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的临床应用

2019-12-30 01:42李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34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临床应用

李红

【摘要】 目的 对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 为今后血液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份400 ml静脉全血标本, 经离心、冷冻、解冻、分离、冷冻处理, 分析获取血液成分情况。将冷沉淀制备技术完成的血液成分与《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血液品种合格标准进行对比。结果 冷沉淀制备最大容量为48.81 ml, 最低容量为40.63 ml, FⅦ最高206.37 IU/袋, 最低 121.35 IU/袋, 平均FⅦ(163.51±39.18 )IU/袋。纤维蛋白原(Fg)最多257.94 mg/袋, 最少214.30 mg/袋, 平均Fg(237.05±21.84)mg/袋。所有的血液成分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质量要求, 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并未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结论 冷沉淀制备技术在血液成分制备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能够获取血液有效成分, 可为临床血液类疾病的治疗提供原材料, 临床价值显著, 值得关注并推广。

【关键词】 冷沉淀;血液成分制备;凝血因子;临床应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4.096

临床上, 冷沉淀为一种白色絮状物血液成分, 在血友病、先天性和获得性凝血因子Ⅷ缺乏症、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的患者治疗中, 应用广泛。其是新鲜冰冻血浆在2~6℃条件下制备的, 主要成分包括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凝血因子ⅩⅢ、纤维结合蛋白等[1]。近几年,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冷沉淀技术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次研究中, 以对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目的, 对20份400 ml全血标本经冷沉淀技术处理后的各项指标展开了统计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集的20份400 ml静脉全血标本。研究所需设备及材料有水浴解冻箱、离心机、凝血酶仪器、高频热合器、电子称重设备、分浆夹、冰柜、四联袋等。应用试剂包括凝血因子试剂、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试剂、质控血清。

1. 2 方法 在完成400 ml血液采集后, 在6~8 h内将全血置入离心机, 进行血浆分离, 将新鲜血浆在-50℃的平板速冻机中进行速冻处理, 在血浆形成块状后, 放置在-30℃的冷冻环境中保存待用。冷沉淀制备方法包括水浴虹吸法、快速融化离心法, 采取水浴虹吸法制备冷沉淀时, 首先将冰冻血浆放置在4℃的水浴箱中, 在水浴箱外低于血浆袋位置, 放置与血浆袋保持相通的转移袋, 方便融化的血浆可以流入转移袋中, 最后血浆袋剩余40~50 ml的血浆块为冷沉淀。利用快速融化离心法制备冷沉淀时, 将速冻血浆放置在4℃水浴箱内保证其自然融化, 在血浆融化程度>50%时, 手动将未融化的血浆捏碎, 加速融化。在1 h后, 将未融化血浆冰块取出, 将其植入离心机中, 在0℃条件下离心处理10 min, 完成离心后, 分离上层血浆, 下层血浆、血浆中的白色沉淀物即为冷沉淀。冷沉淀的质量多会受到温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室温、掌握时间。

2 结果

冷沉淀制备最大容量为48.81 ml, 最低容量为40.63 ml, FⅦ最高206.37 IU/袋, 最低 121.35 IU/袋, 平均FⅦ(163.51±39.18)IU/袋。纤维蛋白原最多257.94 mg/袋, 最少214.30 mg/袋, 平均Fg(237.05±21.84)mg/袋。所有的血液成分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质量要求, 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并未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3 讨论

临床上, 冷沉淀所制备的成分血应用十分广泛, 特别是纤维蛋白的应用更加普遍, 创伤治疗过程中可显著提高创面收缩效果, 并且能够有效补充凝血因子[2]。因此, 在临床上, 对于成分血的需求量较大。冷沉淀技术在上世纪的60年

代开始被应用于成分血的制备,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冷沉淀制备技术的应用效果越来越理想, 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对全过程给予重点关注, 提升成分的质量。

研究与实践证实, 冷沉淀具有良好的凝血效果, 可以黏附结构蛋白, 使细胞间的结合得到加固, 避免肿瘤细胞发生扩散[3]。针对肝癌、肝脏移植手术患者而言, 冷沉淀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手术中的出血量, 促进术后伤口愈合[4]。

针对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患者而言, 冷沉淀相较于普通的纤维蛋白原濃缩制剂效果更佳, 可使纤维蛋白原浓度得到快速提高。曾有学者对200例肾炎患者给予冷沉淀输入治疗, 结果发现, 大部分患者炎症发展停滞, 再次建立了体内循环[5]。需要注意的是, 约有87%的患者采取标准治疗发生了病情恶化的情况, 甚至发生了明显的并发症。因此, 冷沉淀可以使外科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缩短疗程[6, 7]。

研究证实, 冷沉淀可以对各种凝血因子予以补充, 减少术中出血、感染的几率[8, 9]。对于部分血友病患者而言, 在血液制品治疗后出现FⅧ抑制物的几率在患者免疫能力降低时较高。由此证实, 冷沉淀能够有效减少血友病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单独应用冷沉淀治疗无法形成持久的免疫能力, 对于滴注量较高、反应较高的抑制物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10]。另有研究显示, 年龄越小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抑制物, 因此针对≤1岁的血友病患儿在治疗时尽量不要输入冷沉淀等含有FⅧ的制品[11]。

冷沉淀制备成分血质量主要会受到时间、温度的影响, 时间方面, 血液采集后的6 h内需要将其展开冷冻处理, 最多不可超过8 h, 若是超出规定的时间, 便会造成全血中凝血因子水平降低, 对制备质量产生影响。除此外, 在进行虹吸分离时, 在解冻箱内血液剩余约为20~30 ml便可以结束流程, 多数情况下, 剩余量≤40 ml, 若是剩余量过多会导致成分血浓度降低等诸多问题。同时也是造成成分血制备质量降低的一种主要方式, 在解冻的过程中, 温度一般需要严格控制在3~5℃, 避免由于温度过高或者是过低对凝血因子活性造成的影响[12]。因此, 在血液成分制备中只有严格掌握冷沉淀制备技术操作时间与温度才可以有效提高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除了注意时间和温度外, 在血液成分制备中应注意加强制备以及操作水平。①采血需一针见血;②采血后尽早进行离心处理;③避免血细胞的混入;④运输及保管冷沉淀成分血需要进行低温处理;⑤融化后需立即应用。以上几项内容是保障冷沉淀成分血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上述处理, 可以保证成分血中凝血因子的活性, 对于保障成分血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13]。

冷沉淀制备的成分血应高度重视安全性, 细菌污染是血液制剂最大的危险因素, 很容易造成临床应用效果降低等情况。因此, 需要针对成分血制备相关注意事项展开研究。本次研究中, 针对当前血液成分制备相关学术成果进行分析与研究, 并通过实践发现, 在冷沉淀制备成分血时应注意:

①血液采集时, 血液采集前应注意加强献血人员局部皮肤清洁、消毒, 避免由于皮肤消毒不彻底而诱发血液污染, 并且对献血人员的血液情况应进行严格的筛查, 加强菌血症患者筛查, 提高血液质量及安全性;②血液采集后, 应对病毒灭活处理给予高度重视, 多数情况下针对冷沉淀技术可实施有机溶剂方式展开灭活。曾有研究指出, 有机溶剂灭活效果理想, 并且不会影响成分血制备结果;③冷沉淀制备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按照国家《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进行相应管理, 同时针对制备好的冷沉淀成分血进行抽样检验, 针对检验不合格、质量不过关、病毒超标的成分血应及时展开妥善处理, 并找出造成不合格的原因, 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出现。

参考文献

[1] 王万仲, 张雪, 王艳. 冷沉淀制备技术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浅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3):268-269.

[2] 徐蓓, 邱颖婕. 趋势分析方法在血液成分质量控制中的探索和应用.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5, 17(2):167-170.

[3] 经晓杰, 王冬梅, 董伟群, 等. 重大高危手术患者血液成分输注的临床分析. 云南医药, 2015, 36(3):313-314.

[4] 黄志森, 王庆, 陈庆恺, 等. 改良血液成分制备技术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5, 33(4):413-415.

[5] 夏和凤, 贲燕华, 于泽芝. 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5, 17(5):413-416.

[6] 宋毅. 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对血液成分制备过程数据的控制和利用. 中国输血杂志, 2016, 29(10):1200-1201.

[7] 潘凌子, 孟庆丽, 范亚欣, 等. 全国省市两级采供血机构血液成分制备技术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 中国输血杂志, 2017, 30(5):482-485.

[8] 戴木仙, 杨建春, 方艳玲. PDCA循环提高血液科成分输血的规范执行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70):203-204.

[9] 周萍. PDCA循环法在血站成分科工作流程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5, 17(2):182- 184.

[10] 张翙, 苏武锦, 农媛. 血液成分制备关键控制点的确立和控制.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16):2202.

[11] 陈冬梅, 宋美兰, 冯博, 等, 悬浮紅细胞容量与血细胞比容的质控分析. 北京医学, 2014, 36(4):316-320.

[12] 严晓芸, 范恩勇.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情况调查分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7, 38(1):110-112.

[13] 陈小嫄. 研究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7(9):1261-1262.

[收稿日期:2019-03-29]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临床应用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米索前列醇在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63例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特点分析
浅析涌泉穴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
看恐怖片,血液都被吓凝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