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培育路径与创新实践

2020-01-01 14:0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归属感信仰群体

(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

政治生命力是政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理缘,党员组织归属感是政治生命力的根基。中国共产党之初仅有54名党员到今天拥有8900余万党员,作为世界第一大党,党的发展、壮大与我们坚持党员组织归属感建设密不可分。当前,部分党员组织归属感明显减弱,一定程度上减损了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此,习总书记强调,“大家都要强化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生活各个环节,敢于同形形色色违反党内政治生活原则和制度的现象作斗争。”习总书记的讲话既指出了当前部分党员组织归属感减弱的现状,更强调了加强党员组织归属感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组织归属感与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

1.1 归属与归属感的概念与意义

归属是指个体与所处群体间的归属关系,即个体对特定群体及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与维系。归属感是个体对该群体的划定、认同与维系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感受,包括价值认同、契约遵守和情感依恋等三个维度:价值认同是个体对所属群体的共同价值理念、奋斗目标、行动路线等理念的思想认同;契约遵守是个体对群体的组织原则、规章制度、行动纲领等契约的行为遵守;情感依恋则是个体对自我群体身份的接纳和对群体的心理依靠。归属感是维系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基础,其意义包括:1.归属感是群体组织政治生命力的内涵体现和外在展现。个体归属感越强,群体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越强,群体不断壮大和发展。2.归属感是个体维系与群体关系的桥梁和基石。群体加强组织归属感建设,则能满足成员体内心的政治需求并激发出集体意识、存在感和获得感,进而增强群体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组织归属感与群体政治生命力密切关联,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1.2 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

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是大学生党员与高校党组织间基于政治联系而产生的一种内在心理感受,它是党组织政治生命力的重要支撑和维系力量,其内涵包括三方面:共产主义信仰的崇高性赢得了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认同,这是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萌发前提,大学生党员“在党言党”;党组织纪律的严肃性培育了大学生党员的纪律观念,这是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增强基础,大学生党员“在党忧党”;党组织关怀的亲和性孕育了大学生党员的心理依恋,这是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维系保障,大学生党员“在党为党”。

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比较强烈,少数大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却在减退,表现在三个方面:⑴共产主义信仰减退,在党不言党。少数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并不纯,口里说着共产主义,心理却信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化思想。⑵组织观念淡薄,在党不忧党。少数大学生党员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心理上抵触党的组织纪律,把党员身份同普通同学混同,“工作讲条件,生活图享受”。还有一些学生党员带头违纪,如旷课或旷课、沉迷于网络游戏、发表错误言论等。⑶组织荣誉感缺失,在党不护党。少数大学生党员并未感受到党员身份的荣耀,关键时刻不能挺身而出,对集体荣誉和组织利益的维护不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减弱,必将严重减损党的政治生命力。对此,习总书记指出,“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

2 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培育路径

高校培育和增强大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需要遵循“强、推、施”三条路径:“强”是加强理想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党员认同共产主义,“头里装着党”;“推”是推进依法治党战略,督促大学生党员恪守组织纪律,“心中敬畏党”;“施”是实施党内民主建设,关切和维护大学生党员合理政治诉求,激发大学生党员护党的组织情怀,“脚下捍卫党”。

2.1 强化理想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党员认同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信仰是党员组织归属感的最终源泉。高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认知-认可-认同共产主义,将共产主义作为最根本的政治信仰,将党的理想同个人理想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党员建立起四个自信(“道路自信、路径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党言党”。为提升理想信仰教育的成效,高校可以采取整合教育(信仰教育与专业教学相整合)、融合教育(党性教育与思想教育相融合)、结合教育(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2.2 推进依法治党战略,增强大学生党员组织纪律观

信仰是基础,纪律是保障。没有强大的组织纪律作保障,再坚定的信仰也可能被风浪冲破。共产主义信仰属于正性刺激,正性刺激的作用效应有时遭到不良负性刺激的削弱。加强道德法规的控关作用,减少不良行为输出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将为大学生党员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就必然应将依法治党纳入其中,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大学生道德法制教育,塑造大学生道德法制观念,增强大学生党员组织纪律观,“在党忧党”,自觉做到“爱党、忧党、兴党、护党”。

2.3 实施党内民主建设,体现大学生党员的主人翁地位

没有民主,就没有公平和正义。实施党内民主建设,体现大学生党员的主人翁地位,这是增强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重要途径。高校实施党内民主建设,需要做好“关怀、尊重、巩固”三个关键词,由此增强大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关怀是指党组织要经常性深入大学生党员,了解其思想、关心其诉求、帮助其困难,从而让大学生党员在思想上“热爱党”;尊重是党组织尊重大学生党员主人翁地位,维护其正当权益,奖励其工作贡献,从而让大学生党员在心理上“敬重党”;巩固是党组织创造机会、拓展场域、把握话语权,巩固组织对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时刻影响其思想,监督其行为,从而让大学生党员在行动上“维护党”。

3 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培育的创新实践

3.1 开展课程思政,培育大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它采取“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部课程、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充分利用隐形教育、整合教育和全程教育的优势,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课程思政在培育大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工作中,具有四大优势:1.创新性与趣味性。党性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创新教育刺激因子,增加了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化解了专业教学的枯燥性。党性教育和专业教学,相得益彰,互相促进。2.亲和力与认同感。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上容易排斥,成效不佳。课程思政“寓德于教,教中塑德”,提升了教育的亲和力,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纳度。3.感染力与针对性。专业课教师(尤其教学名师),知识渊博,德高望重,专业教学时恰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更乐于接受。专业课教学和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产生强大的教育成效。4.全程与全方位。专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整合,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化,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思政教育的工作成效。

3.2 开展“党员微课”,增强大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

高校培育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心需要,体现其主人翁意识和主体地位以“党员微课”为载体,培育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成效瞩目。“党员微课”以大学生党员为授课人,授课内容自选(社会现象、个人感悟、政策建言等),授课形式多样(如党员先锋论坛、课间微型党课、班级党小组说说等),师生为听众,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党员微课”充分肯定和尊重了学生党员的主人翁地位,激发了他们的组织热情和价值归属感。

3.3 开展“红色教育”,巩固大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

红色教育以党的革命历史作为教育题材,通过“看、学、做”三种形式,引导大学生党员认知党的光辉历史、认可党的主张和认同党组织,从而培育和增强大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我们邀请了老红军、抗美援朝老战士和老领导讲述革命经历、组织大学生党员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朱德纪念馆、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护国战争纪念馆等)。“看中学,学中做”,大学生党员看到了党的丰功,学到了党的思想,做到了党的责任。不少大学生党员公开表达了对党的崇敬和信任之情,其组织归属感得到有力的提升。

青年强国强,党兴则民族兴。培育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任重道远,困难诸多。然而,只要我们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党忠诚的态度,“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青年会更强,党会更兴。

猜你喜欢
归属感信仰群体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