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阐释

2020-01-07 08:20李月媛
牡丹 2020年22期
关键词:张潮交游幽梦

明末清初,清言小品创作蔚然成风,张潮所作《幽梦影》一书以“幅短而神遥,墨稀而旨永”“所发者皆未发之论”而闻名。

张潮(1650-1709),字山来,号心斋居士,又号三在道人,清初文学家、出版家。张潮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颖异绝伦,好读书,博通经史百家言,以文名大江南北”。少时励志举业,却累试不第,以致“壮志雄心,消磨殆尽”。此后仕进之心日淡,迁居扬州,“杜门著书”。

一、文人交游网络的形成

寓居扬州期间,张潮兼有商人、作家、选家和出版家多重身份,时人称其文章巨手、风雅盟主。其间与他往来的文士有五百余人,在交往中,收集留存下来的尺牍就有一千五百通。在自著、选文和出版的过程中,他们逐渐结成了一个以张潮为中心的颇具规模文人交游网络。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张潮刊刻《幽梦影》,书中收录了格言、警句和随感219则,参与点评者共113人,囊括当时各个阶层的文人雅士。经过多年不断积累,张潮征集到评语共699则,足可见其交游之广。同时,这个交游网络贯通东西南北、横跨政商,关涉和反映了康熙年间文坛的诸多方面,颇具影响力。人言其“著作等身,名走四海,虽黔、滇、粤、蜀,僻处荒徼之地,皆知江南有心斋居士矣”。

这一文人交游网络的形成亦与张潮个性沉静、寡嗜欲、交游甚广的性格密不可分。张潮善于交际,“惟爱客,客尝满座。淮南富商大贾惟尚豪华,骄纵自处,贤士大夫至,皆傲然拒不见。惟居士开门延客,四方士至者,必留饮酒赋诗,经年累月无倦色”。他的交游圈子既有王士禛、孔尚任、石涛、冒襄这样的名士,也有孙默、黄周星、余怀、张竹坡这样的同辈,更多的则是一些“无名之辈”。其为人慷慨,乐于资助文士,“近而井里,远而关山,凡有告者,靡不周急之,且拳拳无倦意”。《幽梦影》中的评语皆多半出于张潮资助的受惠者,或是在受惠者的请托下写出。相对其他的拥赀自厚者,张潮不同俗流,他以特殊身份和人格魅力从容游走在不同层次的文人之间,架构起一个庞大的文学交游网络,给形形色色的文人提供了展现才华、交流切磋的舞台。此外,这一交游网络由相同阶层或知识背景的文人雅士组建,又反映了这一特定圈层群体的苦乐悲欢、胸襟见地、待人接物、审美旨趣及人生体验。

二、众声共鸣的对话体系

巴赫金认为“对话就是希望被听到、希望被理解,得到从其他立场上做出的回答,这造就了一种双方或多方的言说与倾听的关系”,“这是语言的本质所在,是人的真实的生存状态,也是一切伟大的艺术和审美活动的存在条件”。

虽自八股文占统治地位的明代起,文学评点之风日渐兴隆,但能将友人、门生、学者等评语参错其著作之中的少之又少,《幽梦影》不可不谓创新。清人杨复吉在《幽梦影》跋文中言:“昔人著书,间附评语。若以评语参错书中,则《幽梦影》创格也。”

《幽梦影》突破了以作者为主体的写作模式,而是以各色评语参错其中,这些评语既有对张潮原著的赞誉,又有对上一轮评语的回应,形成了众声合奏、不断阐释的对话体系。从接受美学角度审视,这一体系既实现了作者、评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也构成了作者与参与评点的友人之间、友人与友人之间的对话关系,同时也从侧面展现了作者文学交往活动的內容,实是其他清言作品所无的创新。其成书过程大致为作者首先亮出自己的论题,“恳请名家评语”,让友人各抒己见,参与讨论,做出评点。而这些评语无论是议论所发,还是传抄时所附,都由张潮于后搜集整理,置于每则正文之下。《幽梦影》成书时间跨越二十多年,在不断的传抄评点过程中,不同的观点角度、见解主张在这里汇集碰撞,交流生发。随着参与者不断增加,评点的数量越来越多,思想内涵也不断深入,做到了“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愈深”。下面以第208则进行说明。

“文人每好鄙薄富人,然于诗文之佳者,又往往以金玉、珠玑、锦绣誉之,则又何也?”

陈鹤山曰:“犹之富贵家张山臞野老、落木荒村之画耳。”

江含征曰:“富人嫌其悭且俗耳,非嫌其珠玉文绣也。”

张竹坡曰:“不文,虽富可鄙;能文,虽穷可敬。”

陆云士曰:“竹坡之言是真公道话。”

在这样的相互切磋中,众人之言成为“绮语小言,而时多名理”。巴赫金指出:“真理不是产生和存在于某个人的头脑里的,是在寻求真理的人们的对话交际过程中诞生的。”现实中,每个人的视阈都是有限的,而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可以扩展和丰富自己的视阈,发现并不断阐释新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幽梦影》中友人间的交错评点,相互拓展补充,阐释生发,相对于一家之言,所涉内容更庞杂,参与者更多,传播更广,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与交互性。其与时下的网络媒体、微博、微信朋友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产生了“一叶百影,一人兼有众妙”众声共鸣的效果。

三、极具个性化的审美创作

清言之风在明清之际盛行,并非偶然。正如鲁迅谈论魏晋清谈,因时代政治黑暗,“名士不敢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谈而不谈政事,就成了所谓的清谈了”。此原因同样适用于明清清言小品之盛行。避世扬州,张潮创作《幽梦影》,没有选择传统儒家的经世致用、伦理教化之功,而更加贴近性灵派、公安派“独抒己见,回归性灵”的主张。第155则云:“立品须法乎宋人之道学,涉世须参以晋代之风流。”这两句凝练概括了《幽梦影》一书整体的创作主张,也代表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审美态度。

《幽梦影》更多地定位于个体本心,注重个体自由,自由地抒发个性,真实地展现日常生活和个体细微的感受。比如,第142则曰:“春风如酒,夏风如茗,秋风如烟如姜芥。”四时之风,带给人不同的微妙感受,被张潮生动形象地进行了表现。再如,第28则云:“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花,舟上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第40则曰:“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活脱脱勾勒出一幅幅“英华发于外”的贤者、哲者、高者、达者、奇者、韵者的审美群像图。

同时,作者还善用辯证思维考量世情风物,透过纷纭表象,发现深藏本质,悟出人生哲理。比如,第3则云:“无善无恶是圣人,善多恶少是贤者,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有善无恶是仙佛。”这一善恶标准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观、善恶观,与佛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相合。

从语言方面看,清鲜的生活气息与雅洁的书卷色彩达到了完美统一,化平凡世俗为美与艺术,展现了生活情趣与诗情的结合。此外,《幽梦影》中还有相当多的读书学问之论,如“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浅深耳”,将读书与读者的阅历联系起来,此三境界说被后世视作读书的经典格言。

周作人说此书“是那样的旧,又是这样的新”。旧是指张潮学问的来源,新则是其强烈的个人意识与审美内涵。《幽梦影》之后亦有一些效仿之作,如清代朱锡绶的《幽梦续影》和近人郑逸梅的《幽梦新影》,但它们都无法超越原作。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作者简介:李月媛(1981-),女,回族,陕西铜川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论、文学批评。

猜你喜欢
张潮交游幽梦
Plasma propagation in single-particle packe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 joint effects of particle shape and discharge gap
幽梦影
Numerical study on the modulation of THz wave propagation by collisional microplasma photonic crystal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一帘幽梦——幕帘与光影的互动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周乐清戏曲活动及交游考
黄公渚与周至元交游考论
一枕闲情入夏,且等幽梦乘马
幽梦影,趣横生