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直接原因探究

2020-01-02 19:08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琼花高句丽隋炀帝

(河北省香河县环保产业园区管委会,河北廊坊 065400)

隋炀帝时,修建了隋朝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面到达涿郡(今北京),南面到达余杭(今杭州),促进了中国南方与北方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在过去隋炀帝被认为是暴君昏君的代表,所以关于他修建大运河的直接原因,历史上的说法很多。研究隋炀帝修建运河的直接原因,对于正确评价隋炀帝具有很大意义。

1 历史上各种观点

民间流传的说法是为断王气,斩断别人当帝王的风水。唐人韩偓的笔记小说《开河记》就有记载“睢阳有王气出,占天耿纯臣奏后五百年当有天子兴。”明齐东野人的《隋炀帝艳史》里面有一章“耿纯臣奏天子气,萧怀静献开河谋”,对此进行了详细说明。掌管天文历法的耿纯臣说商丘这地方有龙气出现,五百年后这地方将要出现帝王。隋炀帝的小舅子萧怀静就建议修建一条河,从孟津附近引水通过睢阳,到淮阴,一则可以方便去扬州,二则可以断了王气,别人就不会登上皇位了。隋炀帝听了很高兴,就开始兴修运河。

为了佐证隋炀帝信奉风水,有人还讲了《资治通鉴》上的一个记载,有个叫章仇太翼的人跟隋炀帝说:“陛下是木命,而关中是木之冲,不可常住”[1],隋炀帝觉得很有道理,就决定搬迁到洛阳。木冲什么啊,木冲土,因为关中为中,中是五行属土,为什么往东面迁,因为东方为木。

前面我们提到,萧怀静建议修运河,有一个理由是方便隋炀帝去扬州,隋炀帝为什么想去扬州啊?一方面是隋炀帝对这个地方有很深的感情,另一方面就是隋炀帝修建运河的另一个说法,为了看花,为了享乐。隋炀帝在没做皇帝前,曾亲自率领百万大军,平定江南,从而结束了从南北朝开始持续300年的纷争。之后,他出任扬州总管十年,扬州在隋炀帝的心理占据了重要地位。历史传说,扬州的琼花非常漂亮,修建运河就是供隋炀帝荒淫奢靡的巡游,去扬州看琼花,享美景佳人。《隋炀帝艳史》写炀帝因为“江都锦绣之乡,又有琼花一株,擅天下之美”,所以他“久思游览”。炀帝写有《江都宫歌》《泛龙舟》《幸江都作》《迷楼歌》等诗篇,都是他留恋江都、欣羡扬州的作品。

当然,隋炀帝之所以修建运河,目前的主流看法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为运粮和巩固对江南的统治。当时隋朝的国都长安,东都洛阳,都在北方,而北方粮食少,大部分粮食需要江南调运,水路运输比陆地运输快,而且量大,在陆地运输满足不了需要时,水路运输逐步被提上日事日程。当时,隋朝虽然实现了全国统一,但由于分裂时间长,原南朝地区的一些统治者还蠢蠢欲动,对隋朝江山造成威胁,为了实现对江南的统治和控制,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使朝廷的权威和力量能快速到达江南。

关于目前隋炀帝修建运河的这几个说法,我们一一分析。

隋炀帝为断王气修运河,这个说法只是流传于民间和小说,无从考证,所以不能确定。

隋炀帝为了看琼花,更是无稽之谈。至扬州的运河修好后,隋炀帝第一次出巡扬州在公元605年秋天,而琼花是每年的4~5月开花,是春天,秋天的琼花早已凋谢。其实,直到隋炀帝死在扬州之前,琼花还没有出现。据考证,琼花乃植于唐代,兴于宋代。北宋文学家王禹偁一直被公认为描写扬州琼花的第一人,他是在996年来扬州当知府的,这时候离隋炀帝死亡的618年,已经过去378年了。

史书上记载最多的是隋炀帝的昏庸暴政和贪图享乐,修建运河就是享乐的一个方面。那么隋炀帝不辞辛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西巡又当如何解释?因为那些地方并非享乐之地。据《隋书·炀帝纪上》记载炀帝并不仅巡游过江都,还曾巡游过西北各地,到过突厥与吐谷浑边境,现在青海的附近。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士兵冻死大半,随行官员也大都失散,西巡历时半年之久。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一人。

隋炀帝为了运粮和巩固对江南的统治。但是,当往南面的运河已经修好了,已经达到目的,为什么还要往北方修,且一直修到涿郡,这是很遥远的距离,大运河当时全长4 000多里,而这段的长度是1 900多里,占了将近一半,是各河段中最长的一段。这么远的距离,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是相当大的。公元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这在其他河段是没有的。

2 运兵运粮草是隋炀帝修建运河的直接原因

隋炀帝到底是为什么修建运河?他为了运兵,为了运粮草,为了攻打高句丽,他修建运河是剑指北方。不论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原因,但攻打高句丽,这是隋炀帝修建运河的直接原因。

当时隋朝刚刚建立,一统天下,但是由于南北方长期的分裂,各地还离心离德,隋朝的政权还不稳固,不仅仅有江南的叛乱,“婴州人汪文进、会稽人高智慧、苏州人沈玄侩皆举兵反”“陈之故境,大抵皆反”[2]。在北方边疆地区,东突厥的都蓝可汗,也多次侵扰边境。在东北,高句丽对隋朝虎视眈眈。

平定叛乱、收付疆土,让四海臣服,隋炀帝为此发动组织了大规模的战争,在高句丽以北的东突厥已经称臣,高句丽以东的靺鞨、契丹,以西的新罗百济先后投降后,隋炀帝把目光盯向了高句丽。

对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三次征战,每次都倾注全力,大家知道后来的唐朝,也是对高句丽进行了多次征战,用了几十年才将高句丽灭掉。这个小地方、小民族,为什么让中原王朝如此重视,或者叫如此忌惮,为什么非要灭了不可。

辽东一直是中国的固有领土,“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3]。在西晋内乱时期,高句丽逐步控制了整个辽东地区,虽然在表面上受中原王朝统治,但是随着实力的不断强大,开始和朝廷分庭抗礼,在隋朝建立后,还厉兵秣马,准备和隋朝大战,经常袭击隋朝北部边疆,使得隋朝的中央集权受到极大的威胁。《资治通鉴》上有记载,高句丽在隋朝灭亡南陈后“治兵积谷,为拒守之策”。598年二月,高句丽王高元“帅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主动进攻辽西。《三国史记》对此也有记载:“婴阳王九年,王率靺鞨之众万余侵辽西。”

虽然在后来,隋朝将高句丽打退,迫使高句丽又称臣又进贡,但“动作邪说,心在不宾”,不是真心实意地臣服。《隋书·裴矩传》记载,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时,在突厥可汗的大营中还看到高句丽使者,隋炀帝认为这是高句丽在暗中勾结突厥,要联合攻打隋朝。如果高句丽和突厥联合,这对隋朝是非常不利的,高句丽在隋朝北面边疆的东部,而突厥在西部,如果他们联合就形成了对隋朝的两面夹击,腹背受敌。

当自己的政权受到威胁,当时机已经成熟,下面就是对对方的打击了。谁也不会容忍天下有两个太阳,王朝只能有一个。隋炀帝曾对突厥可汗说:譬如天上止有一个日照临,莫不宁帖;若有两三个日,万物何以得安。《隋书·裴炬传》中,说高句丽“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

当突厥已经臣服,隋炀帝的大刀就砍向了高句丽。而对高句丽用兵,在当时却遇到了很多麻烦。首先是隋朝的北方地区经济落后,长期的战乱使得北方遭受到重大损失,人口不多,打仗需要的粮草也不够用。其次是辽东高句丽地区,距离国都和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都很远。据《吴书》记载,当时的江南“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也”。

兵马未到,粮草先行,隋炀帝带兵打仗十几年,当然深谙其中的道理。如果要保证军需,打赢这场战争,在当时必须从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调运粮草。

那时陆上运输只靠骡马和肩扛人挑,速度慢,运量小,已经满足不了快速运送粮草和运送军队的需要,而只有水路运输才可以实现这个需要,开凿运河这是历史的必然,在冷兵器时代,没有比这个更好的选择了。

公元611年,当永济渠、江南河全部修好后,江南的财富滚滚流向京城和北部边关时,隋炀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攻打高句丽。“壬午,下诏讨高丽。敕幽州总管元弘嗣往东莱海口造船三百艘……诏总征天下之兵,无问远近,俱会于涿。又发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于是四远奔赴如流。五月,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高阳,供载衣甲幔幕,令兵士自挽之,发河南、北民夫以供军须。秋,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馀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隋炀帝对全国发起了总动员,从各地征兵、造船、征民夫、运送粮草等,都是一个目的地,大运河的最北端——涿郡。而涿郡是距离辽东最近的北部重镇。当时调集的军队有100多万,征集的民夫200多万,而《唐会要·卷八十四》记载隋朝极盛时期人口才46 854 540,如果除去老弱病残、婴幼儿、各级官僚等,对高句丽战争动用的人口比例是相当大的。

612年、613年、614年,隋炀帝连续三次统帅各路军队,征讨高句丽,613年东征的军队更是达到150万人。

在运河修好后,就立即利用这个水道,调集各方面的力量,用举国之力攻打高句丽,声势浩大,“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而且一打就是三次,且每次都是御驾亲征,突显了隋炀帝的决心和高度的重视。这充分说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直接原因就是攻打高句丽。

3 历史需要不断探查研究

隋朝的历史大部分是唐人书写,官修前朝历史就是从唐朝开始,要保证自己的政权合法化,必须丑化前朝历史,否则自己就是忤逆犯上,魏徵主修的《随书》对隋炀帝的描写是暴君、昏君,真实的历史是什么,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查和研究。

猜你喜欢
琼花高句丽隋炀帝
《日本书纪》中遣使高句丽有关记载的政治动机
馆藏高句丽铁器的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窗外飞絮
琼花的修剪技巧及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试论抚顺地区高句丽与女真城址之异同
扬州琼花涂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隋朝末年的“奇人”宇文化及
隋朝“江都之变”风云
李渊起义
高句丽独特丧葬习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