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尚待打磨的美玉
——关于庐剧《秦雪梅》剧本的修改建议

2019-12-27 22:45蔡长青李之冬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爱情

蔡长青,李之冬

(1.合肥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2.安徽省庐剧研究会,安徽 合肥 230071)

《秦雪梅》作为庐剧传统剧目的代表性剧目,在观众中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安徽,《秦雪梅》是庐剧传统剧目早成定论,并载入《中国戏曲志.安徽卷》。该剧初期被称为《秦雪梅游地府》,后来庐剧艺人们把常演的《游园观画》《吊孝》《骂陶荣》《机房教子》等数折串连成连台本戏,新中国成立前在皖中一带农村常演不衰,深受农民群众喜爱[1](P192-193)。能一连演出七八个晚上。据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著名庐剧表演艺术家丁玉兰回忆,《秦雪梅》在合肥市江淮大戏院连续上演三个月,场场爆满[2](P138)。1980年,经徐浩、孙邦栋、丁玉兰三人改编,由孙邦栋导演复排的上、下本《秦雪梅》剧本成型。至今已历三代演员,先后演出300多场。

秦雪梅故事最初见于刘鸣书的《听雨赠笔》和明代无名氏传奇《断机记》。讲述的是明代“三元宰相”商辂连中三元的故事。剧中叙述商辂之父商霖在拜望岳丈时,见到了未婚妻秦雪梅,回家后一病不起。父母情急之下,命家中养女爱玉许身于商霖作为妾室,不意商霖终因相思成疾,命丧黄泉。秦雪梅前来吊孝,得知爱玉怀有身孕,决意留在商家。她含辛茹苦奉养公婆,督责商辂刻苦攻读,最终商辂连中三元,荣耀一门。

由于秦雪梅故事深受欢迎,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被各种戏剧改编,其中,秦腔、豫剧和庐剧都把它作为传统剧目甚至是代表性剧目。从现存资料来看,无论从影响力,还是从剧本的完整性,豫剧《秦雪梅》都是当之无愧的经典。这既有数代豫剧艺人近一百年的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更是豫剧表演大师阎立品近50年与编剧、导演密切配合的结果。正因此,无论从表演艺术,还是从剧本角度,阎派的《秦雪梅》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相对于豫剧的《秦雪梅》,庐剧《秦雪梅》知名度要小得多。这固然与作为地方小剧种影响力相对较小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庐剧《秦雪梅》缺乏较为成熟的剧本有关[3]。

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庐剧在早期传播中普遍存在重表演轻剧本现象,再加上早期庐剧艺人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也难以完成整理完善剧本的重任。这一状况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得以缓慢改变[4]。特别是以《讨学钱》《休丁香》《借罗衣》为代表的庐剧更是在剧本完善上做出了表率。但总体来看,并没有改变庐剧剧本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应该说,对待这些存在问题的剧本,如果能对其不断加工打磨,使其逐步完善并最终成为精品,那将是庐剧界的幸事。庐剧《秦雪梅》剧本就属于这样一块尚待打磨的美玉。

一、关于主题

主题是一部作品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了一部作品的品格和层次,重要性不言而喻。一部在主题上存在问题的作品有可能通过修改和完善而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在这方面,戏剧史上有过成功的案例。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唐传奇《莺莺传》的基础上改编创造的杰出精品。王实甫的成功不仅仅是将短短几千字的《莺莺传》写成了五本二十一折的鸿篇巨制,也不仅仅是在故事情节上有所增加,更是实现了对原来主题的超越。

《莺莺传》的主题主要集中在篇末作者的话:“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予常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5](P150)作者对张生与莺莺所作所为持批评态度,又对张生主动抛弃莺莺持肯定态度,赞扬张生是知错能改之人,并奉劝别人不要去做像张生那样的事,已经做了的要及时回头。尽管如此,元稹还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其劝诫的口吻明显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但《西厢记》却不同,作者王实甫在剧作中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厢记》的成功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题的进步性。

《秦雪梅》取材明代传奇《断机记》,而《断织记》显然是歌颂秦雪梅节烈观的一部作品。庐剧《秦雪梅》虽然“去粗取精,删除了封建迷信部分,加强了反封建的爱情部分”[2](P176),但依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其歌颂女性节烈观的主题。由于特定时代因素以及人们审美倾向的差异,该主题在当下语境很难获得较高的评价,从而严重影响了这部作品的质量和品格。

因此,对《秦雪梅》的主题修改与完善显然是不能回避的。从庐剧界艺人的反映来看,大体形成了一个较为统一的看法:将歌颂秦雪梅的节烈观改为歌颂秦雪梅对爱情承诺的坚守。这样一来,既能提升《秦雪梅》的主题品格,也更有利于该剧的接受与传承。

二、关于人物塑造

人物形象的塑造历来是叙事类文学创作的中心课题。优秀的剧本创作离不开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决定了一部剧本创作是否成功。《西厢记》中的张生与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柳梦梅,《桃花扇》中的李香君与侯方域……这些鲜活丰满而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千百年来感染和教育着无数读者,让我们充分感受了戏剧作品的魅力。因此,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戏剧作品的艺术成就、社会作用、审美价值和艺术生命力。

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看它能否服务于主题。从上文已知,《秦雪梅》的原剧本的主题主要是歌颂女性节烈观,存在较大的问题和局限性,因此建议改为歌颂爱情主题。那么,按照这个新的主题,剧本的人物塑造也要做出相应的修改和调整。

作为剧本中的女一号,秦雪梅形象的塑造当然是重中之重。塑造这个人物,必须要解决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究竟是歌颂秦雪梅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还是歌颂她的节烈?剧作者虽在主观上想歌颂秦雪梅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但从剧本来看,这种愿望并没有实现。从剧情来看,表现爱情的内容不多,相反,遵从礼教的更为明显。尤其是秦雪梅自愿到商家苦守一生,与爱玉一起扶养辂儿,显然是遵从礼教多于对爱情的忠贞。由于该剧主要剧情形成年代较早,不可避免受到封建礼教和节烈思想的影响,从而决定了这个剧本的节烈主题。因此,要想改节烈主题为爱情主题,秦雪梅的形象塑造也要做相应设计和修改。根据剧本中情节的发展,其形象可以从四个阶段来塑造。

第一个阶段:爱情萌发阶段。从两小无猜到朦胧爱慕。由于秦商两家父亲同朝为官,并且是朝中好友过从甚密,秦雪梅与商琳两人从小接触颇多并十分投契。待到两家定亲,自然是水到渠成。雪梅爱慕商琳的才华和潇洒,商琳爱慕雪梅的美貌和贤淑,雪梅由最初的好感自然发展为对商琳的朦胧爱慕。

第二阶段,商家遭到变故以后,陶荣以势求婚,雪梅与商琳的爱情经受第一次考验,这一阶段两人互相牵挂互相安慰。雪梅看到商琳在一系列的变故和打击下心情颓丧,就不断地安慰和鼓励商琳要发奋读书重振家门,这样他们的爱情才能有美满的结果。

第三阶段,商琳病情严重,雪梅用书信和行动(探视、护理)抚慰商琳。这时雪梅对爱情的理解已经有了升华,就是生命高于荣誉,爱情大于礼教。只有这样塑造,雪梅才有可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为爱情而做出牺牲。这个阶段有一个细节需要补充:那就是辂儿到底谁生更好?显然,让秦雪梅生辂儿比让爱玉生辂儿更为有利。因为写雪梅冲破封建礼教去为商琳守节明显不如写她冲破封建礼教去为爱情献身,这样就能更好地突出爱情主题了。

第四阶段,由于秦雪梅的未婚先孕,在金殿之上,陶荣出于报复上本对其进行指责,然后由爱玉或珞儿陈述其勇于牺牲自我的苦难一生,这样更能增强雪梅形象的感人力度。原剧本中秦雪梅金殿自刎只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贞操而死,与爱情主题没有太大的关系。

应该说,从爱情主题出发,通过这四个阶段来塑造秦雪梅形象是可行的。

原剧本中,人物塑造存在问题不仅体现在秦雪梅身上,男主人公琳形象的塑造也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剧本在塑造商琳形象上有一个较大的漏洞,那就是其出场前缺乏一个必要的交代。通读整个剧本,塑造商琳这个人物应有三点需要提及:一是商家家道衰落;二是商琳寄读秦府;三是商琳博学多才勤奋刻苦,诗、书、画俱精。这样才能为后面的秦雪梅观画以及产生爱爱慕作铺垫。因此,商琳出场时的情绪应该是低落的。一方面为自己的家境衰落而哀伤,另一方面为自己寄人篱下而嗟叹。这样原剧本中商琳郊游归来的风流倜傥就不太长符合情理。按照新的思路,不妨做以下设计:商琳在家道衰落寄人篱下的境遇下,并没有放弃对爱情的希望,本以为秦父会念及两家世交和已定婚姻的份上,也许会照顾有加,但自从商父被削职以后,朝中许多大臣总把秦父作为商父的同党进行施压。另一方面,新科状元陶荣又不断地以势求婚。导致秦父左右为难。若应允陶荣就有嫌贫爱富、出尔反尔之嫌,将被世人耻笑;若拒婚,陶荣是新科状元、朝廷新宠,多了一个这样的敌对势力,无疑将使自己在朝廷中更加孤立。在此情形下,秦父对商琳逐渐冷淡甚至恶言相伤是极有可能的。由于封建礼仪的束缚,加之商琳又是在商府衰落的情况下来到秦府,所以,商琳与雪梅虽然近在咫尺却很难见面。这样原剧本中的两人见面后商琳对雪梅的挑逗态度就不太符合情理,而应是向雪梅诉说委屈和思念之苦。雪梅不仅要劝慰商琳立志苦读,还要劝慰他暂抛儿女之情,放眼未来。雪梅走后,商琳觉得雪梅说得有理,要想重振商门并与雪梅永结连理,只有自己努力,出人头地。遂决心离开秦府,回家苦读。这样,原剧本中的“闯楼”一场戏的内容就应该变为商琳向雪梅辞行并表示苦读的决心。雪梅当然依依难舍,但考虑到父亲的处境和态度,也只得让商琳暂时离开。仍然颇多叮咛,以体现两人感情的笃厚。商琳在即将离开绣楼时被秦府人碰见,再遭羞辱,然后满怀愤懑回到自己家中。一方面是世态炎凉的煎熬,另一方面是家门不幸的压力,于是,商琳就不分昼夜拼死苦读,这些可以通过商琳父母的爱怜、担心、劝慰来体现。一个原来的公子哥儿,身体很快便跨了下来。雪梅知道后,先是写信劝导,继而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亲自前往探视。两人见面,百感交集。因此,从爱情主题出发,商琳形象要进行较大幅度的修改,尤其是剔除其身上庸俗不健康的成分,从而才能与秦雪梅的形象相匹配。

另外,剧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存在较大问题。

首先,爱玉形象塑造不够鲜明丰满,在剧中只是雪梅的影子,没有独立的性格。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大凡成功的作品,其主仆性格都塑造得非常成功。例如《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和小青,《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红娘,《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春香……所以,如何处理爱玉和雪梅的关系,怎样塑造玉儿的形象也需要动动脑筋。如果从表现爱情主题来看,不妨这样塑造玉儿:玉儿与雪梅虽是主仆但情同姐妹。雪梅在商琳病情严重时坚持到商家服侍商琳,并与商琳成了事实上的夫妻。待到辂儿出生,商家父母一筹莫展。雪梅虽敢做敢当,封建礼教的压力给她思想上带来的痛苦是明显的。爱玉被雪梅爱的行动所感动,也出于和雪梅的姐妹般的感情,主动要求“背黑锅”,做辂儿的生母,承担社会舆论的压力。这样一来,“教子”一场戏雪梅的含辛茹苦更合情合理了,同时玉儿的形象也更加感人了。

陶荣作为剧中矛盾的主要对立面,应该贯穿全剧始终。原剧虽也展示了陶荣与秦商两家的矛盾,但对于矛盾的缘由缺乏必要的交代。作为新科状元,什么样的大家闺秀娶不到,却偏偏看中了秦雪梅。况且,秦雪梅是商家未过门的媳妇,陶和秦父商父同朝为官,于情于理也不会乱插一杠。因此,陶荣形象的塑造也要做一番设计。从剧本来看,陶荣虽贵为状元,却是一个卑鄙小人,善钻营。从剧情的发展来看,陶荣应先与商父发生矛盾。可以做这样的设想:皇上便欲钦点陶荣为状元,而商父上书历数陶荣的劣迹,从而激怒皇上,被削职免官,从此与陶荣结怨。陶荣得知雪梅是商家未过门的媳妇,并且人也漂亮贤淑,所以坚决要娶雪梅为妻,以报复商父。待雪梅到商府长住,陶又向秦父施压。一方面认为秦父教女不严,作为朝廷官员有辱门庭。另一方面指责秦父对商父被削职仍有同情,扬言要向皇上参奏。这样会对雪梅形成更大压力,以逼其就范。最后,当辂儿中状元时,陶荣极力诋毁,与他当年中状元时商父的奏谏形成呼应。当然,也可以设置其他更为合理的情节。总之,人物的塑造需要仔细斟酌,这样才有助于剧情的合理发展。

三、关于剧本的细节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在对主题设计、人物塑造等宏观层面的把握,也体现在对作品微观层面的关注。文学作品的细节应属于微观层面。细节的作用不可小觑,有道是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描写是否成功,是衡量一个作家是否有功底,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必备要素。

在叙事类文学作品中,成功的细节描写一般都体现在对细节真实性和生动形象性的追求上。应该说。《秦雪梅》的剧本也有很多成功的细节描写,例如“观画”“教子”“哭灵”等。但作为一部临时的演出本,《秦雪梅》的剧本细节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缺乏精细的打磨,许多细节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硬伤,需要进一步修改打磨。

剧中男主人公商琳的思想境界不高,有典型的公子哥儿倾向。这尤其体现在他闯楼纠缠雪梅遭拒后竟得相思病而亡,让人难以置信。同时,这样设计也不利于剧本爱情主题的表达。

剧中的“冲喜”有待商榷。其一,作为封建陋俗,“冲喜”情节的设计不利于爱情主题的凸显。其二,商父,曾在当朝为官,虽削职为民,但亲自求爱玉留下扮秦雪梅“冲喜”就与其身份及教养不合,而向秦家提出让小姐秦雪梅“冲喜”就更不合适了。

商琳患病后,爱玉受小姐托付,去商府探视商琳病情,却没想到被病急乱投医的商母跪求,扮作雪梅侍奉商琳。在没有征得雪梅和秦家的同意情况下,作为一个丫鬟,爱玉自作主张留在商府并为商琳煎汤熬药长达数月,这显然不太符合情理。在封建社会,一个丫鬟连自己的人身权利都无法维护,怎么可能自作主张出外不归长达数月?

剧中用爱玉代替雪梅来服侍商琳是站不住脚的。商家虽已家道中落,但这样的官宦人家,丫环使女还是存在的。既然商琳连雪梅、爱玉都分不清,又何必非要爱玉来代替雪梅,家中任选一位丫环替代雪梅不是更为方便吗!

剧中辂儿的出生存在疑问。商琳在闯楼归家一病不起,在病入膏肓之际,爱玉代雪梅侍奉商琳,这时的商琳连雪梅与爱玉都分辨不清,还有能力让爱玉怀孕吗?

剧中雪梅长期纺织咬纱头积纱成球像怀孕的说法也显得牵强。退一步讲,即使像怀孕,当时的服饰也不可能立即看出。戏剧若超越观众的可信度,也就达不到感染观众的效果。

“哭灵”一场建议删除。其一,“哭灵”与“哭坟”两场戏有重复,建议把“哭灵”“哭坟”两场戏合并。其二,有了越剧《红楼梦》及黄梅戏《红楼梦》的比较,《红楼梦》的“哭灵”是经过葬花、读《西厢》、洞房及焚稿等一系列的铺垫,所以感人至深。而《秦雪梅》的“哭灵”明显缺乏充分的铺垫,难以达到感人的效果。

在最后一场中,秦雪梅为救商辂同时也为了自己的清白,在金殿用刀自刎,虽感天地泣鬼神,但带刀上金殿显然不合情理。

应该承认,《秦雪梅》演出本的出现对保护传承这部优秀的传统剧目功不可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早期庐剧重表演轻剧本倾向的一种反拨。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这部剧本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剧作者角度来看,早期庐剧艺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难以完成剧本整理及修订的重任;从接受者角度来看,庐剧观众大多集中在农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庐剧演出必须考虑观众的接受水平和欣赏趣味,而剧作者在编写剧本时不能不考虑这个因素,如果一味追求艺术水准,就有可能失去庐剧观众。因此,庐剧剧本的改编一直就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既要考虑剧本的艺术水准,又要兼顾庐剧观众接受水平和欣赏趣味。但随着人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秦雪梅》这部戏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让这部旧戏在新的时代继续焕发传统魅力抓住庐剧观众,又能剔除其糟粕在艺术水准大幅度提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且有待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 此剧本又称演出本,1980年整理,2001年重新整理,是《秦雪梅》演出的主要参考剧本。

猜你喜欢
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985相亲局』,能否赢得完美爱情
过了期的爱情,可以丢掉吗?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一碗饭里的爱情
荡气回肠的绝美爱情
爱情杀手
寻觅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