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漫画中投射概念意义的多模态再现机制探讨

2020-01-03 10:12曾蕾朱薪羽
关键词:多模态

曾蕾 朱薪羽

〔摘要〕 为了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和契合海内外不同群体的学习兴趣,国学经典漫画应运而生。这种用多模态资源构建的漫画作品为国学经典著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随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已开始有研究探讨国学经典模态间的构建机制,但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仍有欠缺。因此,文章主要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视觉语法,探讨国学经典漫画中投射概念意义的多模态分析框架,并依据此框架对相关国学经典漫画语料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国学典籍投射概念意义的多模态再现方式展现出独特的语法语义机制,比原文概念意义的实现方式更为复杂。研究一方面揭示了国学经典漫画语篇中投射的概念意义实现机制,另一方面拓展与细化了视觉语法中投射的概念意义分析框架。

〔关键词〕 国学经典漫画; 投射; 概念意义; 多模态

引 言

当今国学经典传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国学典籍中的文字、文化及其国际汉语文化传播的研究已引起较大的关注[1-2]。在国学经典传播的社会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国学经典作品被转写为生动形象的漫画作品。作为改编的学术类漫画,國学经典漫画有别于其他原创叙事漫画,有其独特的体裁特征。这种体裁特征随着国学漫画走俏国内及国际市场,也引起了教育、文学及翻译界的共同关注[3-4]。这种转写形式的多模态化体裁,体现了多模态资源语境化的组合形式。虽然有学者开始研究各种模态转换带来的语义实现方式,探讨其特定的集合意义再现形式[5-7],但对于国学经典漫画化的语法语义机制探讨还不够深入。根据视觉语法[8-9],图像人物、对话框及对白归属为多模态投射(projection)研究范畴。实际上,漫画阅读主要是关注人物的动态、对话与画格间的叙事,无疑这些元素都是投射的研究对象和功能成分。可见,多模态投射是漫画研究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而对国学经典漫画中的投射语义转写的多模态机制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在国学经典漫画中充当主要意义元素的多模态投射,与其对应的语言文字语篇中的投射意义对比研究,可以揭示漫画中多模态投射的概念、性质、形式、功能语义等特征。鉴于国学经典漫画中的多模态投射现象极为普遍,且其实现方式呈现出复杂的运作机制,因此,本文试图依据功能语言学和视觉语法,以国学经典漫画中的投射为分析对象和切入点,探讨国学经典漫画改编中概念意义的多模态实现机制,旨在构建国学漫画投射概念意义的多模态分析框架。并依据此框架对相关国学漫画语料进行分析,解析国学经典的投射在概念意义语境化转换过程复杂的再现意义潜势系统。

一、 研究问题和理论依据

(一) 研究问题

文字语篇中的语言投射分析论述已较为成熟,如投射的元功能、语法隐喻、评价系统、互文性、语篇教学、语篇体裁分析、功能语篇翻译分析、多模态语篇分析、递归等多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10-11],都促进了投射现象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发展。漫画中的多模态投射分析多基于视觉语法的再现功能分析框架,但其分析模式与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依据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分析系统,而并非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投射分析方法。前者只是在及物性分析系统中对投射小句的过程有所涉及,而后者却是主要阐释投射语言现象的语法语义机制。具体地说,视觉语法在再现功能中论述了叙事再现结构里的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这两个过程分别对应了功能语法投射中的“述说”和“观点”;在图文投射中,图像中的矢量是连接图像言语者或感知者和言语泡或思维泡之间的突出的斜线[8](68),这条斜线构成了视觉语法里的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

虽然系统功能语言学也对图像投射的实现方式进行了界定和描述,并简单用图解法阐明了作为分别依附于并列关系和主从关系的两种基本投射类型——言语的引述(quoting speech)和思想的报道(reporting thought)[12-13],但并未对这个复杂的实现机制给予充分的论述和系统的研究。视觉语法中对于投射的论述也仅停留在对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的定义和区分层面上,在理论探讨与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较少[14],可见,对于国学经典漫画中投射的概念意义如何转换为再现意义的内部运作和实现机制的分析方法仍有待深入研究。

(二) 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视觉语法的概念功能和再现功能分析方法,探讨国学经典漫画语篇中概念意义的多模态实现机制。概念意义包含逻辑意义和经验意义两个部分,前者分析投射小句和被投射小句或投射信号和投射信息的逻辑语义和依赖关系,后者分析及物性系统中的投射小句的过程类型、参与者角色和环境成分。在语言文字语篇中,投射是对主客观经验的间接(非直接)表达,其主要体现形式是投射小句复合体中投射小句与被投射小句的逻辑语义关系;投射小句如果由言语过程小句实现,为述说类型,如果由心理过程小句实现,为观点类型[13](509),前者的依赖关系体现形式主要是并列关系,后者是主从关系。投射的逻辑语义关系不仅仅体现于投射小句复合体中的投射小句和被投射小句的关系,也体现于投射语段中的投射信号和投射信息的逻辑语义关系[15]。

在多模态语篇中,由于表意资源符号的增加和整合,投射的实现机制和意义系统选择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根据Kress & van Leeuwen[8],及物性系统中的过程类型主要由图像资源中表现为倾斜线条的矢量实现;图像的及物性系统可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两大类。在叙事图像中,有行动、言语和心理三个过程,其中,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与投射现象关联。在言语过程中,对话泡的突出斜线构成的矢量,连接了投射主体和投射信息,表示对话泡内的内容为其所指向的言语者所投射。而心理过程,则是由思维泡指向感知者的斜线所构成的矢量实现。

二、 国学经典漫画投射的概念意义系统

本节主要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投射分析框架,试图构建国学经典漫画投射的概念意义潜势系统(见图1),并依据此系统中的选择项对相关国学漫画语料进行分析。

图1的多模态再现意义系统表征了国学经典漫画中多模态投射的概念意义在图文语境中的意义生成过程,即国学经典漫画中的图像资源和文字资源如何通过语境化的空间并置和交融共同构建出漫画投射的概念意义潜势系统。此系统包括逻辑意义和经验意义两个子系统,前者展示了小句复合体或投射语段的分析框架,后者展示了投射小句或投射信号的分析框架。下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 国学经典漫画投射逻辑意义的再现机制

在语言单模态文本中,投射的逻辑语义功能分析主要以小句复合体为切入点,重点阐释投射小句和被投射小句的逻辑语义关系[12](219)[13](377)[16](433),即部分-部分的线性关系。在多模态投射中,由于投射是由图像资源和文字资源共同完成,其逻辑语义关系由投射信号和投射信息的空间组合实现,即部分-部分的空间关系,体现了投射主体、投射矢量等功能成分构成的投射信号和空间图文表征的投射信息之间的部分-部分关系。投射主体指的是发出言说或心理动作的言语者或感知者,它可以由文字模态或者图像模态实现。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强调言语者,也会有文字模态投射主体和图像模态投射主体在同一画格重复出现的现象。另外,投射矢量指的是画面中由图像构成的斜线[8],其形态变化可标记投射的过程类型。投射信息指的是被投射的词语、小句、语段和非语言符号等,可以由单文字模态、单图像模态或图文多模态资源实现。

另外,投射信号和投射信息之间还存在并列关系或主从关系排列的组合关系。Martinec & Salway[17]提出了图文多模态语篇中,图像和文字之间的逻辑语义和地位关系(status)系统网络。根据他们提出的分析框架,图文投射的地位关系可分为并列关系(equal)和主从关系(unequal)。并列关系可进一步分为独立关系(independent)和互补关系(complement),主从关系可细化为以图像主导和以文字为主导两种类型。该框架为解析图文语篇中的多模态投射提供了理论基础,但Martinec & Salway[17]论述中只涉及漫画的互补关系。而对于漫画投射的其他依赖关系,特别是主从关系,似乎并未给予详细的阐述。本文针对国学经典漫画投射的特点,倾向于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小句复合体分析框架的依赖关系系统。如图1所示,在漫画多模态投射中,投射信号和投射信息之间既存在并列关系,也存在主从关系。当投射信号和投射信息各自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且两者共同构成一个更大的语义单位时,他们属于并列关系投射。相反地,当投射信号和投射信息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即其中一个语义单位处于主导地位,另一个语义单位根据主导单位进行形态变化时,就属于主从关系投射。例如,在以投射信息为主导的漫画主从投射中,投射主体的形态会依据投射信息所表达的语义进行程度不同的变化;投射主体在作为言语者或思维者的同时,也实现了演绎、解释或示例投射信息的功能。主从关系投射之所以在国学经典漫画等学术漫画体裁中较为常见,是因为这种模式可以使复杂的学科概念清晰化、生动化,从而实现在传递抽象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加漫画审美性和趣味性的目的[18]。

(二) 国学经典漫画投射经验意义的再现机制

国学经典漫画投射的多模态再现机制的分析不仅涉及逻辑语义方面,还涉及经验意义层面的分析。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12-13,16],语言文字语篇中经验功能的分析旨在揭示投射小句和被投射小句内部各个功能成分的关系,即整体-部分的关系。而在多模态投射中,投射单位由投射小句复合体和语段变成了画页,由此,多模态投射的经验意义功能成分就演变为具有图像特征的投射主体、投射泡、环境成分等,是整体-部分的关系。

投射小句的功能成分再现在多模态投射系统时,表现为名词短语实现的参与者角色转换成了国学经典漫画中的图像人物(包括投射主体和其他参与者),过程动词转换成矢量和投射泡,环境成分转换成漫画背景等。其中的各种功能成分可以标记为从强到弱的连续统。例如,过程类型的界限并不像语言文字语篇中的投射一样明显清晰。言语投射和心理投射之间的界限有时是模糊的,没有显性的投射矢量标识过程类型,也就是说,在多模态投射中,投射矢量不一定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即无对话泡出现的言语或心理投射,甚至投射主体在有些情况下是隐性的,漫画读者主要根据语境和漫画阅读经验进行辨别。而语篇分析者可从功能成分辨识度系统中进行选择。

在图1的辨识度子系统中,有强显性、弱显性、弱隐性和强隐性四种类型。强显性投射指的是投射矢量(即对话泡与思维泡)和投射主体都被显性描绘于画格内,标记为(+矢量,+主体)。弱显性指的是投射矢量呈显性、投射主体呈隐性,标记为(+矢量,-主体)。弱隐性则刚好相反,即投射矢量呈隐性,投射主体呈显现,标记为(-矢量,+主体)。最后,强隐性指的是投射主体和投射矢量都呈隐性状态,即(-矢量,-主体)。其中,标记符号的加号表示该功能成分被描绘在漫画画格上,减号则表示没有被描绘在画格上。虽然在普通漫画中,投射的功能成分辨识度较高且大多呈显性,但在国学漫画中强隐性投射也十分常见。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论述的漫画中的功能成分强弱的问题是指投射信号中的功能成分,与文字语篇中的功能成分有较大的差异性;而投射信息的参与者角色、过程类型、环境成分与文字语篇中的经验意义体现形式是基本对等的。

三、 实例分析

本节将国学经典漫画投射的概念意义的多模态再现功能分析框架运用于国学经典漫画语料的分析中。国学漫画在本研究中定义为被改编为漫画形式的中国传统学术典籍。本研究所选取的国学漫画为蔡志忠所编绘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漫画双语版系列书籍,该系列作品将晦澀难懂的国学典籍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出去。其趣味十足的表现形式和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降低了学习国学经典的语言和文化门槛,从而获得海内外近50个国家读者的一致好评,成为中华文化输出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选取了这个漫画系列作品中传播较广且极具代表性的三部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中庸:和谐的人生》(以下简称为《中庸》)、《孔子说》和《庄子说》。这三部作品分别改编自国学典籍《中庸》、《论语》和《逍遥游》。下文将依据本研究提出的国学经典漫画中多模态投射的概念意义系统框架对这三部作品进行分析。

(一) 国学经典漫画中投射逻辑语义关系分析

国学经典漫画中投射逻辑意义的分析层面包括了两个子系统中的多模态意义资源:逻辑语义关系和依赖关系。

逻辑语义关系。国学经典漫画是对国学经典原文进行的多模态转写,故原文的投射小句复合体在经典漫画中被转写为一个或多个画页。由于漫画版本进行了符号资源的重新配置,原文的“投射小句+被投射小句”的线性逻辑语义关系,被重置为“投射信号+投射信息”的空间逻辑关系。例如,图2(a)的画页选自国学漫画《中庸》第69画页。该画页所转写的是《中庸》第三章的一句话——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在漫画中,这个投射小句复合体被转写为1个投射画页,由2个画格组成。其中,画格1的逻辑语义关系由图像投射主体孔子、对话泡组成的投射信号和文字模态组成的投射信息实现,是一种空间排列的逻辑语义关系。可见,原文“投射小句+被投射小句”的线性逻辑语义关系,再现在漫画中则是由“投射主体(文字、图像)+对话泡+投射信息(文字、图像)”所组成的空间逻辑语义关系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投射结构和投射符号资源虽然发生了转变,漫画本仍实现了原文的部分-部分逻辑语义关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国学漫画对原文的逻辑语义进行了扩张。漫画画页中的投射与被投射的部分-部分的逻辑语义被两种模态表意资源对同一投射意义进行了重复和强调。在《中庸》样本语料中,这种文字、图像双重复的逻辑语义关系占比达到21.6%(见表3),如图2(a)例图的第一个画格,在画格左边写有“孔子说”,且在该文字旁边绘有孔子的人物形象。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投射画页的第1个画格,用于强调该画页的主要投射主体“孔子”。投射信息(原文)既出现在画页的左上方,又出现在各画格中的投射泡内。另外,漫画中不仅存在以画页为单位的逻辑语义关系,还存在画格内部的逻辑语义关系。如图2(a)中,画格1的文字投射小句“孔子说”投射了整个画页,而同时第2个画格中又存在图文投射的逻辑语义结构。因此,漫画投射的逻辑语义明显大于原文的文字语篇投射。总的来说,漫画中的投射逻辑语义关系与原文是一致的。

依赖关系。从投射信号和投射信息的依赖关系角度来分析,国学漫画中最常见的是并列投射,如图2(a)的第二个画格,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并列投射。在此画格中,投射信号(包括投射主体孔子以及对话泡)和投射信息“可惜人们不实行这美德,已经很久了”各为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且处于互相独立的状态。投射主体孔子、对话泡和文字投射信息三者在构图上相互分离,各语义单位之间有完整的构图界限,它们仅通过对话泡的突出斜线被平行地链接起来,共同构成一个更大的语义单位“述说”。

除此之外,国学漫画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主从投射,虽然这种投射类型在普通漫画中十分罕见,但在国学经典漫画中则时常用于强调或帮助阐释一些相对抽象复杂的学科概念。例如,图2(b)所示的画格选自国学漫画《庄子说》,这个画格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主从投射。其投射信号(投射主体庄子和对话泡)和投射信息不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单位,其中投射主体庄子的形态依赖投射信息所表达的内容进行了变化。在这个画格中,投射主体庄子正在讲述一个道理,即人不应该把头脑里的知识分割对立起来,而是应该打通知识间的界限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状态。为了阐释这个道理,投射主体庄子的形态依赖投射信息的内容发生了改变。原本头部的位置被描绘出若干小隔间,里面装了用文字写成的“知”“识”“礼”“教”四字。这将投射信息中所表达的内容,以图文交融的形式通过投射主体的形态表现出来,从而实现了示例和阐释投射信息的目的。换言之,投射主体庄子不再是单纯的言语者,也是其所说内容的图文示例。

(二) 国学经典漫画中投射经验意义分析

国学经典漫画中投射经验意义的探讨主要涉及过程小句、参与者角色、环境成分及其在漫画中的辨识度。

过程小句。对符号资源经验意义的及物性系统分析主要涉及过程小句,国学经典漫画基本再现了国学典籍原文的经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经验意义进行了扩张。在国学典籍原文中,投射由语言符号资源实现,其投射意义关系类型一般由投射小句复合体(或语段)中的投射小句的过程类型确定,言语过程为述说,心理过程为观点。在国学经典漫画中,投射由图像资源和语言资源协同实现,图文中的过程将投射小句再现为图像,故其投射意义关系类型一般由图像中的矢量(即对话泡指向言语者或感知者的斜线)所决定,由对话泡所表示的言语过程为述说,由思维泡所表示的心理过程为观点。这种图像的表意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观众理解文字,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中庸》样本语料的统计数据来看,最常使用的过程类型为言语过程,达到了100%,即语料中所有的投射类型都为言语投射(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言语过程的大量使用是由国学漫画的情景语境,即语域类型所决定的。国学漫画所再现的情景语境通常为,古代先哲圣人教诲其弟子,并向世人(包括读者)传递其学术思想的教学场景。在这些教学场景里,古代先哲们不断宣说讲述其哲学思想,教化众生。因此,言语过程为国学经典漫画中最为常见的过程类型。且由于表意资源符号的重新配置,国学漫画中的言语过程相对于国学典籍呈扩张趋势,其数量明显增多,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在《中庸》语料中,大部分(62.1%)的言语过程由对话泡实现,这与普通漫画的表现手段相似(见表2)。不同的是,国学漫画存在另一种较为独特的投射特征,即无显性投射矢量的多模态投射(37.8%)。这种辨识度较低的投射在普通叙事漫画中较为罕见,但在以传递严肃的学术知识为目的的国学漫画中,却经常使用。在没有显性对话泡或思维泡的投射中,投射过程由投射主体和投射信息的空间并列实现。在多数情况下,投射信息位于投射主体的头部上方,如图3所示。图3选自《孔子說》第68页的第4个画格,孔子在教诲弟子“学而不厌”的道理。在这个画格里,他告诉弟子,学而不厌对他来说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该投射主体孔子在画面中人物比例突出,处于画格的显著位置。投射信息位于其人物形象上方,且投射主体配合投射信息的内容,用手指指向自己,突出“对我来说没什么困难”这一点。根据语境和该画格所描绘的场景,很明显可以看出是孔子在给学生讲道理。虽然在该投射过程中,投射矢量(对话泡)没有被显性描绘出来,但在画格中,根据画面对于投射主体的突显和语境场景的描绘,读者不难推断出该话语的言语者。

参与者。从主要参与者,即投射主体的角度来看,漫画版《中庸》样本语料中最常见的是图像模态的投射主体,在样本中的出现频率高达43.2%(见表3)。图像投射主体多为漫画中的主要角色,如孔子、程子等。除了图像模态投射主体,还存在由图像和文字共同构成的投射主体(占比21.6%)和无显性投射主体的情况(32.4%),后者是国学漫画所特有的一种投射特征,即某一画格内并没有投射主体的人物形象或文字。但由于国学漫画每本书都有其主要投射主体(如孔子、老子、庄子等),且该投射主体的图像形象通常会在标题画格和第1画格显性出现,故后续画格若出现隐性投射主体的情况,读者也很容易根据语境,判断出该画格的言语者或感知者。

除了投射主体,漫画投射还涉及到其他类型的参与者。例如,图2(a)的两个画格中,除了主要投射主体孔子之外,还绘有若干神态各异的普通民众,对应原文“民鲜能久矣”中的参与者“民”。在图3中,漫画不仅再现了原文的投射主体孔子,还对其他参与者进行了扩张,绘出了大量孔子的弟子,作为孔子言语的聆听者。

总的来说,漫画中的参与者(包括投射主体和其他参与者)相较于原文呈扩张和重复化趋势。投射主体通常会在画页中重复出现,且单一的参与者会转换为多个参与者,并且同一参与者在漫画中也会多次重复。例如,在图2(a)中,原文的参与者仅有2个,分别为“(孔)子”和“民”。而在漫画版本中,参与者的数量明显增多,包括1个文字模态投射主体(孔子)、2个图像模态投射主体(前景化孔子图像),和周围若干人群图像(背景化)。参与者的扩张丰富了漫画的构图和剧情,从而实现了增加国学经典可读性和趣味性的目的。

环境成分。国学经典漫画中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具化和增添了原文的环境成分。例如,在图2(a)的画格1的左下角,作者描绘出人们恭敬、礼让、悠然自得的仪态,右下角描绘出白云缭绕的远山和山脚下安静祥和的村庄。这些环境成分无疑语境化了原文的投射小句复合体,描绘出孔子理想的社会状态,对应了原文的“中庸其至矣乎”,即至善至美的中庸之道。第2个画格的投射主体由孔子的图像构成,投射信息由文字模态构成,是“民鲜能久矣”的白话文翻译。而画格2的背景,与画格1相反,描绘了人们寻欢作乐、善行贿赂、以大欺小等民风败坏的社会现象,与原文的“民鲜能久矣”相对应。

辨识度。漫画投射经验意义中的各功能成分可以标记为从强到弱的连续统。如上文所述,根据过程类型辨识度的高低,可将多模态投射信号分为强显性(+矢量,+主体)、弱显性(+矢量,-主体)、弱隐性(-矢量,+主体)和强隐性(-矢量,-主体)四种类型。从表4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国学漫画《中庸》中最常见的辨识度类型为强显性,共出现23次,占比高达62.1%。图4(a)为国学漫画中较为典型的强显性投射,该画格内的投射主体孔子,在画面中处于显著地位。其人物形象的上方绘有常规形态的对话泡,对话泡的尖角指向投射主体孔子,构成言语过程矢量。被显性描绘于画格上的图像化投射主体和对话泡,共同构成辨识度极高的强显性投射。而图4(b)所示例的投射辨识度类型为弱显性投射,这种投射类型相对罕见,本样本语料统计结果中频率为0。虽然在弱显性投射中,投射主体并不会被显性描绘在画格内,但由于对话泡被显性描绘出来,使得读者也能轻松辨认出其所标识的言语过程类型。

而弱隐性投射与弱显性则刚好相反,弱隐性所缺失的是投射矢量,即对话泡或思维泡。这种投射类型在《中庸》统计语料中占比5.4%,虽然其在《中庸》中出现比例并不高,但在如《老子说》等抽象程度较高的国学漫画中却频繁出现,在普通叙事类漫画中这种投射类型十分罕见,可在某些国学漫画中展示出与普通叙事漫画投射辨识度的差异性特征。例如,在图4(c)弱隐性投射中,投射主体孔子被显性描绘出来,其所投射的言语并不是用对话泡标识,而是直接被置于投射主体的上方。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矢量的缺失,很难直接分辨出其投射过程类型是言语投射还是心理投射,必须对其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若辨识度进一步下降,即投射主体和投射矢量都没有被描绘出来,则属于强隐性投射。这种投射在国学漫画中也较常见,在《中庸》统计数据中占比32.4%。和弱隐性投射一样,这种投射类型是国学漫画区别于其他漫画的显著特征。如图4(d)所示,该画格既没有投射主体,也没有投射矢量,仅有投射信息被置于画格上方。这就要求读者根据语境和阅读常识对其进行分析。大部分情况下,强隐性的投射主体和投射矢量都曾在之前的畫格中出现过。例如,图4(d)这个画格是《中庸》第73画页“人皆曰予知”章节的第2个画格,第1个画格是图4(a):投射主体为孔子,过程类型为言语过程,投射信息为“许多人都说自己聪明……”,该语句没有说完,而第2画格图4(d)中的投射信息正是图4(a)中投射信息的下半句。因此,它可以说是上一个画格投射的延续,故其投射主体为孔子,过程类型为言语过程。而该画格中的图像,是对投射信息所描述内容的图像再现。这种超越传统的投射类型赋予了作者更大的创作自由度,提高了画面的丰富度和漫画的趣味性。

国学漫画的情节场景相对单一,大部分局限于教学场景。漫画作者通过对漫画投射功能成分辨识度的调节,把原本枯燥单一的教学场景变成丰富、有趣、富于想象力的漫画画面。通过对辨识度系统中多种不同资源的选择与配置,漫画作者在传递科学严肃的学术思想的同时,提高了该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实现了吸引国内外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的目的。

四、 结 语

本文主要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投射分析框架和视觉语法的再现功能分析理论,构建了国学经典漫画中投射概念意义的多模态分析框架。此框架一方面揭示了多模态语篇中投射的概念意义实现机制,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与细化了视觉语法中的投射再现功能意义潜势系统。基于此框架,本文对相关国学经典漫画语料的投射概念语义机制进行较深入的分析,解析了国学经典漫画中投射概念意义在漫画语篇中的语义实现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从逻辑意义角度来看,国学经典漫画将原文的投射小句复合体或投射语段符号化为投射信号和投射信息的空间排列,其表意机制不再像单文字语言模态一样随着文字的线性排列逐渐展开,而是将所有信息重组通过空间位置同现于一个画页中;即其投射的逻辑意义体现在每个画格中投射主体图像、投射泡(投射部分)和投射信息文字(被投射部分)的空间位置排列上。从经验意义角度来看,漫画投射意义关系类型一般由图像中的矢量(即对话泡指向言语者或感知者的斜线)所决定。在漫画语篇投射中,过程类型的界限并不像语言文字语篇中的投射一样明显清晰。由于存在隐性投射矢量和隐性投射主体,言语投射和心理投射之间的界限有时是模糊的。根据过程类型辨识度的高低,可将多模态投射分为强显性(+矢量,+主体)、弱显性(+矢量,-主体)、弱隐性(-矢量,+主体)和强隐性(-矢量,-主体)四种投射辨识度类型。在国学经典漫画中最常使用的过程类型为言语投射,其中频率较高且富有代表性的投射功能配置为强显性和强隐性。

〔参考文献〕

[1] 黄国文.《论语》的篇章结构及英语翻译的几个问题[J].中国外语,2011,8(6):88-95.

[2] 马自力.文化的馈赠:关于国学教育和传播的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5):110-112.

[3] 强晓.海外《论语》漫画英译评鉴[J].上海翻译,2014(2):48-53.

[4] 黄广哲,朱琳.以蔡志忠典籍漫画《孔子说》在美国的译介谈符际翻译[J].上海翻译,2018(1):84-89,95.

[5] Jakbson, B. On linguistic aspect of translation [A]. In Brower, R. A.(ed.). On Translation [C].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232-239.

[6] OHalloran, K. L., Tan, S. and Wignell, P.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as resemiotisation: a multimodal perspective [J]. Signata, 2016(7):199-229.

[7] Iedema, R. Multimodality, resemiotisation: extending the analysis of discourse as multisemiotic practice [J]. Visual Communication, 2003,2(1):29-57.

[8] Kress, G. & 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 London: Routledge,2006.

[9] Painter, C., Martin, J. R. & Unsworth, L. Reading Visual Narratives: Image Analysis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M]. London: Equinox, 2012.

[10] 梁红艳,曾蕾.功能语言学视阈下的投射语言翻译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4):12-16,22.

[11] 曾蕾,梁红艳.英汉投射语言对比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

[12] Halliday,M. A. K. & Matthiessen, C. M. I. M.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3rd edition ) [M]. London: Arnold,2004.

[13] 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C. M. I. M. Hallidays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4th edition) [M]. Abingdon: Routledge,2014.

[14] 曾蕾,楊慕文.图文语篇中的投射分析框架构建探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24(4):35-38.

[15] 曾蕾.从投射小句复合体到投射语段——以《论语》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分析为例[J].现代外语,2016,39(1):42-51,146.

[16]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M]. London: Arnold, 1994.

[17] Martinec, R. & Salway, A. A system for imagetext relations in new (and old) media [J]. Visual Communication, 2005, 4(3):337-370.

[18] 曾蕾,杨慕文.学术漫画的投射系统研究[J].现代外语,2019,42(5):610-622.

(责任编辑:高生文)

猜你喜欢
多模态
多模态视角下《星际穿越》的存在哲学隐喻解读
基于多模态视角的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计
多模态语境下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探讨
多模态话语中的詹姆斯·卡梅隆电影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多模态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探析多模态环境对提高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英语文化PPT课件的多模态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