行走”的棕榈树
棕榈树
棕榈
与严彬夜饮
前行的勇气
“勇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