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儿童“读经热”的反思

2020-01-02 17:29王蓺之
文化产业 2020年14期
关键词:读经篇目角度

◎王蓺之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上海 201100)

随着这一读经热潮的出现与高涨,各地不断涌现出一些私塾和学堂,许多家长不仅安排孩子读经,而且自己也亲身参与了读经,少儿“读经”的热潮也引发了教育界与文化界的广泛关注。“读经热”的出现,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对儿童教育的需要。但是当前盲目跟风现象依然严重、教育市场缺乏规范。只有从经典诵读的根本性角度出发对诵读篇目、内容、意义,与儿童需求角度出发进行科学安排,才能进一步提升经典诵读的实效性。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当前“读经热”存在的问题,科学理性对待读经问题,引导“读经热”健康发展。

一、当前儿童“读经”现状研究

(一)家长群体关注度较高

读经是对中国传统的古代经典进行阅读。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促进儿童良好人格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助于儿童记忆力的提高,有利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当前,家长群体对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很多家长在希望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读经热”吸引了更多家长群体的眼光。

(二)教师群体关注度较高

当前教师群体对“读经”的关注度也相对较高,不管是课后读经班还是教师的课后作业安排,都有部分“读经”的内容。比如有的学校将《三字经》列为学生必读篇目,有些教师为要求学生对经典篇目进行背诵,增长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培养学生基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学习习惯。在当前的小学一年级学习中,很多语文教师会将本学期的固定经典阅读篇目发给学生,让学生不定期进行背诵。

(三)“读经热”催生了“读经”经济

在“读经热”整体关注度较高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家长盲目追求读经的多与广,在课余时间里让学生报“读经班”,为学生读经提供更多的机会。很多“读经班”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在教育市场中出现,但是读经的效果如何,教育的意义如何,还需要在进一步的科学评价。

(四)学生读经效果一般

从儿童的学习效果来看,还需要对“读经”工作进一步探究与了解。读经是对经典的诵读,但是经典往往是以文言文为主的,儿童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还不能完全理解所诵读经典篇目的主要内容,反而让儿童觉得这样的“读经”拗口难记,损害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二、当前“读经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传承上的偏颇

与整体中华文化的发展相比,当前的“读经热”主要关注点在“经”上,如《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些经典虽然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但是从文化发展与传承的整体性角度来看,仍有所偏颇。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集中在经史子集中,还在家庭教育中;民间约定俗成的传统道德,也是儿童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读经热”对此方面的教育涉猎较少。在“经”的筛选中,很多情况下是选择全部诵读,保证读经的完整性。但是历史上很多传统教育理论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读经的过程中如何正确看待原著中的思想内容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比如在中国历史上的“男尊女卑”思想等。

(二)教学形式简单

读经内容以原著为主,读经方式以简单诵读为主,很多诵读机构以教师领读为主要形式,以集体诵读为练习方式,对经典内容的讲解相对较少。有些机构甚至要求“不求理解,只求熟读”,通过反复念、反复读的方式达到记忆的功能,教学方式过于机械化。简单的通过诵读方式进行学习,儿童难以理解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而教育机构的工作重点更多地关注在数量与背诵质量上,对儿童的学习效果、诵读效果、受教育效果缺乏科学的考核方式。

(三)盲目跟风现象严重

“读经热”之所以会“热”,主要原因有多种。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这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方法,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家长群体对自家孩子的发展分析不够理性科学,跟风阅读、跟风读经,缺少对孩子特长的挖掘。有些家长将读经教育与家庭教育混为一谈,认为读经教育是对中国经典篇目的诵读,很容易出重视“读经”现象但是忽视家庭教育、道德教育的问题。很多家长在接触“儿童读经”教育后,觉得孩子“懂事”了,“明礼”了,使他们感受到“亲子”的快乐,也找回传统伦理中的温情和感动,让他们更对“读经”这一活动产生追捧行为。

三、如何进行科学“读经”

(一)从文化传承角度出发选好篇目

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发展的需要,科学读经离不开“精挑细选”。可以从《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唐诗三百首》等公认的文集和先秦诸子名篇中选择,针对各个时期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好读经篇目。比如在学前教育阶段,以《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千字文》这一类培养语感的文章为主,通过朗朗上口的形式培养语感,树立传统文化学习意识;在小学阶段,选择道德教育价值较高的《论语》《大学》等,让孩子在日常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不断认识世界、提升道德发展需求。通过对各个阶段儿童学习能力进行了合理的划分,科学选择诵读篇目,循序渐进地开展好经典诵读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理性对待读经问题

在目前的教育中,经典诵读已经被很多学校纳入必选内容,很多学校还规定必读篇目,对主要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记诵。这样的方式确实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是在这样的强制压力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受到制约。有些学生相对于经典“四书”的诵读,更偏爱古诗词的记诵阅读。因此,对待读经问题要理性、审慎,既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夯实儿童的文化知识基础,又要从实用性与兴趣需求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的读经方案,让学生对经典诵读更感兴趣。比如,可以在减少必读书目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儿童的自选书目,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提供空间。但是也要注意避免因为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盲目攀比,防止出现“用数字说话”的经典诵读误区。

(三)以理解与传承为主,避免流于形式

经典诵读,不应该是传统学习中的“不求甚解”,也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应坚持道德经典教育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在经典诵读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诵读现状,也要关注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经典诵读篇目进行内容的讲解,进一步满足学生对知识理解与运用的需求,让经典的力量在儿童读经的过程中展现出来。比如在《周易》的诵读过程中,可以通过逐句翻译、取象比类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其中蕴含的人生哲学价值,提升经典诵读的整体效果,避免流于形式。

猜你喜欢
读经篇目角度
神奇的角度
议题确认 过程组织 篇目对比——基于群文阅读模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现象学视角下的教材比较研究*——以大陆、台湾高中语文《红楼梦》节选篇目编选为例
角度不同
人啊
也说方志的体例与篇目(设计)及二者的关系(随笔)
生查子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