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1-07 06:15余莎莎
科学咨询 2020年35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三全育人资助

余莎莎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育人是高校资助政策的重要工作,可谓重中之重,是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在高校资助体系中的重要体现。当前,高校资助体系、政策等方面的建立和完善工作越来越科学有效,特别是将资助的政策和育人的理念紧密结合,对于推动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和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改进之处,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资助育人缺乏科学完善的认定体制

首先资助过程中难以真实掌握到需要被资助人员家庭的真实情况,难以对资助人所提交的资助申请进行真实性审核,同时在资助过程中容易出现人员舞弊现象,从而增加了高校认定难度。其次如何定义贫困?由于每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明显差异。但是就经济水平和收入状况而言,没有统一的标准将什么样的家庭定义为贫困家庭。最后评定程序是否公平?为了确保认证过程公平性和公正性,高校通常从民主评估和自我阐述来保证认证的公正性、开放性和透明性。但是公开透明的评定实际上会使学生在自我陈述的过程中“比惨”,一方面这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导致被认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影响他们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评价过程中唱票和关系网等因素不利于学生人际关系。这样很容易使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不敢申报以致无法获得资助。

(二)资助方式重资助轻育人

当前高校的教育补助方式集中在无偿经济支持上。这样的方式会产生如下问题:首先无偿的经济援助会导致学生缺乏自立和自强的精神。高校大部分经济援助是免费援助,这会导致学生过度依赖,抵触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有偿资助方式。过多的无偿援助不仅会导致学生不良心理,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感恩和奉献精神。其次勤工助学等有偿方式的资助较少,不利于学生主观性的发挥,导致学生缺乏自力更生的能力,使他们难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度过难关。目前大学开展的勤工助学种类很少、通道相对匮乏、高校与企业没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致使很难为勤工助学学生提供相关职位。最后缺乏精神关注,导致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需要物质支持,还需要精神上的关注。有些学生由于经济上和物质上的限制而存在一些心理和思想道德问题,有些学生过于自卑、不善交流、性格孤僻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有个别学生容易出现嫉妒、焦虑和不满等心理问题,受到资助后不懂得感恩还认为是理所当然,缺乏感恩精神。

(三)资助育人主体单一,缺乏育人协同

在高校的资助教育工作中,主要参与者包括高校资助工作部门和高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这些参与性主体对于确保落实教育实施具有重要作用[2]。国家颁布资助政策帮助经济上受限制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但是高等学校教育资助工作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单一教育主体不能同时完成多项任务。资助教育需要高校教职员工共同探索,资助教育平台建设,还需要社会力量参与等,扩大主体是高校发展资助教育的迫切要求。

(四)育人手段匮乏,不能形成工作合力

在当前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育人手段主要以思政课程为主导,但仅仅还是单方面,因此我们要通过课程思政与其他学科融合形成教育合力,努力在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形成全方位培养以此在资助育人的视角下发挥更加充分的教育作用。目前高校资助来源和教育方式具有单一性,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不够充分,制约了教育工作体系和效能的完善阻碍了新型教育方式的发展。

(五)资助工作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当前,资助方式的一体化工作在我国还处于建设阶段,导致在很多环节上容易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奖、助、贷、勤、补、减、免等工作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不出资助的良好成效。如何整体、利用、优化各个方面的资源始终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且突破比较难。所以,如何建立高校资助联合融通的体系,如何针对机制进行有效探索,以及有特色且持续性地开展各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构建跨越式的长效机制等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和探索。

二、创新“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一)全面提高全员资助育人的意识

①教育部门加强教育引领。对于所有高校的教职员工,提供在线资助育人理论课程和线下讲座。保障教职工充分参与到资助育人过程中,资助育人过程中要把培养一个思想道德品质高的学生放在首位。相关教育部门要为所有高校员工提供统一在线必修课程,并安排专家进行巡回讲座。这些课程和讲座内容要包括“国家和地方财政援助政策分析”“中国贫困大学生的现状解读”“如何帮助贫困学生提高感恩心、社会责任感和正直感”“如何帮助贫困学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对学生的影响”等。

②教职员工参与资助育人工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活动、课堂会议、和个别学生交谈、宣传资助政策、关爱贫困学生,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正直感、社会责任感和感恩心。各行政部门可以为高校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计划,并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榜样教学,关心勤工助学学生。团委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学生社团活动来达到教育目的,例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然后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部可以通过学生出版物、网站、公众号等方式向学生宣传学校,为贫困学生提供经济、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的帮助;同时负责定期监督,考核部门辅导员资助教育工作。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对贫困生和资助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并不断予以关注;组织并开展相关团体咨询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二)全过程控制资助育人时间节点

①入学前。通过书面纸质资料、电子邮件、大学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咨询热线等形式向所有新生宣传国家、地方政府和大学的资助政策及体系,并与录取通知书放一起邮寄,以此促进资助政策的广泛宣传,并确保所有入学学生都有平等机会申请资助。

②入学适应期。在开学之初确保“绿色通道”畅通无阻,以保证贫困学生能够平等地获得学校资助的权利。在首次开展奖学金、助学金评定和勤工助学申请时,通过班级会议、讲座、广告牌等形式对所有新生进行宣传和诚信教育。一方面解释奖助学金评定和勤工助学计划的目的,以鼓励有需要的学生申请。另一方面在此阶段进行诚信教育可以在资助申请过程中减少欺诈行为。学生获得奖学金或勤工助学金后,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消费指导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或加入学生群体分享消费经验,以提高学生的消费意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念。

③大学生活平稳期。在此期间除了继续对受助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和教育,还应注意受助学生和无助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辅导员通过一对一心灵交谈,关注受助学生和无助贫困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他们的成长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帮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教育,例如“自尊与爱心”,“增强自信心”,“减轻学习压力”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为有严重心理偏差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培养学生中先进个人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各个部门和社团老师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专业教师可以在教室外组织学习支持小组,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或由于勤工助学计划而推迟学习的同学[3]。

④毕业期及毕业后。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学生的就业能力较弱、社会资源较少,而且毕业后迫切需要财力。因此他们在面对就业选择时可能会感到很大压力或困惑。学校可以专门为贫困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和实习机会,如为校友开设一个演讲厅,邀请优秀的贫困学生回到大学,讨论他们如何度过毕业季节、如何利用大学资源以及如何通过他们的学习成为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用的人才。毕业后辅导员可以继续关注贫困毕业生就业情况,并向学校积极汇报他们的社会近况。

(三)全方位资助育人的形式和内容

①着力解决资助学生心理问题。在健全和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中,要避免资助模式的模式化和流于形式等问题的出现,否则资助育人的效果将无法有效发挥出来。被资助的学生或多或少因为一些特殊的成长经历,导致其在生活、情感和学习上都存在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所以在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资助育人的初心,对这些被资助的学生要加强其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健全的健康人格,从而为其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奠定基础。所以,高校资助工作中要将心理资助与经济资助相互结合,且在实际的资助工作中还要偏重于心理资助。经常和资助学生开展谈心沟通交流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学生和心理健康,针对发现的问题和苗头要及时进行有效的排解和疏导[4]。与此同时,在心理健康咨询和引导的过程中,要将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结合起来,优化相关的资源配置,凭借更加专业、更加科学的资源来解决好这些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②对资助学生加强感恩教育。感恩是一种心态,也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它来自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关键在于人对事物的认识,也就是认知。愿不愿意感恩,是不是出于真心感恩,这一点至关重要,要让被资助的学生认识到,社会与他人给自己的帮助和资助是一种方便与恩惠,要认可并接受它,最终将其转化为正常的情感需要,进而变成积极的正能量,在高校学生今后的学生和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感恩教育要以情感为基础和纽带,通过情感教育让被资助的学生知道感恩是他应有的行为,是人性的本能和光芒,要在自己的行动中潜移默化地把这种感恩体现出来,进而更好地完成学业,回报社会,服务他们。

③提升资助学生综合能力。目前,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力量薄弱,育人方式结构单一,所以要整合资源,对资助学生开展综合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在高校工作时间较长且在个别领域取得过重要成就的工委退休老同志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能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学习、心理培养以及生活规划开展有效的指导;二是要切实发挥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可以举办座谈会、沙龙等活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就业技能。同时,可以协助学生制订一个理性而又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需要什么,再依据自己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努力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技能,才能更好地为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未来打下牢固基础。

三、结束语

开展资助育人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受资助学生所面临的经济困难,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同时为高校在管理过程中补齐短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所需的实用性人才,为国家探索创新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提供经验,进一步激发高校育人工作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三全育人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