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黄河下游黑陶文化成因及演变探析

2020-01-02 19:58迟广超
文化产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汶口龙山文化灰陶

◎迟广超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上海 200000)

纵观中国整个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曾经历过两次高峰。其中以黄河中游仰韶至马家窑文化时期为代表的彩陶文化,从器表装饰纹样方面使中国古代制陶技术达到了新石器时代的第一个高峰。而以黄河下游大汶口至龙山文化时期为代表的黑陶文化,则在陶器烧制工艺方面使得中国的制陶技术达到了新石器时代的巅峰。

一、黑陶艺术的起源及演变

相对于器表装饰而言,烧制技术的进步无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磨光黑陶的烧制,尤其是黑陶中的代表性精品蛋壳黑陶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的陶器制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1928年,龙山文化(典型龙山文化)被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在调查平陵城时于历城县(今属济南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1959年,大汶口文化首次被我国考古学家发现。从地层叠压关系和器形演变情况来看,二者存在着承接关系,即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4040年至公元前2240年,与仰韶文化后期处于同一时期。大汶口文化初期彩陶曾一度兴盛,但是发展到后期,随着黑陶(黑皮灰陶)大量出现,彩陶数量逐渐减少,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已几乎没有彩陶的踪影。与彩陶相比,黑陶的器形更加规整,制作更加精细,且黑陶器身多为弦纹、刻画纹或者镂孔,基本无彩绘纹饰,部分黑陶器表磨光。

从文化审美层面来看,针对黑陶尤其是制作难度大的蛋壳黑陶何以只大量出现在黄河下游山东地区的典型龙山文化遗存中的现象,有学者提出,黑色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先民的崇拜色,东夷部落的尚黑传统来源于原始图腾崇拜,而该部落最原始的图腾是“玄燕”,他们自称为“玄夷”,由此推断他们在喜欢崇拜燕鸟形象的同时,会对燕鸟羽毛的黑色产生偏好之心。另有学者认为,山东地区龙山文化出现蛋壳黑陶的时间与传说中舜帝在该地区的活动时间基本相吻合,而据史书记载,有虞氏、夏后氏均尚黑,故而可知当时黑陶大行其道的原因。

从技术层面来分析,大汶口文化的存在年代约为公元前4040年至公元前2040年,主要分布于山东、苏北等地区,古书记载属东夷族的领地。从考古发掘情况看,早期遗存中农业工具出土较少,但是在晚期的一个大型窖穴中发现有一立方米左右的粟粒,可见晚期阶段粮食已有了相当的剩余。龙山文化的存在年代约为公元前2010年至公元前1530年,在大汶口文化的基础上,龙山文化的生产力得到更大发展,生产资料的剩余必然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并且出现了脱离农业劳动的专业手工业者,这种生产力的进步不仅体现在石器以及玉器制作上,也体现在陶器的制作上。另外,这一时期已发现了铜器。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制作继承了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技术经验。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制作虽然仍使用泥条盘筑法,但口沿部分已经出现了慢轮修整的痕迹,从无轮到有轮的技术价值比从慢轮到快轮更有意义,大汶口文化晚期开始出现快轮,到龙山文化时期快轮制陶已经非常普及,快轮制陶使得像蛋壳黑陶这样的薄胎陶的制作成为可能。在陶器烧制技术上,虽然目前只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陶窑遗址,且为横穴窑,但仍可推测大汶口文化后期的陶窑已经从横穴窑向竖穴窑演进,密封性也较之前有所提高,这一改进使得提高炉温成为可能,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黑陶或者灰陶烧制水平还很粗陋,远不如后期成熟,据此可以推测出黑陶的出现经过了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

二、黑陶艺术的装饰审美意义

与仰韶至马家窑文化时期相比,大汶口至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类型更加多样,动物造型陶器无论从种类还是从数量上都远多于前者,器形本身的艺术性使得繁缛的纹饰变得不再重要,彩色纹饰反而会影响器形的整体美感,例如该文化特有的陶鬶更像是一件奇魅的雕塑艺术品。这一特点在以彩陶发达而著称的仰韶文化中也有体现,仰韶文化曾出土一件鹄尊,形象逼真,将鹰的形象塑造的惟妙惟肖,这件陶器也是素面陶,器物表面未加任何装饰。大汶口文化早期彩陶曾一度盛行,陶器类型较为单一,彩色纹饰非常普遍,且纹饰力求繁缛以增强装饰性。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陶器已经开始从重纹饰向重造型演变,这一时期不仅陶鬶已经出现,镂孔座豆,长颈长流盉以及磨光黑陶高柄杯等新器形也陆续出现,而彩陶纹饰则趋向简化并逐渐消失。除黑陶和灰陶之外,因制陶原料的多元化还出现了黄陶、白陶等新型陶器。这也使得过去单一的红陶现象得以改变,器表颜色的多样化已经足以起到一定的装饰性。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造型更讲究,制作更精细,快轮的普及使得这一时期弦纹增多。此外,突出于器表之外的附加堆纹也较常见。龙山文化早期灰陶黑陶数量大致相当,灰陶略多,到了中晚期黑陶数量逐渐增加并超过灰陶,可见黑陶是当时主流的器表颜色。在龙山文化中彩陶几乎不见,但磨光黑陶数量骤增,乌黑光亮的器表与彩色纹饰相比又体现出别样的美感,形象近似鸟形的鬶以及鸟首形足的鼎逐渐增多起来,体现出以造型装饰代替纹样装饰的审美倾向。

三、蛋壳黑陶的历史文化意义

龙山文化时期红陶基本消失,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蛋壳黑陶却得以发展,器形富于变化,制作水平更趋成熟。蛋壳黑陶是一种非实用器形,其制作难度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大的。虽然工艺上接近于蛋壳黑陶的薄胎黑陶器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就已出现,但是无论在数量还是形制上都与龙山文化有较大差距。这种变化应是受当时社会形态的直接影响。大汶口文化晚期,贫富分化开始出现并有扩大趋势,而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从发掘的墓葬随葬物品看,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已经出现人殉现象,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数量多,类型丰富,这种“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的陶中精品基本出自大型墓葬,可见这种制作复杂的蛋壳陶在当时属于上层的奢侈品,蛋壳陶的象征性远远大于其实用性,制作如此精美的高柄蛋壳黑陶杯作为礼器或祭器的可能性更大。制作这种既耗费人力物力又没有实用价值的陶器如果没有一个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的统治阶层作为基础是很难实现的。从发现的数座夯土城墙和台基遗址来看,龙山文化时期政权出现的可能性极大,并且在这一文化时期的遗存中已经发现了刻有文字符号的陶器碎片,说明龙山文化已经跨入了文明的门槛。据此推测,龙山文化的蛋壳陶已经初步具备了商周时期所推行的列鼎制度所承载的等级制度涵义。

四、结语

龙山文化时期黑陶曾盛极一时,代表了当时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但青铜器的出现已经预示出原始社会陶器制作必将走向衰落的先兆。自中原华夏文明强势崛起以后,这个一度兴盛的文化类型逐渐融入华夏文化之中。纵观大汶口至龙山文化陶器的演变过程,我们既可以感受到原始文化后期中华文明的发达程度,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即将转型的明显痕迹。

猜你喜欢
大汶口龙山文化灰陶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
考古遗址的文化保护研究
刘思涛作品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大汶口文化时期贝丘遗址生业方式试析——北阡遗址人骨跪距面的启示
公元前第三千纪中国东部的太阳神——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图形符号新考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探究山西龙山文化的魅力
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