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研究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2020-01-07 09:16赵淑婷李东强
科学咨询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理论课

赵淑婷 段 益 冷 伟 李东强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四川广汉 618307)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事关党和民族的千秋伟业。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纲要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做到“八个统一”,增强学生思政教育的获得感,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一、坚持政治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方向把握得准不准,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思政课程的命脉所在。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培养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1]纲要课不同于历史课。它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17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线索纷繁复杂。列宁在论及宣传教育时讲到:“要善于运用掌握的事实和数字。”[2]教师在授课时必须用好“中国故事”,用实例说话、用数据说话、用历史说话、用对比说话,使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如何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以此增强学生对党史国情的认同。在相关的理论知识方面,教师可适当拓展。例如,在近代一直向西方学习的思路下,为什么在同时期传入中国的各种学说和流派中只有马克思主义被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接受并传播,进而实现它的本土化。教师可以此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是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千挑万选、慎之又慎的选择。

就纲要课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通过授课使学生对当今的国家、我们的制度、主流价值观和发展道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更应不断引导学生增强爱国报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成就自己的美好人生。在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多年间,一切重大历史活动都是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展开的。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其主流和本质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力探索和奋斗的历史。大学生涉世未深,对历史的认识和学习往往仅停留在书本层面。通过课程中对近代以来为民族和国家奋斗的人物,如康有为、严复、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物主题的讲授,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大价值,推动其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将所学知识外化于形,勇于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

二、坚持实践性,推进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目前,在我国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较为尴尬的边缘位置。思政课教学难以入脑入心的现象较为严重。以学生就业率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评价标准导致部分高校的功利性增强。部分学生遵循实用主义的原则,甚至仅将思政课作为拿学分的休闲课程。身处人生“拔节育穗”期的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甄别力还不够,自制力还不强。如何办好思政课,推进思政教育入脑入心,让思政教育成为青年学生成长之路的灯塔,始终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需要努力探讨和改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思政课是一门政治性、思想性较强的课程。单一的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当代大学生更希望用生动鲜活的方式上好思政课。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推进,翻转课堂、分组讨论、情景剧表演、社会实践、课堂辩论……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共同探讨、集思广益的合作精神。如在授课前,教师可将相关讨论题提供给学生,使其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成为讲台上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讲授第六章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做抗战时期中国空军课题的研讨。作为航空类院校,学校可组织飞行相关专业的学生准备相关课题的资料,最终通过对这只牺牲时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空军队伍相关内容的展示,点燃学生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大爱,激发他们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赤诚之心。课堂实践另一种更为活泼的方式是情景剧的运用。中飞院纲要教研室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已做过多次成功的活动。学生围绕主题自选内容,在与任课教师进行剧本的沟通后来排演情景剧,最终在课堂中将成果呈现。我们通过师生对剧本的创作、学生生动的表演,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如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内容时,同学们倾情演绎了1978年11月24日晚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河的故事。在同学们精彩的表演中,很多同学表示成长在新时代的年轻人要继续发扬“大包干”敢想敢干的精神,把握机遇,把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更好。

课堂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纲要课也是十分有价值的。中飞院纲要教研室近些年实践教学活动的重点是组织学生参观建川博物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将优秀文博元素与思政课的课程、教学和教育对象相融合,增强课程的针对性。面对博物馆中诸多的历史见证物,如八路军抗战时使用过的草鞋、旗帜,记载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实践的笔记、书信、刊物等,教师可以侧面帮助学生提炼出有价值导向、有情感、有温度的专属历史篇章。如讲授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问题时,教师可提醒学生重点关注建川博物馆抗战文物陈列中流砥柱馆,利用馆中丰富的历史照片、实物、文献以及部分革命场景复原等陈列,向学生生动展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敌后民众十四年抗战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专题教学、情感教学,强化学生对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认同感。参观学习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实践考核,既要贴近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更要考察学生独立思考与知识应用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

三、坚持多样性,提升思政课堂的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教师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1]纲要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把立德树人同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目标结合起来。纲要课程的课程设计、教材使用、教学管理都要围绕这个教学目标任务来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教育部把思政课教材建设统一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建设,把“活的现实、活的理论”融入思政课教材。这为教材改革指明了根本方向。因此,加强思政课教材建设的重点之一,是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及最新版本的统编教材。[3]2018年,纲要新版教材的统一使用是从顶层设计方面加强统一性要求的成功实践。统一教学目标、统一编写的新教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融思想性、政治性、学术性于一体,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及成长规律,让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纲要课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为基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为指导思想,实现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进行有机的系统整合,实现每个环节的同向同行。同时,教师还要坚持多样性原则,不断推动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在纲要课程教学环境中,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是不同的鲜活个体,基于过去的受教育经历的不同成长为了各自独立的思想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不能简单一刀切,必须制定多样化的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这不仅是一种理念的追求,更关系到纲要课程教育目的的实现。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神圣使命的实现。因此,在纲要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给学生讲解近现代社会的国策、思想以及治理方针等,遵循学生的思想实际,运用启发教育模式,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纲要课要联系实际、言之有物。如讲授“五四运动”知识点时,教师可将落脚点放在如何弘扬五四精神上,将五四运动的历史记忆、内涵、如何弘扬等知识与问题相结合,贴近时代,贴进学生内心,提高课程教学的易受性。在多样性原则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理解课程内容,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对症新问题时能即时更新方案。如讲授“如何看待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这一问题时,针对飞行专业的学生,教师则主要从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四个方面来讲授。在面向外语专业的学生时,教师则可从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角度,正义和非正义、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角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的思路进行阐述,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同时,教师要重视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利用线上线下的形式,打造“互联网+纲要课”的教学体系。如在每一章授课结束后,教师会以学生扫二维码的形式将相关参考文献、练习题直接在手机端进行解答,方便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主体观”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贯彻和落实,更是中国共产党积极走近青年、倾听青年,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的生动体现。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课程教学中必须坚持政治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坚持实践性,推进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我们要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外化于行,将国家富强和个人理想紧密结合。坚持多样性,提升思政课堂的感染力。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学生喜欢的“金课”,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火”起来。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助力下,我们要稳步提高课程教学的理论性、生动性、亲和力和实效性,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理论课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