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内涵及其路径探析

2020-01-04 21:12漆彦忠
科技创业月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文科应用型育人

漆彦忠

(许昌学院 商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0 引言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近年来,新文科的建立和培育进入大学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视野。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科概念的来源与内涵的讨论较为集中,如“第三种文化”论[1]、“攻城式”论[2]、“跨界融合”论[3]等,但学者认为,打破学科壁垒,培育新型交叉学科,融合新兴技术,推进智能文科建设,服务国家战略,体现中国学派文科等[4],是新文科的特征所在。其中也有学者提出了“重问题轻学科”[5]的新文科内涵,深刻地指出了新文科对应用能力培养的迫切要求。就新文科应用能力的培养来说,近年来文科专业应用型转型所积累的经验,可以为新文科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很好的借鉴。就文科专业的应用能力培养而言,基本形成了校地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可行路径[6],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明显滞后,只停留在一般节点的改革上[7],甚至有研究者就此提出了文科专业“二次转型”的命题[8]。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内涵质量、实化培养过程,推进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新文科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着力点。基于新文科应用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本文结合地方高校转型的宏观形势,从教学供给侧改革入手,就文科类专业建设展开探讨。

1 新文科应用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1.1 应用目标不清晰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设置,文科专业主要是指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所覆盖的专业,共201个,其中特设专业54个。这些专业被普遍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等类,其学科目标并不一致,实务特性也各有差异。但与自然科学相比,文科专业总体偏重于传播价值观、意识理念、行为方式、发展模式等非实体性的观念或理论,其价值实现具有潜在性和间接性[9]。新文科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总体特征建构的新文科体系,更应注重学科专业与实体事物的价值关联。新文科应用能力培养中,一线教学人员承担着新文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关系着新文科专业的建设成效。应用目标不清晰,教学能力培养难以深化,是当前新文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2 培养方法较为单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多元广泛,自主式、探究式、翻转式、项目式、工作过程式及混合式等教学方法普遍应用于教学,相对有效地解决了知识理解与知识应用在教学中的断层现象,较好地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学方法上的需求。各大高校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短期效应突出,学生任务重,难以长期坚持下去;二是应用教学占时长,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或依靠学生自学;三是不具普遍适用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难以使用;四是应用能力培养不完善。新型教学方法的课堂适用性总体偏弱,往往作为一种尝试或调节性的教学方法使用,为教而用的成分强于为用而教的成分。新型教学方法的使用需要从教学内容、知识结构、教材编排、教学组织等全方位调整。

1.3 评价体系不完善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种产出型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后所获得的应用能力。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一方面注重育人过程,另一方面关注对知识的应用。从学习结果看,应用型教学不完全是对概念、理论、原理的再现,更偏重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完成某种操作。目前高校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尽管加大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比重,但仍然以期末笔试为主,以完成实际操作进行考试的形式还不普遍。纸笔测试总体上偏重于知识素养的考察。虽然,以试卷笔试形式考试也可以注入应用操作型的题目,但这与实际操作所展现的应用能力还不能同一而论。除此之外,文科类专业应用能力的评价还存在以什么样的应用进行考核的问题,尤其是偏重于理念、观念性的课程,实际应用中可能仅仅作为一种行为态度、立场而存在,这在应用能力的考察方面存在难以直接观察的问题。

1.4 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

协同育人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增长、有效解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的重要举措,具有多方共赢的政策效果。协同育人核心机制是多主体共育共享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地方高校协同育人往往被“产学研”化,主体单一、合作内容窄化、动力机制弱化、协作机制软化、评价机制匮乏[6],高校以外的主体仅仅作为认同或被动接受高校培养措施的附属主体,并未真正参与到应用型人才育人过程中。“认同”式的合作育人机制丧失了“协同”育人的应有效力,既无法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无法使合作主体在育人过程中受益,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大打折扣。学者指出,地方本科院校受资源结构的影响,往往难以吸引较有优势的其他主体协同育人,校企合作无法深入[10]。

教学实体层面的问题在教学全过程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涉及课程教学、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培养措施、课程教学及专业培养培养机制等重要人才培养环节和措施,尽管问题的表现形态各异,但根本表现为两个问题,一是新文科专业应用目标与对象。二是如何进行应用能力培养。

2 新文科应用的目标及内涵

2.1 新文科应用的由来

从人文社会科学历史演变来看,文科是应用型学科。古代人文科学提供了等级化社会体制赖以存续的价值体系、文化精神及意识形态,与当时的经济制度、政治体系共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结构系统,延续两千多年[11-12]。

新中国成立后,亟需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工程技术为主的自然科学受到高度重视。21世纪后,中国现代化建设达到一定水平,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同时,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同样也是历史的选择,新文科由此被推到时代前沿。

2.2 新文科应用的目标及内涵

综上所述,新文科应用的总体目标是建构思想价值体系、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文科学侧重于社会思想与价值体系的构建,社会科学偏向于经济与社会各领域的进步与发展。但社会实际运行中,两者的应用过程难以截然分离。因此,人文社会科学应用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具体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所包括的哲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7大学科门类,在新时代的综合应用价值集中表现在文化价值塑造、个人行为规引、机制体制建构、规则秩序维持及公共事业发展等方面。在对象上,新文科应用主要涉及人和社会两类客体。人的方面既包括个人精神、思想及价值观等内在品质的塑造,也包括对人的行为、行动的规制;社会方面,同样包括社会文化价值观等精神文明建构,也包括社会实体运行发展的干预。在内容上,可以概括为软性和硬性两个大类。软性方面表现为文化、思想、精神及价值观的应用,硬性方面包括对人创设的规则、秩序的应用以及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应用。

2.3 新文科应用人才培养方式探讨

对于如何培养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在过去的文科应用型转型研究中,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培养模式改进思路,可以做为研究的基础和起点。

(1)开放合作育人模式。该模式主张高校与其他社会主体共同合作育人,并从培养制度到教学组织形式全面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文科应用人才培养体系。张兄武[13]提出了构建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方式”;何根海[14]认为,应创建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合作教育、开放教育为一体的整合型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合作教育、开放教育等形式培养应用型文科人才。

(2)科研及项目带动模式。该模式认识到文科应用的根本在于探明事理,准确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把学习研究作为实践应用的基础,并重点加以培养。如王天力[8]提出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中应紧密结合社会民生热点问题,加强应用型文科科研,解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以科研带动教学,提升教学水平。张兄武等[7]指出应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功能[13]。薛勇提出探索建立学生学术型团队,以培养学生专业思维、完善理论知识体系。

(3)教学方式改进模式。该模式从课堂教学的微观入手,把育人的重心放在课堂,主张通过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达到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根据改进思路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新型教学方法变革模式和已有教学方法改进模式两种。新型教学方法变革模式偏重发现新的课堂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强调知识与能力的自我建构。如蒋立兵指出翻转课堂在文科应用教学中有较好效果[15]。已有教学方法改进模式并不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全新改变,主要关注于应用目标导向教学理念的改进,并将之渗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魏饴认为,应当把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作为文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16]。

以上文科应用能力培养改革措施各有优劣。开放合作育人模式聚合了社会各主体的力量,在培养过程中广泛接触实际工作,应用能力培养效果最佳。但人才培养体系涉及面较广,模式推广难度大,不是所有的学科、专业,甚至学校,都适合使用该模式。科研及项目带动模式深化了学生的理论功底,同时也锻炼了服务社会的能力,但在大众化教育阶段,该模式的适用面仍然较窄,不适合作为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普遍途径。相比而言,教学方式改进模式实施成本低,变动幅度小,适应面广,可以作为文科应用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但其缺陷也十分明显。应用教学理念转型的可控性指标不明显,难以提供有效的教学措施;应用能力培养效果总体上没有开放合作育人模式效果好,并且往往难以评估;也需要教学实施体系的配套改革,而这些改革的供给明显不足。

3 新文科应用能力培养的路径探析

3.1 掌握应用知识及技能

应用能力培养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所要应用的内容。也就是说,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原理的教学应作为重点。应用型人才本质上的要求可概括为“两类知识、两种结合”。第一类知识是理论知识,第二类知识是应用知识。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的结合是第一种结合,把第一种结合再与经济社会的实际相结合,是第二种结合。显然,要掌握第二类知识,必须十分熟悉第一类知识。如果连基本理论、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显然是做不到的。同样,第一种结合没有完成,第二种结合就无法达到。有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过多地挤占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或把实践的比例定的过高,应当考虑其育人的可行性。

3.2 加强人文精神培养

新文科应用的总体目标是促进人与社会的进步,这也应当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新文科应用的内容既包括文化、思想、精神及价值观等软性内容,还包括人创设的规则、秩序以及事物发展规律等硬性内容,这都与人的完善进步和社会的有序发展紧密相关。因此,文科应用人才培养中不应,仅仅以“懂技能、会做事”等来衡量。虽然,文科专业中,有一些专业的实用性很强,被称为应用型文科专业[17]。但更多的人文社会学科和专业与价值观塑造、机制体制建构、规则秩序维持及公共事业发展有关,这也是文科应用之于人与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体现。即使在“应用型文科”专业,甚至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也不能忽视人文精神和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

3.3 加强“探究学习+合作实践”

要达到这样一种培养目的,仅仅教会学生实务工作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培养要求。只有真正内化某种价值观念,深谙社会事物运行发展原理与规律,同时掌握实务工作技能,才能将价值观和原理、规律应用到实务工作中,也才能通过价值观、原理、规律指导的应用推动人与社会的真正进步和发展。因此,对社会文化价值观、事物运行原理与规律的探究必不可少,而且应当作为文科应用培养的主要方面。通过教学方式改进,开发新型教学方法变革模式和已有教学方法改进模式在学习中的应用,构建学生的“两类知识”。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文科应用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在培养过程中离不开实践环节。合作实践能提供真实的应用场景,对应用能力的锻炼更为直接。但在目前文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培养主体社会化的倾向呈加大趋势,甚至有的培养过程完全依赖于外部主体,这种培养措施容易造成主体性责任的模糊化,也不利于应用基础的培养。因此,“合作实践”“协同育人”同样也面临着由增量向提质的转变。落实合作育人措施必然由学校和教师来实施,才能确保合作实践的质量。

猜你喜欢
文科应用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孙文科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