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的内在逻辑

2019-12-27 22:45汪昌平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诚信价值观道德

汪昌平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当今市场经济影响下,传统思想文化日益被削弱,社会中存在的一些观念和价值取向性表现出各色各异的发展趋势,社会主流思想从整体说来应该被重新建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内容,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深层次展现,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文章以诚信为例,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的精神含义,力图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与传统文化诚信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一﹑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历史沿革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诚信思想不应被忽视,而是要把其中的精华和精髓继承和传承下去,把它巧妙的融入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中去,和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春秋战国时期维系政治统治的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促进了生产力更高层次的提高和发展,而生产力的不断变化引起了生产关系的改变,进而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也在发生变化,这是造成政治体制变动的根源,是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核心的滥觞。因此,对这一时期的诚信思想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其一,诚信指被统治阶级对君王的绝对忠诚和拥护。体现在对君主的诏令唯命是从,尽心尽力地去执行,不论是否符合法律政令,是否违背纲常道德。这集中反映了士大夫、诸侯等臣下办事尽职尽责,严格执行君主的诏令,忠于职守的品质。其二,诚信指被雇佣者对雇佣者的忠诚和支持。这一历史时期,奴隶主制度逐步走向瓦解,封建君主制开始形成,新兴的封建主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阶层的地位,开始把这种忠诚上升为整个社会统一的道德评判标准,被统治者必须遵守,否则便会受到上级的惩罚和百姓的指责唾弃。其三,诚信指对与自己建立盟誓之约的邦国信守承诺。春秋时期有一些政治地位不平等的邦国通过盟誓达成协议,由政治地位较低的邦国向盟主国进贡纳税,而盟主国对拥护自己的同盟国进行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的保护。他们之间就是一种诚信的关系。

(二)先秦时期人际关系的道德标准

春秋战国阶段的混乱战争局面,导致了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也就迫切需要与之相对应的上层道德文化。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人性自私丑陋的一面开始显现。因此,一些心怀民众的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开始呼吁诚信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先秦诚信思想文化的深入发展,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以孔子、孟子和荀子典型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孔子认为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诚信,诚信应该成为当时自己所处时代的道德评价标准,是人人都应具备和遵守的规则。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P23)。认为一个人不能言而无信,不能背信弃义,否则是不行的。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认为诚信是人们本来就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是与天之共存的规律,但是由于人们后天的不同境遇,对人性的扭曲,所以就会失去诚信,而要想保持自己的本质,就必须去主动思考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诚信的含义。荀子有云:“百工忠信而不楛,则器用巧便而财不匮矣”,则更进一步认为诚信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而是各行各业维持正常秩序的必要准则和标准,

(三)隋唐时期治国理政的基本准则

隋唐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诚信原则在统治阶级中已经得到普遍遵守,最高统治者也开始自觉地把诚信作为自己治国理政,处理政务的基本准则。以诚治国、以信服民成为其治国的基本依据之一。唐太宗曾说过“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同时,诚信也成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贤能之士的门槛标准。强调选才要注重诚信的高尚品质,不能出现任人唯亲或者有才无德的现象。这一时期,诚信还表现为臣下对君主不遵守信用的规谏劝谏方面。魏征是唐朝初期的一位大臣,主张取信于民,以民为本。有一次,为了加强边防军事力量,提高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男子都要参军,但唐朝法律规定年满18岁的成年男子才能参军打仗,征兵服役。魏征认为这是失信于民,不利于接下来统治秩序的维护以及在民众心中树威立信。唐太宗虽然很不喜欢别人对他的否定,但心中仍很高兴,一方面认为魏征处处为朝廷着想考虑,以一颗忠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另一方面,认识到了诚信在维护政治统治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贸然失信后,可能自己的政权和江山会付诸东流。

(四)宋明时期人性与天神相连接的桥梁

宋明时期继往开来,既有秦汉时期诚信思想的继承又有自身的创新,把诚信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认为诚信是人性与天神相连接的桥梁。致力于从多种哲学的角度去阐释诚信的含义,把人性中“诚”的一面与社会道德标准所宣扬的客观标准相统一,为人们从事客观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基本遵循依据和原则。宋代朱熹“诚者,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认为诚信是绝对真实的客观可靠的东西,不是荒谬荒诞可笑的事物,是天理的本色,把诚信看作是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王夫之从唯物论的角度来阐释诚信,认为“诚”字,是极顶字,更无一字可以代释,更无一语刻意反衬。此时的诚信思想更像是一种精神向导,指导着人们的实践,引领着人们的道德方向。

(五)近代历史的商业道德准绳

资产阶级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对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思想进行思考,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某些陈旧的思想道德观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生产,必须重新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为此,辛亥革命民主主义者孙中山先生提出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新道德准则和规范。对于诚信,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时对于领国和对于朋友,都是讲信的。依我看来,就信字一方面的道德,中国人实在比外国人好得多”[2](P245),并且强调诚信不只是人们社会实践所遵守的道德准则,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应有的传统美德,应该被国人继承和发扬。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商业日益繁荣,商人的买卖,市场的交易,市场竞争的规则秩序以及不同商人参与者的地位都需要一定的道德来进行约束,以一定的内心信念、风俗习惯以及传统习俗来规制。而诚信在道德中占据关键地位,因此诚信在近代商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代替的角色。

二﹑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基本内涵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视诚信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使诚信成为安身立业、社会交往、治国安邦之根本。历代思想家不断挖掘提升它的深刻内涵,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不自欺

诚信对自己来说是不自己欺骗自己。外部客观事物的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人们内心对发展中的事物有着主观性的认识和评判,这种认识和评价是符合事物的本质核心,这种客观表达出来的主观性认识是与自己的内心反映相一致、相符合的。反之,叫作自欺欺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以及解决事物,都必须首先对事物有一个正确客观的把握,然后在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和遵循自己内心意愿的前提下去处理事务。不自欺的例子古今中外也是数不胜数。古有商鞅立木取信﹑季布一诺千金﹑曾子为儿杀猪,今有感动中国“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诚信老爹”吴乃宜﹑“替夫还债”陈美丽等等。

(二)不他欺

这是诚信对他人来说的角度,就是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要以诚待人,以信交友。这也是与他人和谐共处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无论何种社会,都应该是人与人相互合作,相互努力,共同创造的社会,而诚实守信是人们之间的奋斗之所以能够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56)。所以不管你我是谁,只要活在世上,就是一个社会人,就避免不了与他人接触,打交道。而在交往接触的过程中,某些不讲诚信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目的,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欺骗隐瞒事实真相,弄虚作假。不他欺也体现在答应别人的事情,为别人许下的承诺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践行,说一分话就要做一分事。如果实在为难,不要事后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找借口,在事情开始前就要三思而后行,考虑清楚,不可轻易应允。

(三)合规则

诚信这一社会道德中不可或缺的美好品质,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每一阶段侧重点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都体现上层建筑的价值和本身的反作用。诚实守信品质在每一时段的作用都是与这一时段的精神与物质追求相契合的。但是前一时段的经得起时代发展筛选的诚信品质意识会被后一时段继承下来,因为任何一种东西总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逐步发展进化的,在这过程中就会有一些不合时宜的陈旧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与旧的社会融为一体,却与新的社会格格不入。诚信也不例外。所以,被继承的符合时代潮流的诚信与所处时代的人们提倡的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服务的诚信都是在合规则的情况下的契合。

(四)立本业

古往今来,从事任何一项事业,要想做的风生云起、有声有色,在你的内心深处一定具备一颗虔诚之心,这颗诚实诚信之心是当你面临诱惑的刹车闸,是你遇到自己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矛盾时的良心药,是你在本职工作出现疲倦期时的警示器。你的兴趣爱好激情受很多因素影响,最终可能被现实无情地消磨掉,但是如果你有一颗虔诚信实之心,一定有种声音告诉你不要放弃,告诉你继续下去是你的责任,克服困难你可以做到。因此,诚信对于一个社会人在古时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是如此,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奉献社会﹑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亦是如此。晁说之曾说过“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近代曾国藩认为“有至诚之心,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矣”。因此,无所谓古时现代,诚信是人们获得事业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

三﹑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诚信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的重要思想渊源

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经久不衰,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丰富,是当代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食粮的根基。

一方面,传统的诚信不仅指外在的行动,往往更多地强调内心的修养。一个人的行动根据外在不得已的道德规范的标准和要求去实施,这是低级层面的遵守。而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就已经对诚信的含义以及意义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不愿意去违反它,这是最高层面的遵守。古时的先进文人知识分子也曾认识到诚信的内在遵守与外在表现实施的最佳效果是通过教育人们的内心世界得以实现的。《荀子》语录说道“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已”[4](P10)。程颢和程颐认为“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者”。唯有这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有秩序﹑人们才能和谐﹑国家才能富强﹑民族也才能复兴。从“价值观”这三个字就可以看出现代所要求人们达到的诚信高度不局限于行动上,更强调内心深处的自觉行为,与传统诚信思想一脉相承。

另一方面,传统诚信思想除了是对平民百姓的制约,更是对从政者的约束。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立足的基本点,是与身边的人正常交往的要素,失信于人的人是得不到认可的,甚至无法正常生存。而从政为官的人更应该率先示范,以身作则,起到模范的好榜样。因为,一个社会中从政的人往往是这个社会中的精英,是先进知识分子,有先进的思想认识,只有这些人做好表率的作用,让百姓看到遵守诚信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和利益,那么才能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才能有良好的道德规范,社会才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进步。

因此,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的内容,几乎都是传统诚信思想的精华经过有选择的继承而留下来的,都能找到它在传统思想文化中自己的位置。可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当下的基本国情和社情,更离不开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传统诚信思想是古时各民族在发展进步中形成的智慧之精,已经深深地嵌套于中华儿女的脑海之中,成为人们行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始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人。它立足于传统诚信思想,反映当代人的诉求,丰富传统诚信思想的内涵,成为别具一格的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是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当代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诚信思想,打破了传统社会“重义轻利”的局面,鼓励人们在遵守道德和法律的前提下追求正当的利益。习近平曾经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包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必须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源泉”[5]。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当然汲取的是中国传统诚信的思想内容及道德精髓,并且根据现实的基本国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生产力的状况做了创造性转换和发展。具体说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传统诚信思想建立在古代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自然对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当下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已经不再适应了。诚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着重契约的含义,而不在单单指个人与个人坦诚信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促使经济日益繁荣,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强化了当下诚信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作用。在以诚信为前提的市场交易下,逐步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依靠血缘关系的交易现象,这是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之诚信对古代诚信思想在促进经济方面发挥作用的创造性发展。

2)传统诚信思想在古代讲求自我道德修养,把奉献自我,重视兄弟之情和友人之义作为道德境界高低的标准,于是出现了“重义轻利”的偏颇思想,只顾追求高尚的道德义气,却不注重自身利益的实现。虽然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合理性,但对现在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仍需要努力发展生产。因此,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不断探索,突破了过去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束缚,逐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蕴涵着竞争,是讲求利益和追求效益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进行了创造性的时代转换,在把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人们的人生境界追求,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繁荣了国家经济。

3)中国传统社会遵循宗法观念,有着严格的上下等级划分,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有高低贵贱之别。在奴隶社会中,有奴隶主和奴隶之分,在封建社会中,有压迫者和被压迫中之分,在近代社会中,也有官僚等级﹑知识先进与落后之分。在以上社会中,基本上是高等级﹑高地位的人对低等级﹑低地位可以不讲诚信,但是低等级﹑低地位的人必须对高等级﹑高地位的人遵诚守信。而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人在地位﹑机会﹑规则等方面实现了平等,人与人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合作。因此,当代之诚信是平等的诚信,是不分高低贵贱的诚信,是对传统诚信思想的创造性扬弃。

诚信从古至今就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不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又或者是在当今社会甚至未来都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类应该理解并化为实践活动实施出来的。在具体实践中,不仅要结合本时代的特色,更要借鉴历史的经验,找出不同历史时期关于诚信价值观的不同理解,找出其中的规律,用规律去指导人们的实践,在指导的过程中加以利用规律,并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一话题。

猜你喜欢
诚信价值观道德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