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野下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20-01-02 19:08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民族

(中央美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北京 100105)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国家的进步和富强离不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具有时代性,这说明文化需要与时俱进,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文化具有先进性和落后性之分,这说明我们在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全盘吸收,应取缔精华,弃其糟粕,使优秀文化得以永续传承,最终将民族文化融入民族精神中,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撑,指引民族的前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在当代,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重要指导思想,需要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促进民族文化不断繁荣和发展。

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

1.1 为民族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奠基石,新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我国坚定不移的走马克思主义道路,为我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1]。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引下,新中国取得文化大繁荣,1953年,我国正式提出“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繁荣我国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实现了各民族、各流派文化的大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我国民族文化更加完整,更加生机勃勃。因此,马克思主义为我国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理论支撑,使民族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1.2 对民族文化存在的价值给予肯定

马克思主义遵循唯物史观,认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文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社会发展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发展反作用社会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民传统文化的形态,推动封建社会不断发展,直至今时今日,儒家思想仍经久不衰,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便能体现出我国的儒家思想,这说明文化具有延续性,能够塑造民族性格,培养民族品质[2]。马克思文化观认为,优秀的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所要传承和创新的也是优秀的民族文化。

2 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实施路径

我国要实现国际地位的提升,增强综合国力,不仅要做经济强国、政治强国,还要做文化强国,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为世界文化增光添彩[3]。在我国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我国提出了“文化强国”,这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要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首先需要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认可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做好传承优秀文化的使者,将中华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2.1 丰富民族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增强文化吸引力

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在于丰富民族文化的形式,拓展民族文化的内容,使民族文化更富有包容性,从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我国是唯一一个延续至今,没有消亡的国度,这足以说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自孔子时代开始,我国的主流文化形态便逐渐形成,并不断延续发展,这期间虽然受到外来佛教文化的影响,但是我国的文化主体形态依然没有发生改变,我国人民仍坚定不移的传承着我国的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历久弥新[4]。

文化传承关键在于内容,这是核心,我国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在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需要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元素,对民族思想进行整合,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调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发挥集体的力量,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丰富,激发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当代人民牢记传承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在历史上,即使面临强大的外敌入侵,我国人民也没有丝毫退却,而是团结起来,勇于抗争,这是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民族精神的力量,是民族精神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人民群众是创造文化的主体,因此文化传统需要体现人文关怀,我国古代墨家思想倡导“兼爱、非攻”,儒家倡导“仁者爱人”,这均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同时近代康有为更是提出建立大同社会,这些思想均是当代建立和谐社会建立的理论思想来源。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应不断挖掘其时代价值并加以传承。

2.2 创新文化传承的方式,提升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新时代,需要结合时代要求对文化传承的方式进行创新,以增强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中国古代,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文化传承体系,这些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均有体现,如政治层面,统治者倡导儒家文化,直至后来科举制的实施,均是文化传统的有效方式;除此之外,我国古代建立私塾等各种学校,这是文化传承的最直接形式,也成为当代教育传承的范例;古代家族通过组训、家训的形式来传达一种价值导向[5]。我国古代通过教育、宣传等形式使得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统,但是近年来,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冷落,许多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如书法、古典乐等逐渐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游戏等。基于此,我们应重视文化传承方式的选择,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其一,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的传播具有普遍性,通过教育传播可以提升国民素质,可以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基于此,当代教育应注重丰富课堂内容,为学生增加传统文化科学,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如可以将书法、绘画等纳入课程,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增加经典古诗文的学习比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二,开展灵活多样的传统节日活动,以此来向人们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学习、传承传统文化,如可以在地方组织京剧、黄梅戏等文化活动,还可以借助媒体来宣扬传统文化,如中华好诗词活动、鉴宝活动等,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平台;其三,借助新技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宣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促使我国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文物、古迹等的保护,如可以采用全景数字仿真系统来向更多的人展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仿真技术可以防止珍贵文物受到损坏,同时也丰富了文化传播的形式;另一方面我国还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展示出来,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认知中国传统文化。

2.3 建立文化传承保障机制和体系,注重文化的创新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由于地域差异,具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因此重视文化的传承,需要加强对地域传统文化的保护,可以设立地方文化传承机构,以此促使文化传统的规范化,通过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可以为传统文化的宣传提供一个平台,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组织一些文化活动,这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娱乐生活,还能够有效的传承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6]。除此之外,要保持传统文化具有长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仅仅依靠传承远远不够,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应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特色,如在传统儒家文化时,我们可以将其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儒家思想的“仁”“爱”思想正是当代建立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因重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3 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科学的文化观,在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传承和创新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没有文化的强盛就没有国家的强盛,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以更加富有活力的时代文化为社会发展助力。当代国际社会的竞争,也是文化的竞争,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我们应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将民族文化与时代文化相结合,不断丰富当代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当代价值。我们在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应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基础,在汲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要注意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切忌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以正确的价值观去评判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加以批判性的继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民族
我们的民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学生培育正确的文化观
试论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