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国际演讲的和谐论阐释

2020-01-02 09:57叶欣雨
文化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总书记传统文化

徐 璐 雷 飞 叶欣雨

通过从外交部、人民网、新华网等官方网站获得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国际场合下发表的演讲可以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场合的演讲中引用传统文化经典数量庞大,形式多样,以传统诗词和古代格言为主,还包括成语、谚语、典故等。在这些大量引用当中,强调和谐的内容占主要部分。一方面,有助于宣告世界中国对和谐的重视与追求,传达中国主张;另一方面,有助于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展示文化自信。

一、习近平国际演讲研究概述

“国家元首的国际演讲作为官方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是对国家形象、国家理念和国家政策的直观展示。”[1]分析国家领导人国际演讲,可以帮助理解该国现状、了解该国政治理念。

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家形象主要通过媒体展示。随着中国国际实力渐强,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演讲在国际上备受关注。分析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国际演讲不仅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国际事务的政治立场与态度,还能从演讲文本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在当下的意义。

目前,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国际演讲的分析众多,主要从语言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演讲研究等角度展开研究。窦卫霖与李霁阳[2]研究并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演讲中的四大话语策略,冯康南[3]对习近平总书记国际演讲中用典的文化价值进行了研究,张世明[4]从文化自信角度研究并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国际演讲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理念与情怀。回顾前人对习近平总书记国际演讲的研究不难发现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引用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视,并在分析其演讲方式、演讲内容、演讲效果及意义等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国际演讲多次向世界分享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同时表达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意愿,展示了勇于担当的大国形象,演讲中引用的很多传统文化典故都暗含了和谐论思想。用和谐论观照习近平总书记国际演讲,不仅能深刻理解各典故在演讲中的作用,且有助于正确领会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和主张。

二、和谐论的内涵

在中国,“和谐”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从原义来讲,此处的“和谐”与祭祀音乐密不可分,带有明显的教化的社会功能。《论语》中倡导“礼之用,和为贵”,强调凡事应当以和为贵,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和谐;中国古代先哲提出的“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一致和协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承认并容纳人们不同意见的前提下追求统一,体现了古人在与社会保持和谐时的价值追求。在生产生活实践当中,中国古人也身体力行与万物保持和谐的状态。传统中医中的“和谐”理念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本身内部脏器之间保持“和谐”,才能达到健康的状态。二十四节气中强调天时、地利、人和,提倡敬畏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和谐思想,在指导传统农耕社会下的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对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至今在塑造人的品质、规范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仍有启迪意义。

在黑格尔的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当中,黑格尔认为“矛盾”“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唯一动力。与欧式辩证法体系不同,传统中国式辩证法则肯定了“和谐”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发展的动力[5]。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思想中倡导的“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实际上也属于“和谐”思想。马克思的和谐观涵盖了三个层次:“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与人的和谐。”[6]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和谐”思想很好地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论”思想在中国生根发芽。总体而言,“和谐论”强调的仍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各方面的和谐,这种“和谐论”思想的产生与实践既受理论与历史的影响,也是现实情况的召唤。

三、习近平总书记国际演讲的和谐论

习近平总书记的国际演讲不仅是优秀的公共演说,也是国际事务中我国政治主张的集中展现。因而,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演讲的国际背景与演讲主旨,从和谐论角度来阐释其演讲中所引用的传统文化点,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态度、立场与主张,还能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今国际社会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论的第一个层次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7]其中“天人合一”所表明的天人关系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人与天不是对立割裂的,而是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是视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的思想,所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同生存与和谐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中国对外呼吁全世界人民共同保护环境,对内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8]这句引用出自《荀子·天论》,表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人类理应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让万物共生共长,而非任意掠夺和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首先要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和谐共生的关系,两者是一个协调、有机统一的状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符合世界的发展大势,世界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更是需要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明确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世界的目光正聚焦于巴黎。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实现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作出贡献!”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和谐论的第二个层次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习近平总书记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始终认为,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双方应该加强对话,增信释疑,促进合作,确保中美关系始终不偏离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轨道。”[9]“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出自《诗话总龟前集》,原意是比喻只有在广阔的天地里,人才能自由地施展才能。在和谐论视角下,人与社会是不可分离、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对社会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贡献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另一方面,特定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生存和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能给人积极影响,反之,则不利于人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出新见解,表明坚定不移地不断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有利于为两国关系注入正能量,促进两国的发展。同时,中美两国的友好关系也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国际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国有个寓言叫‘愚公移山’……自古以来,互联互通就是人类社会的追求。我们的祖先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许多互联互通的奇迹。”[10]“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寓言故事,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它反映的是人对社会环境具有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活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能动的作用。和谐论表明,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又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是协调、配合,有机统一的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借这个典故,提出亚洲各国要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为亚洲各国实现共同协商、平等交流、互利互惠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人与人的和谐

和谐论的第三个层次是人与人的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韩两国毗邻而居。百金买屋,千金买邻,好邻居金不换……‘邻望邻好,亲望亲好。’中国希望半岛南北双方改善关系,支持半岛最终实现自主和平统一。”[11]这里所引用的传统俗语表明,亲戚邻居之间的相处体现的应该是相互关心、相互体恤的和谐之道。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又是相互协调、配合,紧密相连的,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仅体现在个人、家庭、邻里之间,也体现在不同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人的和谐在一定条件下又是个人、国家发展必不可缺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来表明中国与韩国有着深厚的邻邦友谊,要携手努力,合作共赢,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亚洲各国人民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12]习近平总书记借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念表明,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对和谐的追求不仅是出于本国发展需要,更是出于对建立合作共赢的良好国际关系的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和平相处是国际合作的基础,有利于和谐的国际环境的营造,而和谐的国际环境亦能促进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的建立,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四、结语

结合“和谐论”思想,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演讲中所传达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演讲意义与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在追求绿色、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通过引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表达中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遵守国际协议,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号召全世界主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遵循自然法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为当前世界人民所面临的全球性危机和困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借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解释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呼吁各国领导人与人民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强调改革与变通的作用,主张各国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改善社会环境,提高世界人民生活水平;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演讲多次强调“和为贵”,将对人与人的和谐追求上升到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演讲中对和谐的追求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利益的需要,更是出于对全人类命运高度的考量。

猜你喜欢
总书记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谁远谁近?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