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斯·贝克曼绘画风格的形成与影响

2020-01-03 17:23王志贤
人物画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活体验情感表达

摘 要: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 1884-1950)作为20世纪德国表现主义新客观现实派的画家,他创作的根本动力就是为了自由的情感表达,而艺术家本人一生也在不停的尝试合适自身的绘画语言,最终借助象征手法形成了他独有的绘画风格,这一手法的成熟使贝克曼的绘画不仅在形式上更具冲击力而且留给了观众无限的遐想空间。本文从马克斯·贝克曼所处的历史年代和贝克曼的绘画思想入手,通过观察他不同时期的作品对其的绘画风格形成与影响展开研究。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贝克曼绘画创作的情感来源;第二部分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贝克曼的绘画风格及其绘画中象征手法的特点;第三部分讨论贝克曼象征性绘画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贝克曼;生活体验;情感表达;象征手法

一、贝克曼创作的情感来源

马克斯·贝克曼出生在德国莱比锡,15岁时进入魏玛的艺术学院接受了系统的绘画学习。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更深深的被大师的作品吸引,其中包括格吕内瓦尔德(MathisGrunewald 1455-1528)、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和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jn 1606-1669)。通过贝克曼关注的这些大师我们可以知道在绘画题材上贝克曼所关注的是文艺复兴之后的神话、《圣经》故事和历史画。这里明确了贝克曼绘画风格的起点是在具象的表现方式下展开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期间,贝克曼被招募进德军。在比利时前线,贝克曼作为医护兵,不仅肉体上承受着长时间救援工作的压力,而且精神上时时刻刻被这些伤员的惨状所折磨,可贝克曼仍坚持把他感受到的一切画了下来。1915年,贝克曼由于精神崩溃离开了战争前线回到了法兰克福进行修养,而和他一起从前线撤下来的还有150多幅草图和绘画。这些作品和战争记忆日后都成为了他的创作素材。

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 1863-1944)也对贝克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鼓励贝克曼用臆想的方式去表现积蓄在心中的幻像。自此贝克曼的创作内容开始以越来越多的将象征物入画以揭露社会的残酷与黑暗,它的画面开始出现了一些令人恐怖的形象,色彩感覺也更越发的令人产生战争与恐慌的联想。

二、贝克曼作品试析

第一幅作品是《耶稣下十字架》。在战争的持续发酵下,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从热情转为消极,将自己对于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宗教迷信。1917年贝克曼画了《耶稣下十字架》这样有关于宗教题材的作品,单从作品题材上看似乎是为了迎合当时的市场需要,可实则是为了去揭露社会现实。在构图上,贝克曼夸张了人物的肢体比例,以拥挤的人物填充了整幅画面,给观众造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紧张感;在表现手法上,根据贝克曼的战争经历,经贝克曼画笔处理之后的耶稣似乎变成了一位刚刚从战场上撤下来的伤病员。这幅贝克曼的《耶稣下十字架》所体现的特点是:一是贝克曼在经历过战争洗礼后创作更加愿意夸张的表现现实中人的痛苦;二是大胆采用象征性形象使观众看到作品后会不禁联想到战争给社会所带来的不安情绪以及引起社会对于战争的反思而不是逃避现实。由此可见贝克曼绘画风格的改变,特别在情绪的表达上已经突破了具象手法的束缚,开始尝试利用象征手法。

第二幅作品是《在法兰克福的犹太教堂》。贝克曼的《在法兰克福的犹太教堂》创作于1919年,与传统风景画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贝克曼没有重视透视原理在风景画中的作用,而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巧妙地在画面上“经营位置”,他画笔下的楼房横七竖八、歪歪斜斜地拥挤在一起仿佛当时德国社会的荒诞已经从社会辐射到了城市,使画面带有一种空间上不稳定的动态感。在画面色彩上贝克曼采取了明亮的明黄色色调与天空中巨大的月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使得观者分不清在时间上他想要传达的究竟是白天还是黑夜,大大增强了画面时间上不稳定的动态感。此外,在画面中贝克曼夸张地利用楼房本身自带的四方角元素把那些本该四四方方的角扭曲成各种尖锐、锋利的样子,这一表现手法直接刺破了当时荒诞、摇摇欲坠的社会。

三、贝克曼绘画风格的影响

首先是贝克曼在国外的艺术影响,贝克曼自1906年加入德国分离派并获得奖项开始,就在欧洲的艺术圈内引起反响,随着他绘画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体验的不断增加,他又参与了新客观运动,在整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贝克曼的作品广受好评,几乎一直出现在欧洲各大博物馆之中,此外,贝克曼在法兰克福的施特德尔艺术学院任教期间也有很大一批艺术家受过他的指导,他的许多日记和艺术作品直到今天还在继续被进行重新整理、展览。此外,贝克曼晚年在美国留下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长期受到政治迫害贝克曼晚年决定定居美国以保证充分的创作自由,1947年,贝克曼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艺术学院担任教授。根据美国艺术家伯纳德·切特的回忆录中写到的1948年3月13日贝克曼在学校美术馆发布《写给女性艺术家的信》的演讲并且在演讲完毕之后去到切特的教室对切特及其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这对切特之后的艺术道路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波士顿美术馆的展厅中,还陈列着许多幅贝克曼的作品和节选自《写给女性艺术家的信》里的文字标签,也特别为贝克曼和他的两位学生海曼布鲁姆和杰克莱文提供了一个展厅集中展示他们的作品,这足以彰显贝克曼对波士顿表现主义艺术发展的影响。

二是影响了中国画家曾梵志。曾梵志的大学毕业作品《协和医院》三联画可以看作是他对马克斯·贝克曼三联画的一种致敬,由于纳粹政府的迫害贝克曼不得不流亡他乡,在此之际,他创作了三联画《启程》。贝克曼创作生涯末期的三联画是他一生的写照,也是其象征手法的巅峰力作。曾梵志在描绘生命的痛苦方面也是受到贝克曼的影响采取了十分客观的描绘手段,大胆的揭露没有丝毫的避讳。在画面的故事性方面,曾梵志利用三张组画的串联将医院中发生的从挂号到手术再到住院比喻成整个人生的一种轮回更加充分发挥了医院的象征意义,这些手法均可以在贝克曼流亡生涯中的三联画作品上看出共同点。

马克斯·贝克曼的绘画在结合当时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技法上更进一步加入隐喻性质的寓言故事和自己独到的象征性绘画手法,通过精心安排的画面组合、色彩以及线条这些画面自身元素以具象表现的绘画形式抒发了自己了内心的真情实感并且达到了讽刺、揭露社会残酷现实的目的。特别是画人物方面将当时社会麻木、焦虑的心理状态巧妙的利用象征手法呈现在了画布上,极大突破了具象表现类绘画的创作手法影响了许多之后国内外的艺术家如中国画家曾梵志(1964-)《面具系列》和《协和医院》系列组画,这不仅丰富了现当代艺术家的绘画技巧而且对进一步深入探索具象表现的绘画语言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 任海丁 著 《贝克曼》合肥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1.3.1

[2] 隋丞《马克斯·贝克曼》.美术大观,1998

[3]辜亚兰 主编《外国艺术从书-马克思·贝克曼》湖北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1.12

[4] 段晓刚 主编 《大师的手稿-马克思·贝克曼》河北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13.5.1

[5] 【德】沃尔夫-迪特尔·杜贝 著 张言梦 译 《表现主义艺术家》 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5.1

英文文献

[7]《Max Beckman&America》publishinghouse Hatje Cantz2011

作者简介:

王志贤(1997.-),性别男,民族汉,职称学生,籍贯:上海,硕士在读学历,油画专业。

猜你喜欢
生活体验情感表达
基于生活体验的幼儿美术教学探析
如何为学生打开习作之门
浅谈如何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实行有效教学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谈朗诵对歌唱的作用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儿童戏剧文学中的游戏元素对幼儿情感表达的影响
生活体验:小学语文课堂活力的源泉
初中作文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