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

2020-01-04 07:06周建光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培养分析历史与社会初中

周建光

摘要: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是指导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不仅有利于夯实学生中外古今的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也有助于学生从中汲取优秀精神形成良好的品质,带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此,笔者将探讨与分析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培养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4-0082

初中阶段的历史与社会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历史与社会科目,要从实际教学问题入手,积极寻找更加有效的新途径。同时,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加强课内外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笔者就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几点对策。

一、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核心素质培养的要求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不断发展。要求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在实际教学中要确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质为中心的理念。教师也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打破教学的应试固态。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采取灌输式的讲授。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再引导学生总结历史规律。同时,教师也可以增强学生实地考察的机会,通过古今的巨大变化,强化学生的综合时空观,渗透核心素质教育。

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与社会《百家争鸣》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自身的特点,加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巧妙利用电视访谈节目的形式,将历史与社会课堂转化为历史访谈节目。教师可以采取以“同桌互问”的形式,让学生提前收集感興趣的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实现穿越时空的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相对应的角色,一个学生作为被采访的诸子百家的其中一位,另一位学生作为采访记者进行提问。在学生提问与解答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百家争鸣中各家学说的重点。最后教师再进行师生共同综合分析,带领学生寻找历史线索。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历史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方法

在核心素质培养的要求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要不断加强课堂创新,让学生能够站在更广阔的角度了解历史和社会内容。教师要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通过古今知识与经验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教师在学习历史内容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当前的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学生把历史与社会现象的综合分析结合起来时,可以汲取更多中外优秀精神与品质,从而夯实本节课基础知识。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注重史料的结合,推动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提升。教师不仅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巧妙使用投影图、图表等教具配合探究式教学方法,深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与社会《世界大家庭》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要求课前学生收集有关世界少数民族国家国旗的信息,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世界大家庭,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学生都扮演导游的角色,介绍自己代表的国家。再让学生选择小组代表,上台分享国家信息,最后集体选出“最佳导游”。教师要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了解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差异,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的人文特征。同时,教师也要起到引导作用,在学生进行介绍国家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世界民族分布图和世界地图。通过这种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潜移默化地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从而推动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课内外实践活动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由于学科的综合性较强,知识联系的范围更为广泛。仅仅依靠教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要坚持“实践出真知”。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节约教学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在实践活动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教师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历史人物演讲大会、课本角色扮演、绘出历史画卷等方式,也可以结合课外实践,如让学生到本地进行实地访谈、从街坊邻居开始调查、组织参观烈士陵园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素质。这也可以让历史与社会学科真正为学生现实生活提供重要指导和帮助,以此带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与社会《高原圣城–拉萨》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本地的一所佛庙进行实地考察。教师要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布置“寻找当地特色的佛教圣地”的任务,让学生充分感受佛教氛围,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考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师再以此为切入点,用学生记录的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以此拉近学生对拉萨的距离,再让学生感受拉萨浓厚的佛教文化。教师要挖掘本土化资源,加强课内外的联系。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关注拉萨目前城市化发展,引导学生树立为家乡城市建设奋斗的思想,由此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总结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教师要加快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同时,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学生课内外的实践活动。由此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海英.核心素养引导课堂教学——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8(27):102-103.

[2]李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与分析[J].现代交际,2018(13):174-175.

[3]王佩芳.培育初中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文学教育(下),2018(6):156-157.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东山学校325200)

猜你喜欢
培养分析历史与社会初中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分析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