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四重逻辑

2020-01-07 08:15何建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三进特色习近平

何建宁

摘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必须准确把握其思想的严密逻辑性及其所体现的哲学奠基的坚固性和知识构成的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逻辑立足点在于用“新时代”引导学生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目标;逻辑取向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核心逻辑是要用“四个自信”凝聚“强国一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方法论逻辑是用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四重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5-0007-0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承,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更是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必须准确把握其思想的严密逻辑性及其所体现的哲学奠基的坚固性和知识构成的科学性,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真正守住“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前沿阵地”。

一、逻辑立足点:用“新时代”引导学生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目标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這一科学判断为广大青年学生勾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坐标,同时也促使青年学子们立足今天中国强起来的历史坐标点,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特征,从实际出发作出个人发展的合理规划。

“辨方位而正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基础逻辑在于结合我们党近100年的历史和建国近70年的历史以及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梳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脉络,引导青年学生在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处的国内外大势、清醒地认识我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基础上,正确认识新时代的科学内涵,瞄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前行的时代坐标。在深刻阐释十八大以来的这几年里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因此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推动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而走上新的征程基础上,用十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和全方位变革激发大学生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学习的心智,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温情与敬意以及对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纲领的高度认同,坚定在一系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历史已经表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善于把握机遇,勇于面对挑战。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下向广大学生“发出定位”,通过两步走的战略目标一方面为他们清晰勾勒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另一方面将我们党预设预想预判的领导艺术和重要经验传递给新的“强国一代”,让他们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循序渐进的、是有条不紊的,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就如同是沿着既定的轨道驶向终点的高铁,方向坚定,路径清晰,每经过一站就会离终点离目标更近一步,但是驶向终点的高铁走过的每一站都是反复行驶的熟悉路况,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都会面临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叠加交织的还有长期努力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老问题,这就意味着离目标越近,“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多,阻力和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两步走的战略目标是基于对国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综合分析而做出的重大决策,作为新时代科学内涵的判断依据而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其根本也在于帮助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未来三十年实现“梦想”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上我们需要选择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取向,鼓励他们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将自己融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中,在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为自己搏取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外部环境。

新时代的科学判断立足于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清醒认识,揭示了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没有发生改变的条件下已悄然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青年学生理解这一现实也就必然明确在历史发展中的今天,我们对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我们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目标下,我们对社会的发展要求不可逆转甚至只会越来越高,而社会要求我们“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便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唯一选择。这是新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强国一代”的时代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就是要教育学生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一方面学会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带动全面实现目标,另一方面,要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演进特点和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和判断现阶段影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期盼和需要的主要因素,与党同行,与时俱进。

二、逻辑取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

话语权是引领时代变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客观存在的权力空间和竞争的重要内容,代表着一个国家发展道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科学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内外发展大势,准确反映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政治思想观念以及时代文化精神,其理论旨归和逻辑追求在于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掌握话语权的正确性和必然性,有效澄清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认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学生自觉爱党、护党和为党,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是非明则方向清,方向清则路子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结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创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现代化经济实践,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所必须坚持的主线,创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有力回应了西方国家“唱衰中国论”,击破了他们贬损中国形象和声誉、阻挡中国强大和崛起的图谋,避免了青年学生因错判中国经济形势或盲判中国发展道路而可能做出的错误选择。另一方面在其唱衰中国论不攻自破后,抢夺解释中国成功话语权所表现出的“以文化霸权的方式重塑其理论地位”的居心,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解读中国实践,讲述中国故事,并将其转化为学生“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根本追寻和逻辑取向。

政治发展道路关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稳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联系,从历史逻辑向广大学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正确道路。同时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结合我国和苏联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验教训,从理论逻辑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的必然性。通过“我们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不管是惊天动地之举,还是铢两分寸之微,”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实践逻辑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经过无数事实佐证的真理让广大学生明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所有的辉煌都不可能发生。用中国政治发展的智慧和方案让青年学子们看到“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明确站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方略。

中国在经济和政治等各方面软实力和硬实力话语权不断增强,必然会引发西方世界在思想文化领域强烈的控制欲和打击欲。面对他们同我们“争夺人心、争夺群众,最终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谋,以及国内部分极端思潮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改革大好局面造成的冲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建设,主张用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来丰富和武装强国一代的头脑,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文化舆论的导向作用,鼓励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团结和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力量。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就是要及时有效地严防死守“强国一代”的思想防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他们的心智,形成他们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一协调性,促进他们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核心逻辑:用“四个自信”凝聚“强国一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对过去的交代、对现在的承诺和对未来的憧憬。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怀揣梦想、砥砺前行,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共产主义历程上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位创造主体的坚定自信、使命自觉和奋斗自强,离不开我们党在对马克思主义常学常新中所汲取的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青年学生是实现社会主义强国梦的主角,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核心逻辑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激活青年学生的信心元素,让他们不仅具有“知道什么,懂得什么”的强大知识系统,还要拥有正确思考“相信什么,想要什么”的价值观系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外在的教育要求,只有被青年学生认同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才能在他们的内心巩固下来,并在面对任何的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渗透时显示出这种情感的定势力量。

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彰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着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强调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过程中,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与风险,我们必须坚持“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允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代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高度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充满了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覺自信”和“对党和国家事业光明前景的自觉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把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巨大跨越。

发展和完善是基于自信,也是为了增进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于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和升华对时代主题的判断,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在指导思想上和行动纲领上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让学生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总目标、总任务、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和政治保证等方面的顶层设计与整体构想,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我们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遇山开山,遇水架桥,砥砺前行的战略定力和战略信心,同时也增强了青年一代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自信,坚定他们把握机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机遇中实现个人梦想的价值追求。站在改革开放的深水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希望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破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体制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先进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进中国人民的福祉和增强人民群众的制度自信保驾护航。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惧挑战的坚定自信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竞争自信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创新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方式,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联结世界各国“朋友圈”,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其内含的价值理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无不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在为世界奉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也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信念的底气和支撑,有助于他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执着坚守和自觉践行。

四、方法论逻辑:用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精粹在于把社会看成一个不断运动的活的有机体,认为“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和“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一切关系”都是在实践中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生成与发展,人的生产实践是推动社会有机体向前发展的基础。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论鼓励用整体、全面、辩证和系统的观点看待社会这个有机体及其构成它的微观要素和细胞,研究它的产生、形成、发展和衰亡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运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方法来理解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动态演进中不断深化对实现现代化建设总目标、总任务的认识,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疆土”中创新发展理念,在总体规划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牢牢扭住治国理政的“牛鼻子”,制定一系列发展战略看待、研究和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历史总体视角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穿针引线实现了“四个伟大”的高度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实现伟大梦想的任何一个动态发展和自我更新阶段都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首要和关键,充分体现了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是进行伟大斗争和建设伟大工程的核心旨归。用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目标、实现路径和前进动力的高度统一,也体现了这项事业的历史传承、现实任务和未来方向的高度统一。在强调“四个伟大”中每一个“伟大”独立的理论逻辑同时高度重视“四个伟大”的整体逻辑。用伟大事业让学生明白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实现途径以及实现程度。用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告诉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键在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决定着伟大梦想的成败。用伟大斗争激励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长期的艰巨历史任务中,直面挑战,应对考验,将自己融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中。

基于具体总体视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横的切面将”四个伟大”所蕴含的目标内涵具体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领域,不断深化各领域的具体发展策略与方法理念遵循,以求在动态中协调好各领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五大建设的总体性协调。从纵的层面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性和递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从两个文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发展递进,一方面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程度在不断提高,整体“有机性”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运动性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也明示广大学生社会主义“有机性”最根本的体现在于处理好社会主义事业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及其互动规律,牢固树立自然机体是社会整体生产的保障的科学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体性和有机性及其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多层次、多维度、多重性展开与分化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多个要素、多个系统之间的关系,用“四个全面”诠释了中国梦的终极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战略举措与总体布局之间的关系,找到了解決中国问题的钥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可以有效检验我们的改革成败,总结经验教训,更主要的是可以为实现下一个目标“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的强大力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征程上为社会主义建设主体提供行动指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需要在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论告诉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要以体制、机制的改革推进社会关系的完善,充分释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性”。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人的思想和实践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的进行。广大青年学生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以个人的方式改变社会有机性,同时也在被社会整体创造的物质财富和思想意识所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理论精粹,推进这一思想“三进”就是在教会学生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好声音、传递社会主义正能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交接棒”和未来的接续发展中充分发挥“强国一代”的主体性作用,推动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三进特色习近平
棋乐
藏垢纳污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标题党
博弈名谱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