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卷草纹历史变化研究

2020-01-07 08:20冯文博
牡丹 2020年22期
关键词:宝相花云气石窟

冯文博

卷草纹盛行于唐代,是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图案样式,它不仅继承了秦汉以来云气纹的形式,更融合了源自西方的忍冬纹和传自印度的莲花纹。初唐时期,其不断融入牡丹、石榴、葡萄、宝相花等元素,最终形成充满活力和动感的抽象图案。

一、卷草纹的历史溯源

卷草纹是一种复合型植物图案,流行于唐代,其造型以S形和C形为主,圆润饱满。学者田自秉认为:“如从纹样发展演变来分,汉代可称之为卷云纹,魏晋南北朝称之为忍冬纹,唐代称之为卷草纹(唐草纹),近代则称之为香草纹,名称各异,但大体呈波浪形枝蔓骨架,配以叶片;配以花朵的,又称缠枝花。”奥地利学者阿罗伊斯·里格尔认为:“在古埃及,工匠以莲花和纸莎草为原型,并将其作卷草状的连续用以装饰墙壁,继而在克里特发展为连续的波浪形纹样。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棕榈叶,在希腊则以莨苕叶作为主要的题材,分别产生并融合而形成了卷草纹的原型。”

二、卷草纹的形成原因

人们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石窟中发现了很多卷草图案,这些图案大都出现在石窟壁画的边饰、石窟顶部的藻井装饰、石窟建筑梁柱门楣的支条装饰和佛像衣袖领口装饰上。从研究来看,唐代,卷草纹的形成有三大因素。一是有赖于中国传统的云气纹造型;二是受到魏晋洞窟中忍冬纹的形式影响;三是借鉴了源自印度佛教的莲花纹和成型于中国的宝相纹。

(一)两汉以来云气纹的影子

唐代,卷草纹的形成离不开本土云气纹的影响。云气纹是流行于两汉时期的图案,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玄学的兴盛和人们对神仙方士的追求,云气纹成为我国精神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日本学者酒井敦子认为,“植物云气纹样的流行,是南北朝时期美术史上的一大特征。这一时期新兴的植物云气纹与传统的云气纹样混合发展,促成中国纹样的历史性转变”。

说到云气纹,就不得不提中国传统的云纹,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之一,云纹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中的旋涡纹。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出现的云雷纹是云纹的成型表现。两汉时期,云纹得到极大发展,出现了卷云纹、云气纹、云兽纹等形式,这些云形纹饰都以抽象的形式、装饰化的手法出现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和漆器表面装饰上。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云气纹进一步发展,已经有了和植物结合的存在,形成了植物云气纹,这也成为唐代卷草纹的雏形。唐代的卷草纹继承了云气纹弯曲的表现形式和吉祥如意的文化内涵,成为器物装饰的主要形式之一。

(二)借鉴文化输入而来的忍冬纹

忍冬纹是一种源自埃及的植物图案,这种图案影响了欧洲的装饰图案,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和莨苕叶饰结合,形成典型的欧洲装饰图案,而且通过西亚的中转,忍冬纹向东传播,和中国文化结合形成了典型的“唐草”纹案。在丝绸之路沿线石窟的装饰中,人们发现了很多忍冬纹。学者林徽因认为:“在敦煌北魏洞中所见是西域传入的‘忍冬草叶图案,不属于希罗系统。它们是属于西亚细亚伊兰系的。”中亚作为中西文化连接的纽带,波斯人、粟特人利用自己的审美对两者进行融合,从后世伊斯兰植物图案发展特点来看,伊斯兰图案特征形成的时间要晚一些,植物图案较为细密繁复,因此从敦煌石窟的植物装饰图案表现和古罗马神庙上的忍冬纹形式来看,忍冬纹在波斯文化、粟特文化影响的影响下是有所变化的,比如,其和火焰图案结合,形成佛像背纹装饰。就其表现来看,魏晋石窟里的忍冬纹主要以单波纹骨骼纹样(见图1)、对波纹骨骼纹样(见图2)以及单元忍冬纹样重复几种变化为主。

作为佛教东传的主要图案代表,忍冬纹弯曲蔓延的藤蔓侧出三四瓣花型,经过抽象定型后被用在佛教建筑的周边装饰上,不作为主要纹饰,其在丝绸之路沿线石窟的基柱、龛顶、藻井、佛像衣服边纹等地方随处可见。到了初唐时期,随着中国文化的融入,忍冬纹的造型样式被广泛借鉴到卷草纹中。人们在隋代李和墓的石棺上发现了忍冬纹的变异。可见,自隋唐开始,抽象的忍冬纹饰已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被工匠改进和发展。

(三)莲花纹的影响

魏晋时期,作为佛教洞窟的装饰原材,莲花纹已经广泛和忍冬纹相结合,中间间或穿插葡萄纹、茱萸纹等,形成一种佛教生生不息、轮回转世的化生理念。麦积山石窟造像、北魏晚期和六朝时期的佛窟造像的背光装饰等都可见莲花、忍冬结合的影子,图3就是北魏晚期佛像背光周围的莲花缠枝纹装饰。

三、卷草纹的定型

到了唐代,这种如波浪一般起伏、形状蜿蜒曲折的植物图案开始定型,并走向成熟,风行于唐代,甚至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植物图案,比如,在日本,这种图案被称为“唐卷草”。这种卷草纹最早发端于汉代的云气纹,魏晋时期出现了植物缠枝图案,尤其以忍冬和莲花图案最为出名,唐代,经济、文化和政治发达,这种装饰性极强的卷草纹得到极大发展。早期的卷草纹继承了魏晋遗风,较为清秀舒朗,以花卉的抽象表现为主。之后,花型逐渐变得饱满圆润,8世纪后开始以阔叶大花表现为主,花瓣逐渐饱满繁密,同时融合多种花卉造型,如石榴、宝相花、牡丹、莲花、葡萄等,唐代后期,卷草图案的造型逐渐变得写实起来。

纵观唐代,人们不难发现,卷草纹具有复合化、抽象化、装饰化的特点。复合化指的是卷草纹融合多种花卉的特点,进行卷曲弯折,这一点和古罗马以莨苕叶与忍冬花为主的缠枝纹、阿拉伯地区的藤蔓花纹有很大不同,同样是花枝花叶的卷曲造型,唐代的卷草纹更注重图案的意向表现。这和唐代画家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主张相符合。卷草纹追求花卉图案婉转的意境美,不注重对某一具体花卉的写实。正如清代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对中国艺术的评论:“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卷草纹的美正在于它弃实就虚的意境美。抽象化的卷草纹继承了魏晋以来抽象植物图案的精髓,并进行了提炼与发展,把唐人的审美情趣融入其中,用抽象的线条表达了中国艺术的意象和意境。唐卷草纹的装饰性体现在它以S形为主要变化骨骼的图案形式上,就装饰变化来说,这种装饰性体现在它装饰位置的多样性,可以采用直角、圆角、直线、曲线、转角设计,适形上,可圆形、可矩形等。为了增强这种图案的装饰性,人们设计出二方连续、左右对称、上下对称等装饰样式。

同时,卷草纹的变化很多。唐代卷草纹和宝相花结合,衍生出缠枝宝相纹,这种花纹利用宝相花的花瓣排列,花型之外辅以枝蔓,造型做S状;唐卷草和牡丹结合,生出富丽饱满、富有运动感的大气样式,这样的样式在唐代石窟装饰中最为常见。另外也有和葡萄、石榴、莲花等相结合的,手法自由、形态生动,充分体现了唐文化的包容性。

四、卷草纹的终结

到了唐代后期,为了适应世俗化发展的需要,植物图案变得日渐写实化,很多花卉都有了专门的绘制要求,并衍生出更加细致的分类,如缠枝牡丹花、缠枝宝相花、缠枝石榴花、缠枝莲花等,这些都在北宋李诚《营造法式》里有记载。卷草纹的终结不仅在于新的植物图案形式出现,还在于卷草纹的程式化要求,所谓程式化就是民间工匠对卷草纹进行分类整理,并用一种统一的要求固定下来并传承下去。《营造法式》卷三十三对卷草纹进行了归纳,其分为三卷叶、两卷叶、一卷叶、剔地洼叶、剔地平卷叶和透突平卷叶六种。自此,卷草纹的绘制表现就被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传统图案模式,固定地出现在物体的表面装饰上。

总之,卷草纹作为唐代植物图案的典型代表,在唐文化的沁润下,它不断融合忍冬纹、宝相花、牡丹花、石榴花等图案的特点,用抽象的图案语汇衍生出绚丽多姿、华贵大气的唐草气象。“唐草”的出现不仅仅是中国艺术“表意”的又一次绽放,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它的诞生,其根本还在于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影响,在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创作的艺术家和匠人,他们用自己的心体味百花万象,给大唐气象立言描像,他们所绘制和设计的唐草纹饰表达的是个人主观的审美情调和世间万花百草的景象交融。在這种重视“卷草”弯曲之意而忽视其具体形态的创作观念下,“唐草”完成了历史蜕变。

(西安工程大学)

猜你喜欢
宝相花云气石窟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宝相花纹载体展现及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探析
唐代敦煌莫高窟藻井中宝相花纹样的秩序感
宝相花纹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符号学视角下的汉代云气纹特征分析
依稀海天云气
浅谈云气纹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夜宿石窟
唐代宝相花纹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夜宿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