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信息化背景下的图书资料管理创新

2020-01-02 19:08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图书资料资料图书馆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图书馆,内蒙古赤峰 024000)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各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图书资料管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受信息传递效率、途径的制约,导致图书馆的竞争力逐步下降,图书馆的访问流量不断减少。而信息时代多元信息传递理念深入人心,如何立足于信息技术,进一步拓展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实现资料管理的变革,就是当下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 信息时代图书资料管理需具备的特征

结合文献查阅成果,反观近几年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总结出信息时代图书资料管理的主要特征,具体如下:(1)开放性。网络技术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互联网信息广泛且丰富,大众借助于互联网,可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这对图书资料管理来说意义重大,图书资料管理借助于信息技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受众推送图书资料,同时还能够提高信息资料收集的深度以及广度,从而为人们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服务,让人们享受到更加丰富的阅读服务;(2)主动性。网络对于当代图书馆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现如今,人们利用智能设备,通过互联网,在短时间内便可获取大量的资询、信息,人们不愿意再花冗长的时间去阅读图书,这也是目前导致图书馆竞争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但是依托于“互联网”,图书资料管理可从被动变化为主动,图书馆的服务从被动变化为主动,相较于网络上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数据,图书馆提供的图书资料在质量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3)多样性。如今,图书资料受众主要是16~35岁的用户,这个年龄段的用户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借助于网络,图书资料管理的形式、方法可得到有效拓展,资料的检索、模糊检索、加工、翻译、查阅均可依托于互联网进行;(4)创新性。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人们的消费意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图书馆可将这种变化作为服务创新的契机,通过推出有偿、无偿的差异化服务,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1]。

2 信息化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的原则

目前,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既要解决总体建设不均衡的问题,同时也要解决盲目跟风的问题,这样才能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图书馆的发展战略。虽然近几年,在政策层面上对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有所支持,但是相应的资源较为有限,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根据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原则,借助信息技术,让图书资料管理焕发新的活力[2]。

2.1 有效评估

图书信息化管理是现代化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该项工作肩负着保障人们正常学习、阅览的重要任务,且在现代文明社会、人文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也较为明显[3]。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和网络接轨,和信息技术接轨已然成了一种常态。资源储存数字化是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的重要表征,同时也是图书资料实现无缝共享的重要途径,我们一方面要满足受众随时随地获取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满足提升图书资料管理效率的诉求。因此,在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成本、服务、检索、资源储存4个方面进行有效评估,判断信息化建设模式是否符合图书馆发展需求,符合图书馆用户的诉求,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进而确定信息化建设的效益、经济性、效率,实现信息化建设增效[4]。

2.2 资源共享

首先,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必然有利于图书馆实现信息共享、线上沟通平台的建设,对于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实现高层次服务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次,图书馆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优化图书馆的服务能力,降低在管理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对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来说也意义重大;最后,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可减少纸质资料的浪费,避免珍贵的资料在管理过程中受损[5]。由此可见,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3 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资料管理案例

目前,我国各地图书馆以及各大高校的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且获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首都图书馆最初建馆宗旨为“以引起国民读书之爱并振兴社会教育之至意”,由此可见,首都图书馆最初就已经将自身定位为“服务大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首都图书馆又提出了“大开放、大服务”等理念,这对当代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6]。纵观我国各地图书馆在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首都图书馆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下文主要以“首都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为例,详尽探讨信息化背景下的图书资料管理。

3.1 图书资料管理框架

首都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框架的构建,将“建设学习型社会”为主要目的,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阅读服务、阅读教育。在理念层面上,首都图书馆认为自身是社会的构成部分,倡导为社会大众提供学习服务,这和当代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其实不谋而合[7]。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探索,强调用户的体验以及管理效率。因此,首都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分为4个维度,即“管理目的、服务目的、管理层次、服务层次”。长久以来,首都图书馆都自称为“自学者的天堂”,馆内丰富的馆藏吸引着广大学习爱好者,他们在馆内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图书馆根据当下时代发展情况以及主流价值观导向,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图书资料,并通过信息化渠道组织学习者参加集体活动。在服务层次、服务目的两个维度中,为读者提供系统的图书资料,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行有效选择,同时还为学习者提供正式的学习资料,将培养其个人爱好为目的,在资料层面上提供学习指导。而在管理目的、管理层次两个维度,主要通过调查分析图书馆受众的需求,以及对资料管理的评价,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质量,并将“服务”作为管理优化的主要目的[8]。

3.2 特色文献资料库建设

在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首都图书馆不仅有着优秀的资源共享库,同时还有着引人注目的《北京记忆》数据库。《北京记忆》是首都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工程中的管理创新形式,也是当代图书馆文化服务的典范。《北京记忆》建设依托于首都的悠久历史,借助信息化技术,构建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展现首都独特的文化脉络以及传承进程。笔者认为,《北京记忆》的建设,对于各地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北京记忆》项目可谓是重新定义了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目的,管理人员借助信息化技术,可实现对视频、图书、文献的整合,受众通过信息化服务系统,可直接检索到自己想要了解的资料,同时还能够通过视频资料来全面了解北京的历史。如,整合管理了京剧、昆曲、河北梆子等传统艺术资料;北京地方文献、古籍等经典图书近1200种,可直接通过分类、主题、作者、题名进行检索、管理;根据不同种类的图书资料,在《北京记忆》下增设有《京城舆图》《燕京金石》等子项目。《北京记忆》数据库的建设因其现代化特征,目前深受读者所追捧,利用互联网,资料管理人员、用户都可直接实现对数据库资料的查看、提取。

另外,图书馆是青少年学习的天堂,是提高青少年信息素养的主要场所,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绝不可局限于管理效率的提升,而是要用信息技术来开创新的服务模式、管理模式。首都图书馆将“青少年学习”作为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针对馆内资料情况,在内部设立了青少年信息化资料借阅、多媒体引导系统、图书资料指引等,青少年在充满信息化色彩的图书馆内部,随时随地的可进行数字化阅读。大厅中的平板电脑、多媒体设备,能够为青少年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化服务,同时还有“信息化工坊”,青少年可在其中根据图书资料的指引,体验自主阅读绘本等等趣味化服务。

纵观国内外图书馆的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不难发现图书馆建设中“服务”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图书馆已然成了科研、学习、休闲的主要场所,同时为社会和谐共建也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仅需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出尝试,同时还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创新意识、信息化素养,这样才能够为信息化建设各项举措的落实奠定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改变“盲目跟风”的情况,并结合“全民教育”等理念,在管理、服务两个方面不断探索,针对图书馆服务现状,推出特色化的信息服务,实现高效的资料管理。诚然,我国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仍旧需要做出更多的尝试,笔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或较为浅薄,故广大从业者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究。

猜你喜欢
图书资料资料图书馆
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加强图书资料管理探析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关于图书资料管理创新的分析与研究
促进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的策略分析
图书馆
去图书馆
图书资料管理现代化途径和实践
资料哪去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