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传统戏曲

2020-01-03 04:49黄文静
人物画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皖南花鼓戏生源

黄文静

摘 要:皖南花鼓戏是流行于安徽省皖东南宣城一带的地方戏曲。同治年间(1865年左右),湖北、河南等地移民迁入此地,他们带入的鄂东小戏和河南灯曲里的部分音调,构成了皖南花鼓戏音乐的基本原型。本篇文章从皖南花鼓戏的保护与传承入手,先分析皖南花鼓戏目前的发展情况,再列举出现在中国戏曲发展现在所面临的几个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皖南花鼓戏目前的发展情况

皖南花鼓戲作为民间艺术,于2008年成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项目。此举措贴合民意,极大的振奋了花鼓戏演员和热爱花鼓戏的观众。政府运作下的花鼓戏班,参加文艺下乡活动,每年都在各个乡镇巡回演出,不断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记忆。为保护花鼓戏的传承,同时也设了传承人,然而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国营化剧团被撤销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社会团体,需面临市场竞争,并由文化馆经营。在政府这些年的不断扶持中,皖南花鼓戏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作为孵化项目创作了很多新的戏剧作品。但是在创作、人才培养、市场发展等方面仍旧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二、皖南花鼓戏所面临的几大问题

中央戏剧学院的陈珂老师在“2014年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论谈”活动中提出了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及反思,并从教学理念上分析了我国戏剧教育的现状,他所提出的两点中国戏曲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对皖南花鼓戏也同样受用。

第一“让戏剧艺术回归常识”

其基点在于,戏剧要扎根于常态的人情事理中,俗话说“接地气儿”。艺术工作者需要追求艺术的真谛,戏剧不能作为一种工具,而必须扎根于时代和社会,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基础。当权力和政治大于了艺术,艺术就死亡了,因为艺术中的人死亡了。从正常的人道权力角度来说,私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力,消灭私权侵略了人作为人自己的权力,其最终的结果将会反噬人本身,一个都逃不掉,包括去剥夺别人权力的人在内。但人们往往没有很好反思,以至于这样的悲剧不断发生。人类没有了对自己的梳理,戏剧也丧失了基于人情事理的灵魂净化功能。

第二“做一个有反思能力的戏剧人”

反思的基点在于实事求是,如今中国正处于一个撕裂期,旧的与新的,低劣的与高贵的,常态的与非常态的,都在撕裂的。但也能看到,正因为这样的撕裂,就会有一个全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从戏剧人的角度来看,其不是从戏剧的技术技巧开始,而是从创新创造上开始,反思将会成为我们的主题。我们要通过反思,改变观念,不能成为又一个百年中那部分错误轮回的继承人。当下整个艺术节存在歌功颂德的假大空现象,多是为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却没有反思存在的问题。戏剧人也常缺失反思的能力,常把人抽象掉,把人物放在一个过高的位置,导致其假大空。实事求是,让我们回归严谨和认真,学会对人物对自己对社会对时代负责。只有通过反思才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状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前两点都是从创作上来谈的,从现代花鼓戏演员培养上来看,现在还未有一所省内院校开展花鼓戏课程,来进行系统的戏曲表演培训,花鼓戏的观众和表演者越来越趋老龄化,不仅仅是花鼓戏,其它戏曲在这两年的招生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所降低,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共有60多所学校设置了戏剧专业参加每年的高考甚至中专招生,民办高校的戏剧专业在近几年的招生中,也不乏报名人数上火爆的场面,但学生的素质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主要表现为综合素质的降低。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民办学校在大部分省市没有自主招生的权力,无法选择优良的学苗,致使入校生的总体水平偏低。二是戏剧专业的学生过多注重专业课学习,忽视了对于文化课的学习,致使文化课成绩过低,出现了自身的不平衡发展,从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发生了影响。戏曲想要发展,没有好的接班演员是不利于其长期发展,皖南花鼓戏进校园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所提出的几点看法

针对演员培养这一问题,大连艺术学院的黄潇潇教授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是“培养潜在优秀生源,完善戏曲教育体系,重点从提高生源质量上下功夫”。在培养潜在优秀生源上,对于戏剧专业学生培养周期较长,一般从十岁左右开始学习,有些甚至更早。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从主动培养优秀生源入手,不仅要让这些潜在的优秀生源练好专业课,同时也要让他们加强文化课的学习,甚至可以更早一些。在完善戏曲教育体系上,通过戏剧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断的加强对于戏剧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力度,逐渐增设一些研究生点和博士点。多多积累一

些在戏剧教育方面的经验,丰富我国戏剧教育的理论成果,从而进一步反哺我国的戏剧教育,从而形成一系列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格局,为我国培养更多不同层次的专业戏剧人才。在重点提高生源质量的问题上,对于戏剧专业院校来说,要设定较高的标准选出更加适合的人才,从而切实提高戏剧专业的生源质量。

黄婉平教授在“戏剧教育与社区参与”一文中提出“艺术源于生活,而生活与普罗大众应该是息息相关的”这一观点,她对“社区参与的戏剧”与“专业剧场”两者互不兼容的问题提出质疑,认为任何演出的场合都是平等的,剧场、社区、街头等演出场合并没有高尚和低级的区分,艺术表演是面向普罗大众的,而不只是专业人才能去参与,现代人同样也期待更多的参与性,理应参与到表演中来,皖南花鼓戏如果想要被更多人了解,要经常举办一些线下的演出,到群众中去,才能更多的为年轻一代所熟知。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些文化会随着时代流逝,甚至消亡。文化是一个地区、民族和国家文化共同的组成部分,想要发展必须要迎合时代主题进行创新,可以在迎合大众趣味的基础上,先为人们所熟知,引起大家的兴趣来关注,再进一步推广其更有意义的深层文化,作品本身的创新至关重要,拥有观众后可以进行演出盈利,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才是会吸引更多的花鼓戏作品创作者。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读本皖南篇[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6.05.

[2] 芜湖专署文化局编,《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选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61.03

[3]刘永濂.皖南花鼓戏初探[M].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皖南花鼓戏生源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蒸湘区实验小学把花鼓戏请进校园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花鼓戏转型经历和湘籍民族歌唱家关联性
到皖南
新安画派风格的发展论析
跨省生源调控
浅谈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