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之路要拓“宽”延“长”

2020-01-04 07:06吴锋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作文语文

吴锋

《百喻经》里有一个“三重楼喻”的故事:有个富人见别人家的第三层小楼很漂亮,自己也想造一个。于是找来工匠盖楼,工匠立即挖基立柱,富人赶紧叫停,工匠说:“盖楼不得从第一层盖起吗?”富人说:“我不要下面那两层,赶紧给我盖第三层吧!”故事寓意很明确:做任何事情都要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想不经历“第一层”“第二层”就一步进入“第三层”,是不可能的。语文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呢?

很多语文教师心中也有个“第三层”愿景,这个“第三层”就是“好分数”“好排名”。因为这个“第三层”愿景过于强烈,语文教学常常直奔“好分数”而去,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进而出现大量的“以练带教”“以考代练”“以考代学”现象。此种极端功利的语文教学现象,窄化了学习目标,简化了学习过程,矮化了语文教育功能,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应该追求建设“第三层”,但这个“第三层”绝不单单是“好分数”“好排名”,而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以及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要建设这样的语文“第三层”,就必须夯实“基础”,筑牢“立柱”,由“第一层”开始一步一步走好建设的过程。

语文学习之路要拓“宽”,是语文学习走向“第三层”的必然选择

语文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语文全面育人的基本保障、凭借和支撑。拓“宽”语文学习之路,语文教学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全面落实语文课程内容

为全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养成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就语文课程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以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为例: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包括7个必修任务群(其中有3个共同任务群),6个选择性必修任务群(其中1个为共同任务群),6个选修任务群。这些任务群包括语文活动类、选文学习类以及研习(研讨)学习类等各类学习形态,内容涵盖高中语文学习应有的方方面面,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全景式的学习画卷,是学生形成四个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凭借和内容保障。全面落实语文课程内容,意味着教师应带领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夯实必修任务群的学习,做实选择性必修任务群的学习,丰富选修任务群的学习,既可为所有学生打下扎实的共同的语文学习基础,又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丰富而充分的课程学习空间。

为确保全面落实语文课程内容,从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出发,高中语文教学应着重做到如下几点。一是按规定保证各类课程教学用时。要足量安排必修8学分和选择性必修6学分相对应的课时量,保证必修、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学习时间;要创造条件为学生争取尽量多的选修课程用时,并采取长短结合等方式科学安排教学用时,为学生进一步提升语文能力、实现个性化语文学习提供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尤其要科学安排高考备考用时总量,努力避免出现因备考用时过长而过分挤占正常教学用时的现象,努力避免将语文学科教学异化为语文考试教学的现象。二是有质量落实共同任务群课程教学。共同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4个任务群,这些任务群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标志性“名片”,是语文课程新内涵、新追求的具体表达。语文教师应努力革新自己的课程意识,通过共同任务群的教学,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步实现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维认知和行为方式。三是有规模地开展选修课程教学。学生学习需求的个性化决定了选修课程必须多样化,高中学校应组织语文教师充分挖掘校内和校外语文课程资源,通过区域协作、校际联合、网络定制等方式,建设多样化、地方化、校本化的语文特色课程,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语文素养的追求。选修课程教学可依据学生选修实际,采取长短课时不限、并班与小组结合、网络视频与现场授课等方式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语文选修课程的学习效益。

2.开放语文学习的“边界”

语文学习的“边界”在哪里?多年来多有方家宏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语文,天地亦课堂”“语文的宽度只能用生活的天空来丈量”……这些表述不是严谨的逻辑判断,而是对语文的形象描述;不是助推语文的“泛化”“弱化”,而是对语文学习的母语学习特质的强化和彰显。如果说一定要回答语文学习的“边界”在哪里,我们认为:凡是一切适合学生学习语文、发展语文的内容在哪里,语文学习的内容“边界”就在哪里;凡是一切适合学生学习语文的环境、情境在哪里,语文学习的时空“边界”就在哪里。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的具体化、课程化。以“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的语文课程,就必须走以“综合性”“实践性”为特征的课程实施之路。开放语文学习“边界”,就是要突破“教材(考试)中心、教室中心、教师中心”的认知禁锢,引导语文学习在“综合性”“实践性”的道路上迈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教师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应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对语文教学突破所谓“边界”的强力引导,提示语文教师要注重创设语文实践情境,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不断改进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努力开辟多样态的整合化的课程实施路径。若如是,所谓开放语文“边界”,实际上就是建设语文学习的新世界。

语文学习之路要延“长”,同样是语文学习走向“第三层”的必然选择

语文教育是“慢教育”,需要应“时”而作,因“势”而为,需要一个积累、孕育的学习过程。语文学习之路要延“长”,是语文教育的科学性表现。

1.语文学习之路要延“长”,这个“长”是绝对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业质量划分为5个等级,并对5个不同水平等级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进行了描述。这5个不同水平等级由低到高,描述的是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应有的学业成就表现、应具备的语文学习能力特征。其中,“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它要求所有学生都应该达到高中毕业水平;“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也就是教师孜孜追求的高考标准。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想让学生语文学业水平达到“水平四”要求,语文教师就必须带领学生从“水平一”起步,一步一步走,一级一级爬,最后才能顺理成章,达到“水平四”甚至“水平五”的理想状态。这是一个必须有的漫长的学习过程,说语文学习之路要延“长”是绝对的,道理就在这里。

以作文教学为例,一些教师为了迅速提升学生作文水平,想了些“超前对标训练”的方法。所谓“超前对标”,就是从高一开始,以高考作文(其实是满分作文)的标准为标准,以高考作文题目的各种样式为训练题型。如何训练呢?大量的事实证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作文训练,基本集中在如何审题、立意、选材,如何开篇、铺排、点题,如何有气势、有层次、有文采……这样的作文训练,基本上停留在技法传授层面,学生学习了许多作文方法,甚至能给别人的作文做形式上的升格,可是学生懂“法”不能用“法”,知“技”无法展“技”,作文水平最终还在原地踏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师引导的作文训练是直奔“第三层”去的,教师所勾画的作文“空中楼阁”,学生够不着,更不说“登堂入室”了,虽然师生经历了一番辛苦折腾,其实学生还在他既有的“台阶”上。

作文学习之路要延“长”,其实就是要引导学生夯实作文的“底子”,帮学生铺设一级一级向上的作文台阶。比方说,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写。相信没有教师否定多读多思多写对于学生写作的意义,只是鲜有教师将多读多思多写做出成效。将“读”读出规模并形成一种自觉,将“思”表现出一定的密度和高度并形成一种意识,将“写”伴随愉悦并形成一种习惯,这需要教师有周密的教学规划,有细致贴心的引导,有持久的呵护陪伴。作文教学只有在这样的路上“走小步,不停步”,用坚韧和持久,才能摘得彼岸的“作文之花”。

2.语文学习之路要走“长”,这个“长”又是相对的

如果着眼于课程目标的达成,着眼于课程领域的学习过程,学习之路的“长”是绝对的;如果着眼于某个具体的教学环节,着眼于某个具体的课堂学习问题,学习之路的“长”则是相对的。

理想的课堂学习效益,不是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和结论,而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过程自主解决一些学习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认知、升华思想。“有过程”是引导学生解决课堂学习问题的关键,清醒的教师应常常反思这样几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进入问题场景了吗?我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吗?学习结论是学生自己的真实发现吗?有了这样的反思,教师的教学就一定会“拉长”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就一定会让学生拥有获得“自主发现”的机遇。

以《湖心亭看雪》教学为例,文中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很美,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美是教学的难点,有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学习步骤:

第一步:想一想,第一句描述的景象在什么位置才能看到?请想象自己就在那夜也来到这儿,你能看到怎样的景象?请把自己看到的景象描述出来,特别是要说出“一白”的样子。(明确观察位置在“湖中”;学生闭眼想象,然后口头描述)

第二步:第二句描述的景象应该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如果我们换个地方,想象我们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请把你所看到的说出来,特别要说出“一点”“一芥”“两三粒”的样子。(明确观察位置在“湖外、远处、高处等”;学生想象,然后口头描述)

第三步:让学生以文章作者身份,将看到的那夜西湖雪景寫出来,然后交流。

这个教学环节用时较长,但就在这个看似用时较长的过程中,学生进入了体验场景,经历一番情境体验,欣赏了那夜西湖的美景,表达出自己特别的发现……体验——欣赏——表达,一个完整的丰满的学习过程,就在这个被“拉长”的教学环节中充分呈现出来。课堂教学,尤其是那些本来应该很有意义的教学关键点,需要这样的“拉长”,需要这样的丰盈,这就叫有意义的学习,就叫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作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