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现象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引导策略分析

2020-01-02 19:08邹昀芹瞿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网红思政大学生

邹昀芹,瞿玮

(1.江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西南昌 330027;2.江西师范大学软件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1 “网红”的含义与特征

“网红”一词源于互联网,泛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事或者某行为,被广大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

“网红”作为当下热门群体,具备几项较明显特征:第一,大多数“网红”性格开朗,敢于面对镜头展示自己。虽然“网红”不是明星,但他们拥有一定的粉丝量。第二,“网红”通常有一定的才艺、特长,例如:游戏、美妆、吐槽等,并以此吸引观众的眼球,博取关注。第三,“网红”为了实现最终的商业化目的,一般在粉丝量累计到一定程度时,会与“网红产品”挂钩,使资本变现。

2 “网红”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

据2019年2月CNNIC发布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大学本科及以上网民占9.9%,即大学本科及以上网民约8 000万人,几乎100.0%的大学生都是网民。笔者对江西某高校学生做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和“网红”的调查访问,调查表明,31.2%的大学生每天会主动关注“网红”,通常表现为翻阅“网红”的微博或浏览“网红”的公众号。在受访者中,有84.3%的大学生认为“网红”是一个热门群体,其中有14.6%的大学生表示有意愿接触或进入“网红圈”,有4.2%的大学生表示已经接触或正在做“网红”。“网红”现象对高校学生的影响颇深,有利有弊,值得探究。

2.1 积极影响

(1)促进多样化发展。当今社会,既是一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也是一个需要多样化人才的社会。互联网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几乎所有的网民都会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或被动地关注“网红”。而每一个“网红”都必须拥有成为红人的“核心资本”——能够吸引网民的某种技能。“网红”的技能必须是独特的、有创意的,才能让“网红”在迅猛发展、变化万千的网络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例如,说到短视频自媒体,大家会想到“Papi酱”;提到云南美食传播者,大家会想到“滇西小哥”。每一个“网红”都必须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创作,呈现不同的作品,才能降低自己的被其他“网红”替代的可能性。因此,“网红”现象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之一便是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

(2)增强思维创新意识。“网红”的最终目的是商业化与资本变现。不论是意外走红、自我打造还是团队策划,“网红”想要将自己的形象品牌化,长期在网络上拥有较高的粉丝量,就必须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将自己的特长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大众。例如,某网红妇科男医生的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中包含大量漫画、动图,文章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科普妇科医学知识。截至2019年6月,该公众号发布的文章平均点击率为“10万+”,广告收入不菲。诸如此类的“知识网红”,可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3)提供才艺展示平台。网络世界尽管纷繁复杂,但不可否认,网络世界人人平等。各类网络平台,包括社交平台、直播平台、自媒体平台等,都为大学生的个人才艺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的舞台。大学生可通过这些平台,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网络社区并与志同道合的网友一起交流学习。如在某知名互动平台中,设立了文化、行摄、娱乐、时尚、生活等几十个研讨小组,大量用户在自己感兴趣的小组里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志同道合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让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展示一技之长,同时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2.2 消极影响

(1)扭曲大学生消费观念。“网红”现象带给大学生最明显的消极影响之一即扭曲大学生的消费观。大学生因“网红”现象造成的支出一般包括对主播进行打赏及跟风购买“网红”推销的产品,受影响群体中,前者男性占比较高,后者女性占比较高。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方面,男大学生观看网络直播并进行打赏的时间通常是凌晨之后,打赏的对象一般是游戏主播、吃播或女主播。部分男生表示,次日醒来,会对前夜的打赏行为产生悔意,但夜间的自控意识比较薄弱,看到弹幕上其他网民都在打赏,自己也忍不住点击打赏按钮。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在滤镜和修图的误导下,往往冲动消费,购买了一些与实际不符的产品。与此同时,部分“带动产品销售”的网红在销售过程中用夸张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所表现出来的销售手段不断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造成消费过剩。在某高校毕业季的跳蚤市场中,许多大学生出售自己曾经购买过的“网红产品”,并对曾经的冲动购物行为深表悔意。

(2)影响大学生行为习惯。不论是成为“网红”,还是关注“网红”,“网红”对大学生行为习惯所产生的影响亦不可忽略。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接触“网红”群体或进入“网红”圈子的过程中,由最初的“才艺展示”到靠“无下限”成名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个圈子很复杂,大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在其中迷失方向。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常常因观看“网红”而不停地刷手机,养成了熬夜、上课不听讲的恶习,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3)拉低大学生审美水平。“网红”现象对大学生的审美影响体现为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因为长期关注并盲从“网红”,认为通过整容或化妆之后展现出来的“大眼睛、高鼻梁、锥子脸、尖下巴”才是“高颜值”,认为通过滤镜、修图之后呈现出来的“照骗”才是美图。因此,美图软件成了大学生手机里的必带软件,甚至有少部分大学生已经开始以“网红”为模板进行整容。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容易模仿某些“网红”的行为,通过自黑、自毁、自我贬低等方式处理问题,认为这种方式才是“酷”的方式,殊不知此类行为正在盲目迎合他人的“审丑心态”,是对自身精神审美的伤害。因此,“网红”现象对大学生审美能力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4)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网红’的门槛较低,一旦成名,名利双收不是梦。”在笔者调研的过程中,有一位大学生说,这是一个专业打造“网红”的公司在招聘过程中常说的一句话,许多毕业生因此心动不已。因此,在大学生择业、就业之际,面对诱惑,往往将成功定义为“金钱”“物质”“粉丝数量”,遗忘了大学生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思想理念一旦出现偏差,就容易被虚荣腐蚀,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行为产生偏差。

3 “网红”现象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引导策略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因此,在“网红”现象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引导策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3.1 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

面对“网红”现象,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首先,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的主要收入是父母给予的生活费,更不应随意挥霍。因此,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红”现象,应当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其次,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积极正面地引导大学生择业、就业。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看你赚取了多少金钱,而是看你为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作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大学生就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国家哪里有号召,大学生就该往哪里行动。再次,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名观。大学生应当意识到快速成名背后的虚假性,认识到成名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商业化,而是为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最后,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中华传统之美,美在自然,美在大气。中国人常说,相由心生,心慈则貌美,腹有诗书气自华。真正的美不是靠手术刀雕刻出来的,而是靠自身内在修养体现出来的。

3.2 塑造正能量“校园网红”

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当积极抓住青年群体特征,抢先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大学生做“网红”,未必要通过外界商业机构的打造,高校亦可开辟一条塑造正能量“校园网红”的渠道。因此,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新媒体平台,例如,校内的官方媒体账号、校外的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创作雅俗共赏的作品,打造并宣传一批批自带正能量气场的高校领导、教职工或大学生的真实事迹,让这些被宣传对象成为“校园网红”,成为大学生的榜样。在高校中形成“关注‘校园网红’,争当‘校园网红’”的积极氛围。

3.3 打造思政教育“网红课程”

思政教育课堂是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塑造正确三观的主要渠道,但目前高校思政课堂普遍存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等问题。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大学生对“网红课堂”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高校应打造一系列大学思政“网红精品课程”,改善思政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高校应优化思政教育队伍,将思政教育教师输送到各类思政教育模范高校进行学习培训,提高思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应结合各地区特色,形成“网红精品课程”研讨开发小组,创新教学形式,将丰富有趣的课程内容形成教学方案、课件或视频,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过程中学到知识,进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网红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要当网红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ВаНхУН»
当网红遇上“网红” 国外网红们都拒绝不了的鞋包好品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