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鲁迅”的项目化学习

2020-01-07 08:11周一贯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整组鲁迅教材

周一贯

综观统编本教材单元编排的统整性和合理性,确实为第一线的语文课改创造了诸多条件:如对“单元整组教学法”的尝试,“单元拓展阅读教学”实验,“单元读写一体化教学”的探索等等,无疑都是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的有益研究。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走近鲁迅”的单元,笔者认为就十分适合作“项目化学习”的尝试。现将相关要点分述于后,以求教正。

一、“项目化学习”的意义和条件

什么是项目化学习?笔者认为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以统编本教材为主体,构建一个真实的驱动性任务,引导学生在以读写为本,多方位、多态势并行的学习实践中,完成某一个特定项目的语文学习,便是“项目化学习”。这样,学生在整体化学习中就会享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性,融合相关的个体前阅读经验(认知经验),在多样的学习实践中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更好地落实语文学科素养。项目化学习应当是“语文单元整组教学法”的有机发展,是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另一类更贴近课文教学的整体探究,因此,充分考虑用好以单元编组的教材特点,来确定学习项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好方法。

在项目化学习中,“项目”的确定是核心问题,这就要求在教材单元编组为基础的指导思想下,去寻找一个对学生具有发展意义的驱动性主题。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这是一个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颇具挑战性的主题。首先是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史、文学史总是连接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发展史。我们在这方面作历史回望,无论怎样排列,鲁迅是不会不在其中的。应当说,大文学家总是这方面标志人物的主体,如德国的歌德、俄国的托尔斯泰、法国的雨果、英国的莎士比亚……在中国自然非鲁迅莫属。因为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对今天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对鲁迅并非一无所知,应当已有了一些前阅读、前认知的积累。但并不是已很了解、已很亲近。坊间曾有这样的流言,说中国的孩子学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鲁迅)”。这话说得似乎有点过分,但也确实反映了我们曾经有过的对鲁迅认知的误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小学生对鲁迅也有一些认知,这就为“走近鲁迅”获得了一定的基础,也为将本单元教学拓展成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尝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项目化学习的目标和内容

笔者认为,项目化学习的项目确定和内容安排设计,都应当以教材为根本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前阅读、前认知经验,围绕一个学习项目,以“任务驱动”式开展拓展性、自主性的学习实践活动。由此分析本单元教材所编排的《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四篇课文颇具特色,体现了多视点表述的有机统一。综观四篇课文有三个不同。一是作者不同。《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是鲁迅的作品,后两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是别人写的纪念鲁迅先生的文字。二是体裁不同。《少年闰土》是“小说”《故乡》的节选,《好的故事》是一篇诗性“散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侄女周晔写的“回忆录”,而《有的人》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首“现代诗”,是对鲁迅先生伟大精神的高度概括。三是教学方法不同,前两篇是先生的原作,自然要精读、精思; 后两篇则可采用略读的方法,运用精读所得而以自读为主。但这三个不同又一起交汇于一个共同点,即四篇课文均以“儿童的视角”作表述。《少年闰土》写的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一个农村小伙伴; 《好的故事》虽然是一个发生在“昏暗”夜里的梦境,但充满了对童年最熟悉的江南水乡、山阴道上的想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更是以童年的回忆,深情地叙说了作者最敬爱的伯父;至于《有的人》则更以高度概括的诗性语言,借助通俗易懂的对比手法,总结了鲁迅的伟大品格。同时,作为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又自然地有着可以回忆旧知、总结新学,而达到对先生一个虽属初步但已相对完整的认识。无疑,这也正可以为项目化学习的总结梳理以极大的指引和启发。

鉴于上述,“项目化学习”在这里就基本上可以“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为项目,以“走近鲁迅”单元编排的教材为硬核,结合引导、梳理和融入学生对鲁迅的前阅读、前认知积累为基本内容,将单元整组教学更好地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以任务驱动的学习实践活动,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项目化学习的驱动和抓手

作为“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这一学习项目的驱动,当以学生对鲁迅的前认知、前阅读为基础,以新学的单元课文为重点,并寻求一个可供思辨的焦点作串联,最后以学生各自的“项目学习报告”做总结。其要点如:

(一)从学生梳理各自对鲁迅的前认知入手

教师可以“项目预学单”先让学生做自我梳理,如:“我读过的鲁迅作品”“我读过的鲁迅故事”“我了解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最想了解鲁迅什么”等等。对这样的“预学单”,一方面教师可作事先的梳理统计了解学情;一方面可安排教学时间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和组织有重点的课堂交流讨论。这样,既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对鲁迅的认识基础,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也能让教师有针对性地掌控学情。所有这些,对完成本次项目化学习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以“单元整组教学法”学习课文

所谓“单元整组教学法”,就是把一个单元的课文作为一个教学单位,作整体的阅读和指导,淡化“篇”的严格分界。这样,在作整体推进时,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强化篇与篇之间的比较;可以在单位时间里,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自由,从而取得较高的教学效益。如可组织学生自读四篇课文,自己运用工具書学习生字新词,把四篇课文一起读通时,可辅以必要的小组合作。这可以安排两节或三节课来完成。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统整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以“比较”为抓手,深化对四篇课文主旨及表现手法的认识。(见右上表)

(三)讨论思辨

交流填表并结合学生对鲁迅的课外阅读所得,组织讨论思辨。这也可以安排两至三节课完成。

四、项目化学习的归纳和总结

在这方面可以开展三项学习实践活动:

(一)以“我心目中的鲁迅”为题,写一篇学习心得,作为“项目学习报告”

考虑到这是学生的初步尝试,要求不可太高。可以“我心目中的鲁迅”为题,完成一篇“学习心得”一类的习作,只是把自己学习的新收获的某几点写清楚就可以了。但可以使学生同时明白这一学习心得,其实就是一份“项目学习报告”,所以,也可以按“报告”的形式来写,如:1.项目化学习的主题;2.项目化学习的要求;3.(我)完成项目化学习的简要过程;4.(我的)主要收获和经验;5.(我)完成项目化学习中有待提高的方面等等。

(二)完成本单元的“习作”:《有你,真好》

要结合本单元课文重点,写好对人的情感表白,特别是如何把表现人的事情写具体,又如何把真情实感融入其中。也可以运用课文中“比较”的表述方法来写。

(三)配合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

如组织班级开展介绍鲁迅的“图片展”;开展“阅读鲁迅”读书活动,组织好书推介;或出一期“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为主题的壁报或黑板报。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任务驱动的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活动,如能充分发挥统编本教材的双线组元特点,结合单元整组教学来展开,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能力,促进课内外的学习融合,优化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有益的,很值得我们去关注探究,实践尝试。

(作者系著名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整组鲁迅教材
基于单元整组 用好习作支架 落实语文要素
教材精读
紧扣单元双线,凸显主题教学
树立整组观 凸显单元要素 关注联结点
孔乙己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阿迅一族
让群文阅读在单元整组中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