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对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020-01-07 08:15邹佰峰李龙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邹佰峰 李龙文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是关于人的认识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主要是以“现实的人”、“自由的人”、“人的实践”三个方面为靶向,深入揭示人的本质内涵,得出关于人的认识的科学结论。“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立场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从作为“现实的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人民群众、作为“现实的人”价值追求的“人民共享”和作为“现实的人”实现途径的“人民奋斗”三个维度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自由的人;人的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5-0028-06

从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生成逻辑来看,在初创时期就重点考察了“人”的问题,强调人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明确提出了“现实的人”思想。“现实的人”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认识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内在的包含了关于人的认识的逻辑起点、逻辑目标以及实践路径。“现实的人”思想的基本点是:人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而是现实的人,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具体的人;人只有是现实的人,才能真正地与现实的社会发展实际结合,才能真正由“现实的人”过渡到终极意义上的“自由的人”,使人的价值实现成为可能和必然,“自由的人”是“现实的人”的题中应有之义;“现实的人”内在地包含了“自由的人”,但是,这种双重意蕴是以实践作为纽带的,从“现实的人”向“自由的人”的转化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由一定的具体的人推动的社会实践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的实践相结合,形成符合中国具体国情、能够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新时代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中国化进程的最新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从出发点和落脚点、价值追求、实现路径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

一、人民群众:“现实的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进入新时代新阶段,“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提出必须是与实实在在的“现实的人”相联系才有实际价值,而这个“现实的人”必须只能落到人民群众的身上,才真正符合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旷古烁今的伟大成就无疑是建立广大人民群众伟大实践基础之上。人民群众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现实的人”在当代的具体体现。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依靠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为最终评价标准,并且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

1.“现实的人”就是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现实主体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要回答社会的价值主体是谁?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明确的,那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主体。人民主体,顾名思义,是将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体现的是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以贯之的主体地位。“人民主体”理念充分体现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基本认知。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价值理念很好地诠释了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的基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的时候,强调注意避免空泛抽象地谈论人,反对在对“人”的认识方面进行思辨的脱离实际的考察,认为“人”不应是主观意识里的虚幻的表象,而是客观实在的范畴,人只有是具体的实在的可以把握的人,才有实际意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抽象的旧哲学“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恩格斯在考察人的本质时,首先从人的现实性出发,明确地提出了“现实的人”的范畴,为人的本质赋予了客观现实的规定性,旗帜鲜明地在理论上划清了与旧哲学的界限。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僵化地从人的物质方面探究人的本质,而是将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结合起来研究人的现实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人”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范畴,既不是脱离了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自然的人”,也不是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抽象的人”。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党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明确指出了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一如既往地坚持“人民主体”所在,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的初心使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由人民评判。“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主体力量体现,就是我们党将依靠力量牢牢立足于“现实的”人民群众身上,才能领导亿万中国人民穿越风雨、历尽艰辛、不畏险阻,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蜕变,不断朝向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现实目标”前进。

2.“现实的人”立足于人民群众现实的发展状况

“以人民为中心”不是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要体现在实处的执政理念,人民群众的现实发展状况是“以人民为中心”现实依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之所以是现实的人,不仅在于人本身的物质性,而且在于人始终处于客观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去改造客观世界,应该处理好人的主观意愿与社会发展实际的关系,客观界定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对人的本质的考察,不仅要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还要从历史发展和社会关系来把握人,更要从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角度来认识人,明确指出人不能脱离历史、社会关系和实践而存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现实的人”,是将人置于客观的历史的条件之下,是基于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是人可以把握的也是可以感知的。正是基于“现实的人”作为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才得以构建新的哲学体系,“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和推动力量,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的重要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现实的人”,不仅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找到了依靠力量,也给社会主义的发展找到了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价值层面上肯定了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价值的创造者和社会主义价值成果的享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都反复强调,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这个历史阶段不是短期就可以渡过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在实现人民利益目标的伟大历程中,要立足于我国发展的现实国情,既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下认清当前形势、谋划未来发展、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事业前进,同时要对人民自身发展程度以及对应的需求目标的实现程度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定位。我国基本国情的现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人民群众应该根据客观变化了的实际,确定合理的合乎国情实际的利益追求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只有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才能使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利益追求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利益追求的前行方向,从而实现“现实的人”与现实的利益目标的现实对接。

3.“现实的人”立足于人民群众现实的评价标准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内在地包含了人民作为评价标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的人民立场,明确提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人民是否拥护、是否赞成、是否高兴、是否答应。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现实性必然要表现为人的现实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成为真正的社会人的前提是人的自然需要,即表现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主要原因是人的不断发展的自然需求,正是这种需求推动人们不断地改造自然世界,以满足自身的自然需要,从而在改造自然界的进程中推动社会的发展。人不但有自然需要,还有社会需要,人的需要对人的本质而言是社会需要,社会需要对于推动人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同样有实际意义。人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也会因为社会属性的区别而有所不同。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的意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马克思关注人的需要在人的本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新需要的不断产生证实了人满足需要的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而人的不断发展的实践能力又充实了人的本质。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人的本质实现,认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尺度最终还要落实到人的身上,人的本质的实现程度标志着社会发展进步的水平。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和论证人的需要的理论,根本目的在于,社会主义获的不断发展进步的前提和基础无法回避地在于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的自然和社会需求。我们党提出并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就是倡导真抓实干,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现实的根本利益问题上,要求一件一件、一年一年的为最需要关心的百姓解决问题。在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关头,我们党将人民群众的关切落到最实处,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行一对一精准扶贫,不落下任何一个贫困家庭和贫困群众,使更多的改革成果惠及到每一个人民群众身上,实现面向每一个人民群众的现实的真正的全面小康社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体现的是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成果享有者的现实评价者。“以人民为中心”的评价者只能是广大人民群众,而评价标准也必须定位在人民群众对于现实需求的满足程度,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立场的价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从“现实的人”价值标准出发,将人民群众根本需求的实现程度和水平作为最根本的评价标准。

二、人民共享:“现实的人”的价值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清晰地表达了人民是我们全部工作的最终价值追求,即是说,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民愿望和需求。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现实的人”思想,不仅要明确人的现实的价值地位,还要明确人的现实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价值目标定位为自由全面发展,即成为“自由的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彻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的人”的根本立场,将人的价值追求现实化,成为实实在在的可以实现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人民共享”。

1.人民共享在本质上与“现实的人”本质属性是一致的

“人民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当代价值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人,不是简单地孤立的考察人的某一方面,而是动态地全面地考察人,不仅提出了考察人的逻辑起点,更是着眼于人的价值实现,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在人的价值领域的高度贯彻。马克思恩格斯为谋求人类的解放,将人的自由发展作为其哲学的终极关怀,认为“现实的人”就应该获得现实的价值目标,“现实的人”必然现实地发展为“自由人”。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与现实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的价值实现不能脱离一定的现实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看来,总和意义上的社会关系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社会关系之间彼此渗透、影响、制约,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人的本质的规定性,通过社会关系深入探究,可以准确地科学分析和把握人的价值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制度上实现了人和人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为“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制度条件,“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现阶段必然体现为人民需要和追求的共享。首先,“人民共享”的提出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近100年的发展史上把实现“人民共享”作为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体现了党实现共同富裕的责任担当和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执政理念,为我们党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指明了方向;其次,实现人民群众的共享需要,必须持续推进我国美好生活发展的水平。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任务,离开美好生活就谈不上人民共享,更加谈不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共享就是以美好生活为视角“阐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鲜明政治立场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再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以人民共享化解发展的难题和矛盾。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阶段性发展转型期,必须把不断满足人民共享需要,作为衡量我国今后如何解决主要矛盾、如何满足人民共享诉求的根本动力,同时作为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各领域的发展程度、实现水平的重要标准,以不断提高人民共享质量解决主要矛盾,提高人民共享的水平,进而真正推动“现实的人”向“自由的人”价值目标的不断转化。

2.人民共享所承载的社会发展道路与“现实的人”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科学的社会道路才会带来人民共享,我们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同时,也提出了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途径,即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也只能走这条唯一的不断创造和实现人民共享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现实的人”价值目标时,也同时明确提出了这一价值目标的具体载体——用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而社会主义正是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第一步的社会载体。马克思没有泛泛地阐述人的价值目标,而是运用历史的和实践的方法论,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蕴含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中,既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包含着对社会主义的肯定。能够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实现的社会主义,才是马克思所追求和认同的先进社会。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对于人的意义在于,其无可置疑的现实发展道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社会主义在现实层面上肯定了人的价值追求,“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自由的人”的意义在于,不是仅仅给出了现实的可以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是同时提出了追求这一目标必须遵循的现实方向和价值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一条人民共享的道路,是人民共享在制度层面的体现,甚至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人民共享本身。当前我国所处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实现“自由的人”的价值目标,必须首先实现“中国特色”的人民共享。从理论上讲,人民共享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价值追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实的人”的价值追求表现为人民共享;从现实来看,事实胜于雄辩,人民共享诠释了“自由的人”价值目标实现的必然性。人民共享的一步步实现,进一步证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真理性。

3.人民共享的动态性和阶段性与“现实的人”动态发展是一致的

“以人民为中心”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下的物质生活条件,并着眼于未来人民共享愿景的积极确信。人民共享为我们从现阶段人民需求满足的阶段发展水平去思考“现实的人”动态发展程度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现实的人”向“自由的人”转化勾画了一个美好愿景。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关系的改变总是和人的价值的不断实现相联系,从社会发展的正向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这个最终趋向的价值不是别的,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自由的人”。基于此,马克思认为应从价值目标角度考察“现实的人”的发展程度,得出人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的人”认识之所以不是虚幻的空中楼阁,而是客观的科学的价值追求,关键在于“自由的人”的价值目标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动态程度,将“自由的人”价值目标的实现条件和路径定位与社会主义阶段性的发展实际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朝向从“现实的人”到“自由的人”转化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的实际发展状况极为重要,因为真正拉开“自由的人”历史大幕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建立之日起就自动达到高级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渐上升的阶段性发展过程,“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价值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使“自由的人”真正成为可能,而且这种可能性随着社会主义的现实推进和展开会越来越清晰和明确。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自由的人”的美好目标,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说过“自由的人”目标是一蹴而就实现的,而是给出了“自由的人”阶段性和动态性实现的路线图。人民共享就是“自由的人”阶段性发展的现实表现。作为人民需求核心范畴的人民共享,其动态性必然表现为人民需求的阶段性。人民需求发展的阶段性表明,人民共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随着人民需求的不断发展、满足,人民共享的发展必然会走向马克思恩格斯“自由的人”思想提出的最终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自由的人”目标的要求下,人民共享除了物质生活丰裕,更强调人民的自由平等、精神生活的富足及有尊严有美丽环境的高品质生活,人民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更注重人民共享发展对于人自身发展的现实意义,进一步趋向实现“自由的人”的价值目标。由此,人民共享对“以人民为中心”本质要求的贯彻,充分显示了马克思恩格斯“自由的人”价值目标在我国现阶段人民共享发展中的价值导向作用。

三、人民奋斗:“现实的人”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充分贯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思想,鲜明地提出“人民奋斗”的思想,认为“人民奋斗”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必然途径和必要方式。“人民奋斗”是一个蕴含十分丰富的概念,是在符合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具体国情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人民性的实践范畴,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体现。“人民奋斗”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人民群众价值诉求的尊重和实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的现实践行。

1.“人民奋斗”充分诠释了人民群众的实践属性

人的实践属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人”本质属性考察的基本结论,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区别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本质必须通过人的實践属性来揭示,从“现实的人”向“自由的人”的过渡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是一个社会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是人的本质不断实现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践不仅决定了谁能够成为社会的主体力量,也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活动及其产生的社会关系中界定“现实的人”的本质,认为“现实的人”的本质可以从实践层面来解读。马克思给予了实践充分的重视,将实践视为揭示人的本质的敲门砖。马克思全部理论一贯坚持实践的原则,马克思实践哲学之所以能够提出很大程度上是立足于对人的实践属性的考量。马克思认为,劳动在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改造人和赋予人社会属性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只能以实践作为切入点,“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称之为人,之所以可以和动物截然分开,之所以可以实现从自然向社会的飞跃,就是因为人具有实践的功能和特性,实践使人不再单纯只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实践是人特有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方式,包含着人的本质规定性,人的其他一切特性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发展的。实践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源泉,不仅包含人的本质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从“现实的人”到“自由的人”过渡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从地位和作用角度给予了“实践”充分的重视和肯定,就是对人的劳动属性的高度贯彻和践行。“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这段话是关于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生动准确地描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人民奋斗”对于社会主义价值实现重要意义的主张,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调动了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人民的美好生活实实在在的上了一个大台阶。对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途径,我们党主张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和今天的成就都是源于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必须要通过老实勤恳并富有创新性的劳动来获得,认为实干、奋斗才是劳动的核心,要贯彻尊重劳动的理念,只有老实勤恳的劳动才能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难题,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自由的人”的价值目标。“人民奋斗”与劳动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践的观点,展现了我们党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所秉承的求真务实的执政风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2.“人民奋斗”是实现人的价值目标的必然途径

“人民奋斗”从价值主体和价值途径角度,完美诠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践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实现价值目标的实践方式的无限性发展,决定了人的价值目标的可能性的日益提升,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自己理论和学说的目的从来都不是理论本身,而是着眼于理论之上的实践,着眼于将自己的理论主张变成真正的现实。“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马克思看来,最有意义的,也是最需要改变的世界恰恰是人的世界,就是改变旧世界对人的价值追求束缚和阻碍的现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体系中,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是无数“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搭建了社会发展的雄厚底蕴,不仅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实践思想包含着从人本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逐渐深入整体推进的过程,包含着科学而丰富关于人的本质认识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学说重要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同时也是核心的组成部分,决定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部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发展方向。“现实的人”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尽管“现实的人”的内涵界定由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程度的差异会有一定的不同,充分体现了“现实的人”内涵的阶段性特征。但“现实的人”总体上是一个不断趋于上升的动态概念,也是一个不断得到实现的范畴,而这个实现的过程离不开“人民奋斗”。“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从这段话语不难看出,人民奋斗是人民美好追求满足和实现重要途径。在当前,美好生活集中体现为人民的价值追求,美好生活就是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现实获得感和幸福感。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美好生活思想鲜明地表达了尊重人民群众需求的立场,而“人民奋斗”则是从实践角度鲜明地表达了美好生活实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3.“人民奋斗”肯定了党的领导与人民奋斗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社会关系的主体。我们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就是高度肯定了人民奋斗的重要地位,但是“以人民为中心”并不是单纯强调人民奋斗在实现和推进人民价值诉求中的作用和地位,还强调了党的领导对于人民奋斗的引领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统一体。在这个关系统一体中,不同的群体占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更是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关键作用,也充分考量了无产阶级政党在人民群众实践中发挥的领导作用。“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这一立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并且得到了历史的证明——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民奋斗”,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人民”奋斗,而是强调在党的领导下的人民奋斗。“人民奋斗”的伟大事业,不是靠着某个人或某些人来完成,而是要求包含社会绝大数人的人民群众与党的领导形成一个合力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牢牢地立足“现实的人”,进而实现“自由的人”目标,就必须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人民奋斗的关系,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人民奋斗的伟大事业。

[责任编辑:庞达]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
构建产权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路径选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