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群训练理论到项群理论:项群训练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9-12-31 08:32史小龙王文龙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项群分类领域

史小龙,王文龙

(1.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田径运动学院,北京100084;2.北京体育大学 竞技体育学院,北京100084)

田麦久教授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将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1]。自1983年开始提出项群训练理论至今已有36年的历史,36年来,项群训练理论发挥理论高地的重要作用,催生了一系列卓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极大的丰富和完善了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与联系,推动了中国特色运动训练理论的形成,可谓影响深远、价值巨大。在新时代,项群训练理论又应扮演什么角色继续为体育领域增添动力呢?基于此,本文对项群训练理论相关文章进行分析,对此领域研究的过去运用知识图谱形式进行回顾,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现项群训练理论研究的发展流变。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检索时间和分析时间为3月23日。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中以“项群”或“项群理论”或”项群训练理论”为主题词对期刊文章进行了检索,检索时间不限,采用逐条筛选方式,排除与主题明显不相关的文章,得到文献为484篇,就这484篇文章进行可视化分析。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陈超美博士开发的专门用于可视化分析的软件CiteSpace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借以直观展示项群创立以来期刊文章的动态、热点和发展趋势。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项群训练理论的回顾

2.1.1 发文量分析

文献数量及其变化可以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重视程度和研究热度,借以窥探历史轨迹和动态趋势,更好的对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从研究结果来看,发文量总体呈“先上升后回落”的趋势。2000年以前发文量较少且不稳定,1998年田麦久教授《项群训练理论》专著发表后开始逐步升高。此后在2008年前后和2012年前后有起伏,可能受到奥运会影响。近些年,发文量逐渐减少,并趋于稳定。

图1 项群为主题期刊文献发文量统计

2.1.2 高产作者和机构分析

对某个研究领域的作者和机构进行分析,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到该学科中的学科带头人和核心机构,以确定对该领域的贡献度。从研究作者来看,田麦久(14篇)、尹军(6篇)等人发文量较高。整体上研究较为分散,合作程度不高。目前来看,形成了三个较为明显的合作网络群体,分别是田麦久-李益群-饶纪乐合作群,李少丹-过家兴-延锋-邓小芬合作群、孙延林-孙爱华-胡咏梅-吉承恕合作群,田麦久与其他作者合作最多。从研究机构来看,以北京体育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国家体委科研所等单位的发文数量最高。体育类高校和师范类高校是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者。

图2 我国项群训练理论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和机构分布图谱

2.1.3 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热点与演化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中的关键词聚类功能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在一个知识图谱中,节点越大,热度越高,此外,一个节点越靠近中心位置,它在图谱中就显得越为重要[2]。从研究高频关键词来看,运动员、田径、难美项群、奥运会、体能、竞技能力等词频较高,它们是项群训练理论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从研究热点时区图分布来看,大量的研究成果展示“项群训练理论”正在逐步超越训练学的边界向“项群理论”开疆扩土。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项群思维首先突破训练层面向竞技体育全领域过渡,又慢慢开始应用到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以及体育文化、体育产业等领域,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图3 我国项群训练理论研究热点关键词与时区演化

2.2 项群训练理论的发展展望:“大项群观”的形成

项群划分是一个思路,是一种方法。从简单来说,是一种朴素的分类构想[3],项群的本质是从散乱的个体中提炼局部的共性,提炼成簇,实现能量的局部聚集,便于抓大放小。试以运动项目的分类必要性为例,进行“运动项目分类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不同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便于在相应的层次上进行专门的研究,有利于同类项目之间运动素质和运动技术的积极转移,以及训练方法的相互渗透、相互移植。[4]

分类是逻辑思维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科学方法之一,系统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使得项群训练理论向项群理论延伸具有可行性。此外,很多领域发展无序、混乱,缺少中间层次的支撑,随着子系统发展的不断丰富,急需中间层次的连接与呼应。同时,为了推动体育学科共同体建设,加强各学科的联系,使得项群训练理论向项群理论延伸又具有必要性。项群训练理论向项群理论的拓展这一“特殊走向一般”的重要转变实现了项群理论里程碑式的发展,其视角独特、意义重大,对于推进体育学科共同体建设,发挥训练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作用。时至今日,项群思想渗透到体育理论体系中的点滴,项群理论的大厦俨然已经形成。

3.对项群理论应有的态度

3.1 处理好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关系——忠于实际需要,不为理论而理论

从项群的本质来看,项目的划分按不同的标准有无数种方式,但是理论建构却不需要把他们一一呈现出来,我们需要抓主要矛盾。任何一个理论的提出和建立都是为了服务于实践,解决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否则,理论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项群训练理论过渡到项群理论,其理论发展空间和视野大大增加,面对崭新的空间,项群理论应始终聚焦于实践需要,服务于体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3.2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建立合理、有效、主次有序的项群分类体系和标准

项群的本质是分类思想,而分类的标准则是项群理论应用“活的灵魂”,其直接关乎项群指导和服务现实的有效性。毋庸置疑,由于不同实践需要,体育学科各个领域分类标准区别很大。项群训练理论分类标准无疑是经典的,其根据竞技能力主导因素、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运动项目的成绩评定方法为主要划分标准,对项目进行了不同视角下的规律总结,竞技能力为主导因素的划分则抓住了重点和关键。其他领域在借鉴其分类标准时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按照需要构建主次有序的分类标准。

3.3 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主动建构与理论提炼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理论先于实践提出,成为指导实践走向、引领实践发展的“先行兵”,即理论的提出能唤醒人们对于理论应用的“潜意识”,人们接受概念后会将其植根于专业思维中,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实践问题中去。另一种是理论滞后于实践,从实践中提炼总结升华,是对实践的后知后觉。项群理论在很多领域还有很大的空间,一方面要立足与实践,对已有的自觉项群行为进行理论提炼,另一方面要结合需要主动应用。

猜你喜欢
项群分类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分类算一算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分类讨论求坐标
项群训练理论的广泛应用
运动员知识能力培养的项群特点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