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形悟神 披文入情”思维下的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

2020-01-07 08:14赖永辉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审美鉴赏高中语文

【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中“聚形悟神、披文入情”的思维,提出散文鉴赏教学的策略:重形轻神,体会散文的语言美;重神轻形,体会散文的情感美;形神交融,体验散文的意境美。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散文鉴赏 审美鉴赏 聚形悟神 披文入情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0-0118-02

本质上,散文之“散”是语言文字演化的结果,旨在更好地发挥汉语表达功能,可从两个维度加强认识:其一,以中国古代文学为背景,散文是指有别于律诗、韵文、骈体的一类文学创作形式,其突出特征是不追求传统语句格式的工整,不以押韵为创作标准;其二,以中国现代文学为背景,散文属于一种世俗化的“白话文学”形式,在地位上与小说、诗歌、报告、剧本等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高中语文教材中散文的比例整体是提升的,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部分)为例,散文所占比例高达 62%,其次为诗歌(22%)与戏剧(6%),由此可见散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纵观高中语文教育,往往注重文本解构分析,流弊甚多,尤其散文鉴赏教学诟病难除。为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关于“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要求,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需要提出针对性思维。本文基于“聚形悟神、披文入情”思维探讨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策略。

一、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聚形悟神、披文入情”思维分析

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认为,散文忌散而又贵散,故“形散神不散”是判断散文好坏的首要标准。其中,所谓“形散”意指创作选材不受时空约束、表达方式强调不拘一格,这是充分释放散文自由性、丰富意蕴的基础。而“神不散”则意指一篇散文的立意、中心思想、所表达的观点等必须凝聚,忌讳缺乏核心的离散性表达。从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层面分析,散文所具有的“形散神聚”特点,需要辩证统一地去看待。一方面,以“聚形”应对“形散”。鉴于高中语文教材中多以“记叙散文”出现,聚形认知过程实则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分析整篇散文的性质,通过整体感悟了解作品风格、明确语境设计框架,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经典散文《荷塘月色》,其整体风格是自然清新的,文中的辞藻并不华丽,却能够从平淡中感受到新意,且字里行间流露出人文思考。二是整篇散文的章法,包括文章主题与结构两大要素,它们都不属于“散”的范畴,无论题材如何多元、角度如何奇特,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都是唯一的,且在结构上要“放得开、收得起”,前后文能够形成缜密的逻辑,鉴赏过程就是突出主题、结构的过程。另外,要以“悟神”应对“神聚”。散文所謂的“神”,可理解为文章的神韵、灵魂、主旨思想等,它隐含在散文的“形”之中(语言材料、题材内容等),“神聚”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要达到质变就需要感悟。由此,“聚形悟神”是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的思维之一。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不难看出,所谓披文,就是以“观文者”的身份,通过逆向思维探寻“缀文者”精神世界的行为,而“入情”是批文的最终目的。“披”在汉语语境下是一个内涵及外延丰富的动词(字),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出发,“披”包含了浏览、阅读、体味、批评等一系列行为,若将文章类比为佳肴,披文入情意指细细咀嚼、感知滋味。将这一要求映射到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中,则要尽量规避浅层阅读现象,如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散文所描述的人物、事件、情节等方面,反而忽略了散文的审美情感。由此,披文入情也是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的思维之一。

二、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具体到散文作品层面,既要符合其文体与题材的特征,也要契合高中语文散文语篇的实际情况。本文梳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散文课文内容,将教学策略指向“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三个方面,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与神”之间的侧重可灵活调整,从而达到多角度、多层次理解散文意蕴的目的。

(一)重形轻神,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直观上看,散文的“散”即文章选材、写作手法、行文方式等较为随性,作者既可以高度集中一点展开(如围绕着具体的人、物、事等),也可以多线程铺陈,将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其他媒介展现出来。因此,在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过程中,重视其形是必然的,身为读者必须先了解散文的“形”是什么,才能进一步探索“神”为何物。但这不意味着“重形轻神”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鉴赏方式,它仅仅是一种“披文”的方式,最终目的仍然是“入情”。散文鉴赏教学实践中,可先引导学生抓住主线、细细品读,从行文的遣词造句、修辞运用等语文基本知识出发,体会散文的语言美,这也是文学鉴赏的通用方式。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囚绿记》一文为例,不同的阅读主线之下,能够收获的散文语言美体验是不同的。若以“囚”为主线,应引导学生从空间体验上去感受语言特色,如“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在感知语言美的同时,学生主观意识中也增强了对“囚”隐含意义的理解,以此呼应文章末尾“卢沟桥事变”以及“烽烟四逼中的旧都”描写,就不难理解“囚禁绿色”的深层内涵,隐喻抗战背景下被囚禁的民族、被囚禁的希望。

(二)重神轻形,体会散文的情感美

正因为散文创作的自由性,为鉴赏行为中“超越形而入神”提供了可能,相当一部分散文存在“情与景”的深度交融,作为读者可以不过度关注作者如何表达、为何表达,就能窥探出作者内心情感及观点。对于这一类散文作品,在鉴赏教学中可以采用“重神轻形”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散文的情感美。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此类散文不在少数,展开之后,如同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自然风物、世俗人情可以尽收眼底。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例,表达了作者对古都北平(北京)的深刻眷恋,文中通过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引申出“秋天”这一文化意象的特殊寓意,秋景与秋情的融合度很高。所谓“故都的秋”,本质上就是“作者的秋”,全文 42 个秋字将作者审美导向、人文气质、主观情感及人生态度等完整地表现了出来,如作者认为江南的秋来得晚、少风多雨,连草木都凋谢得很慢,不如北国的秋来得爽利、干脆,它虽然也“来得悲凉”,却仍然让作者心驰神往。通过只言片语的鉴赏,读者就能够清楚地体会到作者急切想要看到“故都的秋”的心情,也让“从青岛赶来北平的理由”变得更加充分。

(三)形神交融,体验散文的意境美

整体上看,散文包括叙事类、哲理类、抒情类、针砭类等,由此形成多样化的语言风格,或质朴平实,或寓意深刻,或清新脱俗,或一针见血,如果仅从语言范式或主体思想层面鉴赏,就很难体会到“言外之意”—— 如果将散文比喻成一幅画卷,鉴赏行为不可止步于色彩、构图、章法等局限之内,否则是难以体会“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的妙处的—— 体验散文的意境美,需要基于形神交融的思维展开,此处的“形”与“神”自然也不局限于散文之内,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向外扩展,融合其他文学作品、文学史、文学家等资源,为“意境美”的感知奠定坚实基础。

《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散文,也是中国散文创作领域的折桂之作,很多学生虽然都熟读过,但未必真能够体会其中意境。究其原因,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中,往往将重心放在《荷塘月色》的语言表达层面(尤其是教材要求背诵的段落)。诚然,这篇散文的词汇组织、修辞运用非常优秀,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等佳句,只需要浅浅品鉴,学生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精妙。例如,“曲曲折折”一句,虽然用白话文表达,读起来给人一种律诗的感觉,而“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整体上采用了排比修辞,却巧妙地抓住了荷花的不同部位特征。但是,鉴赏教学中过度分析语言方面的特色,虽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画面感,体验到“情境美”,却并未达到“意境美”的程度。“意境”,从美学角度说是“意与境”的统一,其中“意”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而“境”包含了“形与神的统一”,停留在散文语言解构层次的鉴赏教学,也仅仅满足了“境”的需求,而要提高“意”的认知,则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鉴赏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入新的认知变量。

以《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为例,鉴赏教学中要强调“清香”与“歌声”的关系(均是“缥缈的”),还要让学生了解“高楼”和“歌声”所代表的文化意象统一性,可以引起学生的反思——为什么是“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荷塘附近有高楼吗?”进而引用乐府民歌中《西北有高楼》的典故,为学生通过“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等句展开联想,在认识到“高楼”与“歌声”的文化隐喻关系的同时,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此处的“歌声”代表了一种苦闷、孤独的心情。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既要抓住散文文体及体裁的特征,也要根据散文内容具体分析,基于针对性思维展开鉴赏活动。本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三种主要教学策略,但具体教学实践中并不止于此,如基于“结构美”展开鉴赏、基于“形神美”展开鉴赏等,但万变不离其宗,把握好“聚形悟神、披文入情”这一原则,不断拓展学生阅读量、阅读面,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献】

[1]马晓霞.高中语文写景散文教学鉴赏方法初探[J].才智,2020(1).

[2]张立功.因声循情品散文 寻点趋线巧关联[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33).

[3]李 敏.高中现代散文鉴赏课程的整合[J].教育观察,2019(37).

[4]姜敬华.如何突破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J].汉字文化,2018(14).

[5]欧阳沁怡,李胜清.高中散文语言鉴赏能力培养探究[J].文教资料,2017(18).

【作者简介】赖永辉(1975— ),男,汉族,籍贯广西北流,本科,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北流市第二中学,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责编 李 言)

猜你喜欢
审美鉴赏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写景散文的审美鉴赏
用比较法赏析《声声慢》中十四字叠词
高中作文“真写作”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