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点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研究

2020-01-07 00:54张玉红
教育界·中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时事热点实践研究道德与法治

张玉红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但是由于缺乏对生活中时事热点的了解,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一般仅局限于纯粹记忆相关知识。所以,教师应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成长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教师要及时融入时事热点,以体现出新教育理论下的核心要求。本文对合作素养、爱心素养、责任素养、做好课下功夫等策略展开探讨,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时事热点;道德与法治;实践研究

时事热点涵盖范围较广,它的整体内容较为鲜活,对于学生学习也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自身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起步阶段,对事物的认知不够深刻,这给教师教学目标的落实带来一定的难度。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种种状况,教师应先认真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利用时事资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注重合作素养,在分组汇报中利用好时事热点

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操作意识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为帮助学生快速进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合作及汇报。

首先,教师应将班级内学生分成人数相同的学习小组,选择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时事热点融入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也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师应引导小组成员进行有效分工,让其在小组内讨论,并对所研究课题的资料进行汇报综合。例如,在教学“科技发展造福人类”这一课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收集新型科技、能源、购物、农业等不同领域的科技时政资料。 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说一说自己收集的资料。比如,一些学生说:“支付宝改变了人们的日常购物模式,它让人们的购物过程变得更为轻松。”而有的学生则说:“可燃冰的采集给我国的能源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案,无形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交流意识。同时,学生会按照小组分工进行自主的信息收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变得更强了。

二、注重爱心素养,在展示体验中应用好时事热点

1.展示观看,加强学生的情感感知

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也应利用好目前的多媒体资源,通过时事热点资料的展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爱国情怀。由此,教师也能拓宽整个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在极具正能量、积极向上的视频观看过程中体会祖国的强大。

教師在课后进行资料整理时应注重该类资料的收集,将某一专题的影视、图片资料整理出来,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由此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加强学生的情感感知。例如,在教学“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并没有讲解课文,而是放映了两则国内的时事热点,即新国际航线民用飞机C919的成功首飞和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采集,这标志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及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可燃冰开发技术的强大国家。这些视频无不展示着中国近年来发展的成就,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2.模拟体验,强化学生的思维认知

通过及时的时事热点新闻播放,教师能完成整个情境的创设。这样一种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会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学生也会跟随教师的步伐进行不断的模仿及操作。针对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模仿的这一特性,教师应抓住教学时机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具体模拟过程中对课本中的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合理消费”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校园新闻“我们学校的图书跳蚤市场”作为整节课的导入点。在课堂上,教师先朗读这样一篇文章,使学生了解文章中孩子们为贫困山区学生捐款的故事。在文章朗读完毕之后,大多数学生深受文章的熏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为山村的孩童出一分力。教师借此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模拟买卖活动,从而巩固学生学习过的知识,这也承接了学生之前学习过的“关爱他人”的学习课堂理论。

三、责任素养,在辨析讨论中应用好时事热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并不是单一的知识教学,其更是培养学生相关素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一名负责任、懂文明的公民,使其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争议性较强的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对这些时事热点展开探讨,由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例如,在教学“学会尊重”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了这样一篇时政新闻:某座大厦不准外卖人员随意入内,一位外卖者只好在夏日的阳光下等待顾客来取餐,但是室外的高温却让这位外卖员晕倒在地。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座大厦管理者到底做得对不对?要学会尊重他人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针对这一篇新闻也产生了属于自己的理解,不少学生纷纷表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尊重他人、学会关爱他人。但是也有一些学生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大厦管理者做得对,否则整个大厦就会变得乱糟糟的。在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逐渐把学生的辩论点引到两个方向:日常的人文关怀及城市设施的建设。

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也逐渐达成了统一,那就是大厦和外卖员都没有错,如果国家能够针对外卖情况设置专门的非机动车道,那么整体外卖员的送货状况就会得到好转。但是从具体的情形来看,很多地方都没有与之配套的相关基础设施,这也导致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都能够了解到尊重他人、遵守秩序的重要性。

四、课下功夫,在准备过程中利用好时事热点

1.满足学生的认知特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了解到整个时事热点的实际内涵,不局限于单一的充实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而是结合好本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让时事热点服务于课堂教学。

同时,在选择时事热点时,教师还应考虑到小学生的整体心理特性,挑选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一些时事热点。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对社会中的一些事件,无法站在理性角度进行认知。为此,教师也需要尽可能地让这些时事材料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尽量地挑选一些极具正能量、能够帮助学生认清时事的新闻材料,由此来保证学生的整个发展历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多花工夫,认真筛选时事材料,让其真正服务于小学生的学习过程。

2.了解家长因素的影响

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在课下,没有将太多的心思花在教书育人上。但是课下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成长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课下学生接受的教育不理想,那么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在利用时事热点进行教学时,教师也应重视家长的观点,由于家长对时事热点的不同看法,学生也很容易受到家长的影响。

部分家长的言论较为偏激,这对于学生的实际发展提升来讲是极为不利的。它会降低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提升。例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教师在课上会一再强调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但是一些家长却会带领学生闯红灯,这样的表现会让教师的整个教学变为“零”。在利用时事热点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对整个案例进行全面了解,与家长做好对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对这个案例进行剖析,由此来鼓励学生认知清楚该案例所表达的具体看法。同时,教师还应及时将这些时事热点发到家长群中,让家长针对这些时事热点进行共同讨论。这样的合作讨论过程能够处理好教师教学与家长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在辩证思维过程中了解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从而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整体表达能力。

新课程改革模式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更为多元化,而相关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也应从多角度、多方面出发,了解时事热点的融入方式,尽量挖掘一些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相关热点。教师也可以由时事热点去开启整个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在辩论思考过程中了解时事热点的融入方式。最后,教師还要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做出合理评价,从而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詹明珠.巧用时政热点点亮道德与法治课堂[J].考试周刊,2018(34):135.

朱蓓蓓.重视生活教育点亮道德与法治课堂研究[J].成才之路,2018(31):106.

胡淑芳.无规矩不成方圆:浅谈小学生的规则和法治意识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0(80):5-6.

猜你喜欢
时事热点实践研究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时事热点在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探究时事热点有效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时事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