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校园文学社团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20-01-04 07:05王建福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校园文学语文素养课程改革

王建福

摘要:一所优秀的中学最尊贵的品质是什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与对话的能力,是形成丰富多彩又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学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给了我们新理念、新精神,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贯彻课程改革中综合性学习的理念,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经营校园文学社团,千方百计地增加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情感,提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营造大语文教学环境。

关键词:校园文学;语文素养;课程改革

中圖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3-0059

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北师大王宁教授说:“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当今社会的写作,学生往往无法进入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无法进入真实的语言应用情景,也无法实现写作素养的涵育。最近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出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四个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们可以通过校园文学社团活动,发挥文学教育培德、益智、审美的特殊功能,挖掘情商,优化道德意识,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增强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从面全面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校园文学活动是一种特长教育,又是一种“成长文学”“希望文学”,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完善自我、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然而,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更除,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的目标、“立竿见影”的目标,放松了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与培养,文学社团活动所陶冶的语文核心素养显得无足轻重。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多次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弊端在于“忽视文学教学”。教学目标以传授知识为主,学习内容单一,以本(语文教科书)为本,语文教学脱离了社会生活、脱离了现实生活,过于重视接受、记忆、模仿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弊端日益凸现。因此,从学生个人发展计、从培养创新人才计、从国家长远发展计,提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营造大语文教学环境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提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营造大语文教学环境呢?笔者认为,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学习贯彻课程改革中综合性学习的先进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要真正把握语文教育这一特点和要求,在不断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扎实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营造大语文教学环境,这应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直面的课题。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尚有一些语文教师教育观念陈旧,他们依然认为文学社团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可有可无,甚至排斥。认为学生把语文知识学好就达到了语文学习的目的。所谓的语文教学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本教学,即使在目前全国范围内大力实践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有的教师仍在不折不扣地奉行着与现代教育思想相离相悖的传统做法,学生在被禁锢、被压抑的状态下学习,何谈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而真正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的文学社团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很大的优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开放而鲜活的,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由学生自行选择安排,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它超越课堂,超越课本,超越教师;其效果也是客观的,有利于实现理论意义上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的学习、综合性的学习,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民主化、个性化。

据上述原因,文学社团活动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语文教师首先要进行现代教育理念的“充电”。要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精神,要学习教育科研理论,要学习文学社团活动理论,学习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理论,充分认识语文学科“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特征,充分认识校园文学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的重要性。

二、语文课程意识,语文资源视野与校园文学活动

校园文学、校园文化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种渗透。《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师除了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把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实现课内与课外的统一。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活动资源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并创造性地应用语文,引导学生自觉接受和应用生活语言、影视语言及其他媒体语言;引导学生在广泛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获得审美感悟和体验的同时接受文学情感的熏陶。那么,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呢?

1.从本土文化出发。海宁,文化积淀极其深厚,有新诗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穆旦,有国学大师王国维,有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有数学大家李善兰,有军事理论家蒋百里,英语教育家许国璋,中国艺术教育开拓者沙可夫,莎士比亚研究专家虞尔昌,有文学家陈学昭,漫画家米谷,文艺评论家殷白等,这些家乡文化名人及他们的文化成就都是地方语文课程待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是营造大语文教学环境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2.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金庸武侠小说,相对于其他资源对中学生更具吸引力。袁花古时叫花溪,金庸原名查良镛,查家是名望家族,人才辈出。我们学校的文学社命名“花溪”,文学社社刊也称“花溪”,两者有诸多契合,有诸多缘分。

3.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出发。“清本正源,还其本来。”徐志摩及他的作品,在以前的某些特定阶段,认为徐志摩是资产阶级诗人,还认为他的作品是格调低俗的。深入开发徐志摩的文学资源,我们就会发现:徐志摩所有的文字,都是追求个人身心自由的表白,都出于他做人的本色,挚爱而且坦诚。他的作品贯穿三条积极的主线: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从徐志摩纷繁的作品中选择诗歌、散文这些文学精品,作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

4.从教师资源出发。我们学校是金庸学术研究会理事单位,笔者和几位同事都是金庸研究会的会员,有同事是徐志摩研究会会员、诗词协会会员、海宁红学研究会会员,这在指导学习研究金庸武侠小说作品、徐志摩作品、《红楼梦》等方面有诸多有利的资源和条件。

三、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實践活动

1.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的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认可和尊重。

在文学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中,需积极地践行这些学习方式。例如,本校围绕“金庸作品”这项专题,组织了两次综合实践活动,一是参观金庸旧居,二是访问金庸作品研究专家。学生通过参观旧居、看图片资料、听讲解、提问听专家评论、讨论交流、撰写心得体会等,取得课堂上学不到的收获。

这些文学社团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笔者认为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具体实践。从参观金庸旧居与访问金庸学术研究会专家的活动中深入了解金庸,提高和增长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写作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和积极实践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实现了课程改革中“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结论不是教师给的,是学生自己探求的”现代教育理念。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由于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需要,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大背景的需要,也是个体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的需要。

2.千方百计地增加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

文学社团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做了诸多的探索与实践。文学社社员分小组去金庸旧居参观,参加“语文报杯”作文大赛和“阅读新视野”阅读竞赛等活动成绩喜人,多人获奖,特别是文学社成员获奖比例最高。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大餐,在丰盛的精神食粮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高,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实实在在地营造了大语文教学环境。

四、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

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校园文学的主要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社团活动和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就体现了实践性和综合性,《新课程标准》专门强调它,其目的正是让学生不仅会读书、有知识,更重要的是会研究,学会终身学习,有合作性,有动手能力。“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虽然它有一些偏颇,但反映了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自己学习的空间巨大,不用再单纯地为学语文而学语文。比如的实质在“走近金庸——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表演——诗歌朗诵。先海选表演者,男女生两人一组表演“射雕英雄传情节片段《义结兄弟》《飘花无影》”,最后筛选四组排练。为加强参与性和竞争意识,每个学生表演两段。服装道具预先准备,表演时多媒体音乐场景辅助。设“大众评委团”,最后依据得票数选出最佳一组。

实践——争当解说员。借助图书室、网络等平台,搜集一些金庸的资料、图片,用自己的视角进行解读,争当解说员。从金庸的作品中选择一部,结合你人生的经历,写一则导读。

博客——金庸情怀。在博客中设置相关栏目,编排剪辑现场摄影,博客名:金大侠,背景音乐《铁血丹心》。

以上的文学社团活动、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贯彻了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理念,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具体来说,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封闭状态在综合实践学习活动中得到改变,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现实。突出综合、加强实践,重探究、重应用、重过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的课程改革理念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在大语文教学环境中,使中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实施素质教学。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社团活动,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培养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并为之骄傲,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写作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社团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丰富提高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语文应用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学修养。并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社团活动,营造大语文教学环境,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受到美的熏陶,提升了中学生的文学修养。

总之,通过学校花溪文学社团活动、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实践活动,提升了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符合《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把教学目标放在人的素养的养成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总体教学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倡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全面提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以“金庸作品研究为载体,提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活动中,收获是沉甸甸的,播下的文学种子,有的已初见成效。

然而,笔者认为,繁荣校园文学,通过开展文学社团活动、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营造大语文教学环境,是一个创新领域,目前还处在实践、探索阶段。利用开展文学社团活动、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实践活动,提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营造大语文教学环境,是机遇也是挑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文化”的概念正在深入人心,优秀文化必将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

中语会理事长顾之川说:“校园文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校园文学是做梦的事业,是未来的事业,当前国家“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以语文实践为主线的语文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让我们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为校园文学与社团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提升了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其道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熊梅.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3]郑国民,冯伟光,沈帼威.文学社团活动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特征[J].语文建设,2016(4):4-5.

[4]郭根福.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6(3):56-60.

[5]冯善亮.想起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语文性”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4(7).

[6]邹立群,朱艳林.语文,请守住自己的阵地──综合性学习应强调语文学科素养的综合性[J].人民教育,2005(3):40-43.

[7]王世龙,钟湘麟.论校园文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

[8]靳彤.文学社团活动:理论与实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宁市第二中学314400)

猜你喜欢
校园文学语文素养课程改革
至各学校的一封信
新课改下高中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浅论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二月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