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模式在中职普通话教学中的应用

2020-01-07 08:14石文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线下教学混合教学模式

石文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普通话教学面临课时不足、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不高、学校的普通话教学设备不完善等问题,探索中职普通话教学实施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提出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展开混合式教学,正确处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关系,有效运用线上教学的输入与输出优化教学效果等建议。

【关键词】中职教育 普通话教学 混合教学模式 线上教学  线下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0-0110-02

中职普通话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课程之一,应顺应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提高课堂的信息化程度。混合教学模式是一种整合了线上线下教学优势的模式,其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和拓展教学空间,为中职普通话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中职普通话教学中运用混合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普通话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课时不足。中职学校对以普通话教学课程为代表的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普通话教学课程的课时一般为一周 2 个课时。一方面,普通话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其考核不仅设置有学生完成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硬性指标,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普通话口头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长期的实践锻炼,现阶段每周 2 个课时的教学时长难以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受到地域、语言习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的语音面貌和普通话水平差异较大,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只能够将大量的教学时间用于培训学生普通话测试技能,保证学生能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达标,而没有足够的教学时间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手段单一。受中职普通话教学课程课时较少的限制,在课堂上教师只能够依照教材、围绕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达标来开展教学,因此教学内容较为单薄,手段比较单一,教学方法一般为“讲授—范读—跟读”。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下学生容易感到课堂枯燥,产生疲惫甚至是抵触的情绪,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难以提升。

(三)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不高。很多中职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重要性认知不足,认为自己的普通话可以应对日常的交流沟通,没必要进行专门的课程学习,因此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四)学校的普通话教学设备不完善。大部分中职学校都倾向于将资金用在学生实践基地和核心课程的建设上,对普通话教学的投入比较少。很多学校没有足够的语音录播教室或是多媒体教室用于普通话教学,即使有也仅仅局限于个别系部的教学使用,任课教师只能在教室凭借一支笔、一台电脑、一块白板进行授课。

二、中职普通话教学实施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一)信息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撑。现阶段,多媒体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應用已经十分常见,而在中职普通话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能够增加课堂的丰富性,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正确的发音是普通话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能够形象地让学生感知到发音系统的运行原理,进而校准自身的发音,提高普通话水平。以声母的平翘舌发音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发音部位的图片和发音过程的动态视频,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

(二)应用程序提供了平台保障。随着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快速普及,应用程序得到大范围推广,其中以 QQ、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类应用程序不仅是人们日常沟通交流的基本社交软件,还能够在中职普通话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学习通、百词斩、对啊旗下产品—— 普通话学习等学习类应用程序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辅助作用,帮助学生进行普通话学习。社交类应用程序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有效地降低了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学习类应用程序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能够有效拓展教学的宽度和广度。

(三)人性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心理接受度。兼具线上线下教学优势的混合教学模式更加人性化,以中职学生人人都具备的移动互联网设备为教学载体开展教学,不仅能够实现师生的一对一交流,进而提高教学的私密性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对中职普通话教学课堂的心理接受度,还能够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传统的线下教学是集体教育模式,而结合线上教学教师能够实现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层次需求。

三、混合教学模式在中职普通话教学中的实施

为了更好地探究混合教学模式在中职普通话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笔者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展开分析。

(一)课前预习环节。中职普通话教学实施混合教学模式的课前环节,主要是依靠线上教学手段来进行课前预习。科学的课前预习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能够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前预习的内容不仅要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特点、难易适中,还应该对后续的课堂教学有促进推动作用。此外,课前预习内容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应结合正式的课堂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布置,可以用概念理论的预习,也可以是文字图片内容的预习,还可以是普通话发音示范的预习,等等。总之,教师应该围绕自身的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内容。

教师在选择好课前预习的内容之后,将相关内容上传到线上平台,让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在线预习,并通过社交媒体与教师保持持续沟通,将自身对预习内容的反馈传递给教师,以便教师调整授课环节的内容安排。教师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教学资源完善自身的备课内容,并根据课前学生的反馈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前设置课堂环节,包括课堂中可能会用到的讨论主题、互动内容等,努力丰富自身的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课中学习环节。在开展普通话课堂教学前,教师采用提问、点读等方式检验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了解学生在课前的线上自学环节中掌握知识点的情况,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实施分层教学。完成课前预习内容并取得较好效果的学生为一组,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组学生应该以拔高教学为主,鼓励学生就重难点教学内容进行交流沟通;完成课前预习但并未较好掌握的学生为一组,教师积极为这组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没有完成课前线上预习的学生为一组,这组学生应该继续进行知识的在线学习,并带着教师所布置的问题进行预习,提高预习效率。当三组学生都完成各自的学习内容后,教师再进行统一的强化教学,对本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始终保持着“一视同仁”和“有教无类”的包容态度。

(三)课后复习环节。课后复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的重要手段。在课后复习环节为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的手段,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确保课后作业符合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比如对一些方言口音较重的学生,教师的课后作业布置以发音练习为主;对于普通话水平较高的学生,推送拓展性知识,如绕口令、配音作品等,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此外,面对一般性学生,除了在线跟读这类常规课后复习的作业,还灵活地设置话题语音讨论,在培养学生普通话习惯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活跃度。

四、教学反思

(一)正确处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关系。混合教学模式是对线上线下教学优势的整合和充分发挥,二者并没有谁主要谁次要的分别。就混合教学模式而言,线上线下教学相辅相成。因此,在中职普通话教学中应用混合教学模式,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不断拓展教学手段。教师不应该被该选择线上还是线下教学的形式所束缚,应充分利用二者的长处开展教学工作,例如可以在时空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积极通过线上手段开展教学,而在需要进行统一授课时就采用线下教学模式。在混合教学模式之中,教师要承担起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合理地利用线上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提高普通话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有效应用线上教学的输入与输出优化教学效果。线上教学是输入与输出的结合,一方面教师可以将录制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线上平台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普通话练习内容上传到线上平台供老师纠错,寻求老师的反馈建议。此外,学生还可以回放自己的普通话练习视频,自己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实现自我提升。总体而言,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线上进行普通话教学或学习内容的输入与输出,通过这样的双向互动优化教学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职普通话教学工作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现阶段中职普通话教学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我们教师更应该努力探索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推动中职学校不断提高普通话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 琪.“互聯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普通话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8(23).

[2]付艳芳,杨 浩.基于雨课堂的《普通话语音训练》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8(10).

【作业简介】石 文(1986— ),女,满族,籍贯辽宁铁岭,助理讲师,现就职于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督导干事,研究方向为中职普通话教学。

(责编 李 言)

猜你喜欢
普通话教学线下教学混合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探讨
职业学校普通话教学的优化方式研究论述
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中职学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思路研究
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初探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全媒体时代的普通话教学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